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新陶
摘 要:黃河流域是中華古代文明的搖籃,數千年里,陶器伴隨農耕史發展和繁榮著。長江流域的文化是中國文明的另一大發祥地。宜興位于長江下游的太湖之濱,生活在宜興的先民早就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從事農業生產,燒制原始的陶器。
關鍵詞:紫砂壺;創作藝術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039-01
紫砂,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詞,一個具有時代象征意義的詞匯,一個凝聚了幾代人汗水和心血的詞語,一抔令萬千愛茶之人神魂顛倒的泥。泥色芬香,令幾代人為之顛倒。在宜興這片充滿著文化底蘊的土地上,紫砂孕育了千千萬萬個愛壺之人,蘊育了數之不盡的文化財富。紫砂的創作離不開在這片土地上兢兢業業探求紫砂真理的制壺藝人,關于紫砂壺的創作,有的人甚至付出了畢生的心力,令紫砂在國內外發光發熱,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一、紫砂陶藝的題材須與時俱進
紫砂壺的創新既要不失前人所流傳下來的優點,又要滿足現代人心中的期望,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嶄新的作品。符合當下的時代現象,不失紫砂這一傳統藝術之精髓,功能與觀賞相結合。因此一些太追求外在造型,而不具備實用價值的壺器固然賞心悅目,卻終將會被遺忘,淘汰,不具備傳承之效。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朱玉成先生去年曾指出:“紫砂壺藝要創新,要與時俱進,要有時代感,但還是要強調壺的特定觀賞與實用結合的功能”。因此,“只能看不能用的不行,只能用而不經看的也不行。”這些教導對每一位立于創作的人來說意義都是非常大的。
二、紫砂陶藝工作者須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書畫功底
壺藝泰斗顧景舟大師在他的“壺藝的形、神、氣”一文中強調:“壺藝的創新如能做到形、神、氣三者融匯貫通,方可稱為佳作。”精辟地指出:“當我們表現形象時,便會用內涵的精神——氣質來豐富形象的本身。”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需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這也就激勵著制壺家們不時地學習中國古典文學,以吸收中國文化的傳統精華,當然關于紫砂畫冊以及其他的文化又能帶來更多的創作靈感。
如今以紫砂壺這一行業謀生的人數之不盡,但是真正能將紫砂這一行業作為一項修身養性,品養身心的藝術的人卻極其稀少。紫砂壺作為一件背負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藝術,卻很少有人將其的歷史涵養、文化典故讀透讀懂,單單只是在一味的悶著頭做壺。當然現在也涌現出了一批令人驚嘆的紫砂藝人,他們的創作汲取紫砂之靈魂、賦予紫砂新的生命力,可想而知他們在探索紫砂藝術這條道路上必定付諸了一定的心血。
三、紫砂陶藝的創新須立足于傳統
眾所周知,宜興紫砂自宋代初創到明代日益成熟,清代繼續發展至今長盛不衰。以其制作技藝精湛,造型千姿百態、古樸典雅、端莊大方等傳統風格而名聞中外,深受廣大紫砂愛好者的喜愛。在宜興紫砂的優秀歷史傳統寶庫中,凝聚了歷代藝人的無窮智慧和心血,永遠是我們年青一代繼承和學習取之不盡的源泉。對宜興紫砂陶藝傳統風格的理解,簡言之就是端莊大方、素面素心、質樸自然。特別是“曼生壺十八式”,它是最經典也是最難學習、最難達到的。很多人在初學的前幾年,把主要精力放在刻苦學習仿制名人名作上,努力從紫砂優秀傳統中汲取營養,為自己所用。而這些模仿名家制作紫砂壺的過程會為自己以后的創作打下扎實的基本功。
四、壺藝創新須注重與文化人的密切聯系
縱觀宜興紫砂的發展史,歷代文人雅士在紫砂陶瓷藝術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起到過重大的作用,給紫砂以新的形象,注入新的生命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早在明代,紫砂大家時大彬就很重視與文化人的結合,他在后期被文人相邀游歷了婁東(今上海松江),與眾多嗜茶文人學士親密接觸,壺藝風格為之一變,改制小壺。到了清代嘉道間,著名金石書畫家陳曼生與名工楊彭年配合,曼生親自設計十八種壺式,交楊氏親手制作,曼生在楊氏所制的坯上鐫刻書畫,并署“陳曼陀寶”款,從此開創了金石鐫刻、書畫藝術與紫砂壺藝和諧結合的新格調,而獲得了“字隨壺傳,壺隨字貴”,“名工名士、相得益彰”的崇高贊譽。
近現代,在紫砂壺藝中多有文人參與紫砂,而出現了名人名品,紫砂佳作不絕于世。如顧景舟與劉海粟、唐云,王寅春與亞明,汪寅仙與張守智等。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楊永善教授曾說過一句話:“紫砂陶實際上是熱衷文化的藝人與熱愛工藝的文人共同創造的”,這是很精辟而獨到的見解。
五、結語
時代進步的越快,紫砂行業發展之迅速,新一代的紫砂藝人所背負的使命便越重。當今世界藝術流派不勝枚舉,許多新型的藝術超越甚至即將替代古老的文化藝術。但紫砂作為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煮茶飲茶品鑒的藝術佳品,是我們民族手工藝文化的奇葩。它是將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新興紫砂藝人的努力更加輝煌燦爛。
參考文獻:
[1]徐秀棠.中國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傅英書.紫砂收藏的學問[M].北京:藍天出版社,2005.
[3]駱彥卿,帥茨平.中國紫砂圖錄[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