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鳳
摘 要: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其造型豐富、色澤雅致、技藝精湛,是世界陶園中獨放異彩的瑰麗之葩。紫砂工藝集有古今詩詞、書法、繪畫、篆刻諸藝術于一體,使作品增添了極佳的藝術效果與欣賞價值,使其在藝術界和收藏界獨領風騷成為工藝美術界的寵物,為世人所愛。
關鍵詞:紫砂;象形器;花貨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042-01
自宋元成形,明代漸成風尚,發展至清代已是高手輩出,名壺是之于名大家,但明以前的壺主要是以“光 貨”為主。所謂“光貨”是以簡潔明快的泥色和造型來體現紫砂的使用功能和藝術感染力。而清初制壺高手陳鳴遠等借用宜興紫砂可塑性強的特點制出了以“象形器”為基礎的紫砂壺‘從而使宜興紫砂壺展示了一個新的天地。在這里簡論一下宜興紫砂壺營運而生的必然性,獨特性和歷史性 。
從政治經濟學的高度來論,文化是從屬于政治的,為什么明器簡潔,這所體現了明代帝王朱元璋的提倡節儉樸實,所以不管明代的家具,飾品都是樸素簡單的。明代紫砂壺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和使用工具皆體現了這個時期的;政治性。而清兵入關后,這種時尚起了變化。首先,滿人的時尚和漢人不同,滿人上層人氏吃飯當時用裝飾明亮的金,銀,木碗,是以呈現竭盡華麗之功能。宜興紫砂壺當然要符合這些上層統治者們的胃口。于是乎,在紫砂壺上點彩,五光十色,金碧燦爛,在紫砂壺上鑲金嵌玉,讓其華貴雍榮,讓紫砂壺在使用的同時更具觀賞性,清初的陳鳴遠,當代的蔣蓉,汪寅仙,所塑之象形器茶壺,將紫砂的實用功能和欣賞功能相結合使宜興紫砂壺到達了一個高的藝術境界。紫砂壺在他們手里,變成了大自然的呈顯;松,竹,梅,蘭,皆成壺;馬,龍,魚,蛙躍然與。這種紫砂壺,有把壺身捏塑成松段,梅樁,在松段上針葉飄然,在梅樁上梅花綻放,栩栩如生;有把壺身塑成鯉魚跳龍門,即魚化龍,有把壺身塑荷花盛開,青蛙躍然于蓮子,有蟈蟈振翅于竹筒,讓大自然的花木蟲草,動物走獸,均展現于壺藝之中。工藝美術大師蔣蓉曾用紫砂塑造了 一批果品,如花生,栗子,白果,菱角,荸薺 ,瓜子等,皆讓人嘆為真品,曾作為國禮贈送外國之首,而她所做的“青蛙蓮子壺”,“芒果壺”皆堪稱藝術瑰寶,價值萬金而不得,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的“松段壺”,整個壺身為一段松樁,樹樁老虬,青針滿掇,讓人嘆為觀止,回味無窮。所以大家知道一件紫砂作品,即為象型皿,因為只有宜興紫砂的可塑性,才能想做到什么就象什么,而且有實用性的同時,更具藝術性和欣賞性,試想一下,在品茗時,手握一把梅樁壺,品香明前新芽,手撫點點梅朵,真可謂獨特的精神和物質享受。
宜興紫砂象形器從清代問世以來特別在進入現代后,更是百花齊放品種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在藝術界和收藏界獨領風騷成為工藝美術界的寵物,為世人所愛之,但是,有些藝術家和真正懂茶藝的收藏家也認為,紫砂壺象形器有一個原則,那就是既然是壺,就必須能用,所有的造型,點彩,都必須順從于泡茶的大前提,否則,就僅是欣賞藝術了。當代藝術泰斗顧景舟也做過“花貨”即象形器,他的花貨作品“大梅報春壺”現在就收藏于宜興徐悲鴻紀念館,其壺把為梅根,壺嘴為梅枝,壺身點綴新梅幾朵,簡潔明快,春風春雨新梅意,盡在壺中,真是國手大象?。?/p>
所以,紫砂壺,于滿人時期,融入了古老的中國畫,用陶土和窯火,譜寫新的詩篇。紫砂壺象形器所承載的是中華幾千年的文化,所表達的自然界中的包羅萬象,千姿百態,而所牽系的是紫砂壺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宜興紫砂壺象形器 是出于“美”和“靈”的需求,而必然會有“高”的結果。所以,宜興紫砂壺象形器 必然隨著宜興紫砂壺的發展,更為世人所矚目,它的藝術價值也會隨著紫砂市場的進一步正確發展的提升,而它的獨特材質,獨特工藝,獨特品格,獨特功能將更能體現其獨特的價值。獲得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雙重享受。
就目前宜興紫砂的銷售情況,某大師的收藏作品,即利用泥色,泥紋的變化來表現山川風景,某大師的仿真作品,某大師的紫砂塑器,現在市場高價,供不應求。價值規律是嚴肅的,藝術品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而宜興紫砂壺象形器正是一種絕無僅有的藝術奇葩——也是壺,可以飲茶,也是畫,可以欣賞,它可以將萬景萬物立體于砂面,成為絕世之作。
創新必須不拘一格展才華。藝術的創新也就是思想觀念的創新,以思想觀念的創新來帶動藝術實踐的創新,樹立起一種銳意創新的勇氣和敢為人先的精神。藝術創作的本質就是創新,沒有創新意識的人是不可能出佳作的,除了殫精竭慮搞創作外,還要以開放的姿態和寬廣的胸懷,吸納紫砂陶藝以外的文化人、投資者、甚至是普通市民來參與藝術創作的策劃與討論。制壺創新與其他文化藝術門類一樣,也講究靈感、講究頓悟,只有不拘一格,充分發揮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淋漓盡致地展現創新者的才華。
參考文獻:
[1]徐秀棠.中國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韓其樓.紫砂壺全書[M].北京:華齡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