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峰
摘 要:陶刻藝術歷史悠久,發(fā)展至今天,已形成它自身的規(guī)律,它需要扎實的書畫功底,廣博的文化涵養(yǎng),全面的刀法技藝,合理的空間布局。
關鍵詞:紫砂;刀法;藝術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040-01
紫砂壺為國人所愛,紫砂陶刻也進入了空前繁榮的大好時光。各地書畫家,高手競相參與不泛精品力作呈現(xiàn),但真正切情、切理、切壺之作呂,沒屬毛麟鳳角,因紫砂陶刻有它自身的規(guī)律,不是隨意思揮灑就能奏效。它需要扎實的書畫菌底,廣博的文化涵養(yǎng),全面的刀法技藝,合理的空間布局,四者缺一不可。紫砂陶刻園地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除以上所述的四個基本要素之外,還應不迷古人,不薄今人,深入探討,認真研究。
中化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數(shù)千年來,漢字這種獨具特色的方塊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fā)揮了巨大作用。經(jīng)專家認定,六千多年前刻畫在陶器上的符號就是漢字的雛形,也是最早的陶記得藝術。
由于陶器的泥坯易于刻畫,在最早的木記得文字尚未發(fā)現(xiàn)以前就有了陶刻文字。紫砂陶刻藝術最早見于明末清初時期,是指把書畫藝術用鐫刻的手段表達在紫砂制品上。后來紫砂陶刻藝術匯集文學、書法、繪畫、金石篆刻諸藝術于一體。無論真、草、隸、篆諸體。秦磚、漢瓦、鐘鼎、甲骨、竹簡、寫經(jīng)各種書法源流,或花卉、蟲鳥、山水、人物等白描、工筆、寫意等國畫技法。都成為其裝飾技巧和手法,以豐富的藝術內涵精湛的藝術水平、獨特的藝術形式、鮮明的藝術風格在世界陶瓷藝壇中獨樹一幟。
紫砂陶刻根據(jù)現(xiàn)有的歷史資料,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陶刻藝術的起源,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從供春開始,紫砂陶藝術從壺把和底部銘刻作者名字字號以及所作年代,發(fā)展到底部書刻詩名落款,而后成篇大面積的篆刻到壺身,形成陶刻藝術這一獨立于其他紫砂藝術的一種獨有的藝術形式,經(jīng)歷先賢們的不斷控索和努力,才使得景象非凡的陶刻藝術體現(xiàn)在我們面前,使我們在前人的大樹下,占得一片蔭涼。自曼生開始,許許多多文人書畫名家直接參與了紫砂陶刻藝術的創(chuàng)作中,使得陶刻藝術得到了迅速地發(fā)展,陶刻藝術水品也得到了質的飛越,真正地形成了陶刻藝術自身的體系和特有的藝術形成。
紫砂壺陶刻的刀法主要是借鑒我國古代碑刻、篆刻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刀法。它既不同于碑刻。篆刻,又具有碑刻、篆刻的藝術效果。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今天的豐富多變的陶刻刀法。陶刻刀法主要分陽刻與陰刻兩大類:
1、陽刻。就是把所要表現(xiàn)的對象“凸”出來,主要有平刮陽刻、砂地陽刻等,都屬浮雕刻法。
2、陰刻。是指把所要表現(xiàn)的對象“凹”下去。主要分單刀、雙刀二種刀法。單刀又分刮和刻,是以刀代筆,直接寫刻,輕重、急徐、頓挫得體,刮(比較淺),刻(比較深,金石味濃)。雙刀是指把所要表現(xiàn)的線條兩邊下刀,中間起底。主要有:三角底、圓弧底、平底、斜底、沙地底、圖案底和不規(guī)則底等。另外還有單刀與雙刀結合法、沙地加刀法、多刀法等。單刀與雙刀結合法,即單刀加刀法,,通常是單刀刻劃,再局部加刀,一般加刀在筆畫的起筆與收筆處。沙地加刀法,即在沙地的局部加刀,以強調沙地的局部重點。多刀法是在線條筆畫中施以三刀或多刀,以達到所追求的藝術效果。
以上刀法可以相互參融而形成另外的刀法,應用時可根據(jù)需要運用肘、腕、指力和轉動坯體結合操作,達不到理想效果時,只要不刻出線形之外,還可稍作修改,有時可根據(jù)線條的變化,把幾種刀法結合起來,形成多變的刀法,切不可死守一二種刀法,更不能把所有的有變化的線條都運用同一種刀法來刻。紫砂壺的陶刻裝飾是一門藝術性很強的工藝,他不但要求作者要具有一定的書法、繪畫基礎,還要具有一定的刀法功力,關鍵是能把這三者有機地恰到好處地結合起來。陶刻刀法既能充分表現(xiàn)出書法味、國畫味,又能表現(xiàn)出書卷氣、金石氣。
紫砂壺在世界陶瓷藝壇中可謂獨領風騷,而作為其裝飾藝術的紫砂陶記得藝術以其高質量的藝術水平,獨特的藝術形式,鮮明的民族風格,極大地豐富了它的藝術內涵,陶刻藝術與紫砂壺的結合,不僅發(fā)揚了自己的特色也為紫砂壺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好的形式,使紫砂壺更好地上升了它在文化上的地位,也提高了紫砂的藝術價值。
所謂字隨壺傳、壺以字貴,一把茗壺配上得體的陶刻書畫裝飾,在閑之暇余,沏上得茶一杯,便能體會到一咱獨特的意境。
因此,新時代的陶刻藝人必須在學習和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加強自身的文化、藝術、道德修養(yǎng),不斷進行探索和創(chuàng)新,努力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更具生命力的作品,把這一門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傳承下去。陶刻藝人必須具備創(chuàng)作的激情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既要保留傳統(tǒng)紫砂物件的美觀、大氣,又要與時俱進,彰顯這個時代的特色。
參考文獻:
[1]曲延波.中國明清紫砂壺藝鑒賞[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史俊棠.宜興紫砂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7.
[3]王德安.紫砂壺上的詩茶題句[J].東方收藏,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