陳偉
摘 要:宜興紫砂陶藝起源于宋代,經歷明清兩代的成熟,發展到今天,紫砂擁有了更多的形態,不同的審美也使紫砂發展至今擁有了千變萬化的造型、色彩、用途。
關鍵詞:紫砂壺;絞泥工藝;色彩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034-01
宜興紫砂壺,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其特殊的歷史和文化厚重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紫砂壺一直以來以素心素面,質樸文靜而著稱,多種裝飾的運用使紫砂壺呈現肌理感而極具美的感受。絞泥就是紫砂工藝中的一種特殊制作工藝,它要求制壺者既要有扎實的基礎,又要有很強的創新精神和藝術構思能力,要有“光貨”的功力,又要有“花貨”的巧思。
絞泥茶壺可謂是繁花似錦,百家爭鳴,各具特色。但細看總覺有些絞泥壺紋理模糊,清晰度不夠,圖案顯得雜亂無章。看上去僅是幾種泥料的拼合缺乏一種明晰、簡練有序的藝術美感。好的紋泥壺其色調對比強烈,紋理簡練、明晰、圓潤、和諧。看似虛,卻為實,虛實并舉,融合得體;要無雕琢之痕,渾然一體。
一、紫砂壺的絞泥工藝
絞泥是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色的紫砂泥通過人為揉合或按壓絞和在一起形成的圖案,起到裝飾效果或突出創作主題的表現形式,其技法有層疊法、按壓法、揉合法、層疊盤筑法等,但技法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表現主題的需要,可以變化出多種技法,為創作主題服務。紫砂絞泥憑著紫砂“五色土”這一特殊材質,以感性化和人性化的表達方式,通過紫砂造型這一載體展示著似又非似的審美形象,反映出人的主觀意識、自然觀念及其想象空間,給陶瓷裝飾賦予了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審美效果。在傳統壺藝技法的甚而上,通過對紫砂絞泥壺創作進行初步的嘗試實踐,不僅對紫砂絞泥具有裝飾性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而且通過對絞泥裝飾效果的體驗,加深了對絞泥壺如何體現審美價值的領悟。紫砂絞泥是采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紫砂泥,經人工揉合、按壓、層疊、鑲嵌等多種手法絞和而成,再通過拍打泥片,并按要求切割泥片、鑲接泥片,直至打好身筒,這樣便在壺身上形成不規則卻十分自然和諧的紋飾圖案,如天際流云、似雨后彩虹;如湖光山色、似大漠原野等等,這些雖在小小的壺面上呈現出虛虛實實的圖象,卻能以小見大地營造出亦真亦幻、自然天成的意境,這正是紫砂絞泥具有的裝飾性。
工藝中,怎樣疊放、鑲嵌是樞紐,而且首先要考慮泥料的耐火度及其收縮率,尤其是各單色泥條疊放,因色泥燒成速度各不相同會導致砂壺產生裂縫, 這是考驗作者對泥料、火候的熟悉程度。其次,絞泥所特有的紋理線條與中國水墨畫中點、線構圖有異曲同工之妙,清楚柔美而不外分張揚,蘊藉莊嚴而富于表現力,而概括與抽像是絞泥構圖的最大特點,絞泥圖案紋理要明晰、簡練、圓潤、和諧、不繁雜。好的紋泥壺其色調對比強烈,看似虛,卻為實,虛實并舉、融合得體、無雕琢之痕、渾然一體,讓人感悟到它的動態和心胸美、節奏和韻律美。
二、紫砂絞泥的色彩美
紫砂絞泥的色彩與陶器上的釉彩有著明顯的區別: 釉彩五彩繽紛、色澤亮麗、釉面光滑;絞泥的色彩相比之下比較素雅,色彩柔和,類似用亞光漆漆成的家具表面,它是一種含蓄的美,需細品才能領會。
呂堯臣的絞泥技法色彩變化豐富,并注意天然性和意向性的交融,達到了出神入化的藝術效果。他的代表作“華徑壺”,壺體以米黃色的段泥所制,在壺肩處用五色紫砂泥絞成的18 顆雨花石自然排列、相互錯落,加上壺鈕的一顆和壺把上部的一顆,一共20 顆,其色彩變化多端,有黑黃、灰黃、紅黃、紅橙等。其色澤紅非一色,有嫩紅、絳紅、紫紅、赭紅等;黃有深淺,有桔黃、灰黃、土黃、檸檬黃等;有兩顆墨綠底子的雨花石夾在中間,顯得特別醒目,令人感到美不勝收,可以和真的雨花石相媲美,顯示了作者高超的絞泥功夫。絞成的雨花石與壺體的相接處處理得干凈利落,如自然生出,其鑲嵌技藝也高人一等。“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唐·杜甫《客至·喜崔明府相過》)。“華徑”,華與花相通,故可解釋為花木交錯的小路, 又可解釋為用彩色卵石鋪成的通道, 曲徑通幽,文人相敘,握手言歡,富有詩意和情趣。
紫砂壺到明代得到長足發展,是其空前興旺成熟的典范時期,期間名家輩出,數百年間,紫砂壺的制作及裝飾手法,被許多大師不斷創新及改進,最終成為了茶具中的王者,紫砂絞泥和瓷器的絞泥不同, 紫砂要把各色泥條按設計要求疊放鑲嵌,再切成多色泥片,再按打身筒做壺的程序做。
怎樣疊放、鑲嵌是關鍵,圖案就在那一步定型。紫砂絞泥沒有現成的師傅,尤其是各單色泥條疊放,不同的顏色進窯燒時收縮率不一樣。掌握不好就會前功盡棄出廢品,一定要潛心研究,多做、多試,按不同的創作要求,用不同的技法才能創作出有價值的作品。
參考文獻:
[1]李勝利.藝術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1.
[2]葉郎.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