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仁軍
摘 要:根雕藝術在我國的歷史非常悠久,夏商時期就已經走入了百姓的生活之中,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經歷過漫長歲月累積的根雕藝術具有非常豐富的美學價值,過去根雕藝術的創作大都蘊含著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將對于生活的期盼與向往融入在千變萬化的根材之中,把自然的紋理進行巧妙的整合與利用,這就是根雕藝術創作的魅力所在。下文根據筆者的經驗,從根雕藝術的起源入手,對根雕藝術創作相關的問題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根雕藝術;起源;創作
中圖分類號:J3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049-01
現代人們通常用“奇、韻、秒、巧”來形容根雕藝術,其創作的靈感來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而且其中的一些創作理念更是蘊含著中華民族獨有的社會文化與審美取向,對于根雕藝術的創作更是有“三分人工,七分天定”的創作方式。這就更說明了根雕相比較木雕以及牙雕來說獨有的藝術價值了,因為在根雕的創作當中,人工雕琢的作用其實是被放在了一個相對次要的位置。
一、根雕藝術的起源
其實根雕藝術在我國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根據史料考證,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會把雕琢過的木像當做裝飾,其實這可以看作是根雕藝術的雛形。在1982年,湖北省,荊州市江陵馬山的一號楚墓就曾經出土過戰國時期的根雕藝術作品,該作品后被稱為《辟邪》。 作品整體虎頭龍身,而且配之蛙、蟬等動物的紋飾,充分顯示了自然痕跡與人工雕琢的巧妙結合。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用樹根制作的筆筒、煙斗以及拐杖等物件,其實用性與美觀性一時間深受平民百姓的喜愛。隋唐時期,整體國力到了一個非常鼎盛的時期,這個時期根雕藝術由尋常百姓家走進了皇宮,受到了皇族的推崇。《新唐書》中記載,李泌就曾經將用天然樹根制作的“龍爪”獻給了皇上。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時間轉眼到了明清,此時的根雕藝術已經發展到了非常鼎盛的階段。這個時代的根藝作品很多都流傳了下來,其內涵更注重的是人的內心與自然的溝通。
二、根雕藝術的創作要點
(一)材料的選擇以及作品的構思
對于藝術創作來說,材料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根雕藝術本身所具有的特點,這一點更是顯露無疑。所以說選材是根雕藝術創作的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進行根雕創造的材料必須材質堅硬而且木質紋理應該盡量細膩,整體根材的狀態比較穩定,不會因為周圍環境溫度和濕度的影響而開裂。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造型奇特,在造型上一定要有特點,創作者在拿到材料之后才能夠盡情的發揮。而且根材的造型也是根雕作品創作主題的主要來源,在作品構思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的保護根材原本的紋理,將一切人為的痕跡都視作大自然的輔助,而且要根據整體根材的造型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才能夠將作品定型。
(二)用根材天熱的痕跡“借勢”
所謂“借勢”就是在選好材料以及定好作品的主題之后,要按照“三分人工,七分自然”的原則來進行創作。整個創作過程一定要圍繞著作品的主題來進行,要合理、慎重地對根材的結構進行取舍,應該將修飾和雕琢重點放在作品的外部結構,要盡量是根材的枝、須、洞、結等結構能夠在作品當中充分的展現。如果能夠通過對于根材的“加工”,將作者個人的感情和審美特色注入到根材之中,又能夠很好的保留了根材原本的特點,那么這樣的根雕藝術創作才真正算是成功的。最后的根雕作品應該是結構簡單而且富有神韻,整體結構渾然天成而且寓意深遠。
(三)用意境提升作品的格調
藝術創作不是“依樣畫葫蘆”,而且一種由自然出發,對自然進行更高層次描繪的過程。所以說對于根材原本結構的利用要格外慎重,這些細節才能夠彰顯出整個作品的內涵,在創作過程中對于根材整體的殘、凹凸、朽、節、紋等結構要精心利用,這樣才能夠提高整個作品整體的內涵。
對于根雕的創作,最難的部分應該就是意境的追求,中國古典審美講究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所以說這種意境的把握往往是最考驗作者的基本內涵的。但是這種“話外之音”般的意境又是最容易直接將作品的內涵呈現給根雕作品的觀賞者的,因為這并不是簡單的模仿,而且將自己的內心與自然進行的一次溝通。所以說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既不能夠對意境進行簡單的模仿,又不能夠輕率的將意境與感情相融合,將整幅作品的內涵草草收場。需要的是經過充分的觀察之后才有的對意境的準確的把握,“意”其實更多的是作者主觀情緒在作品中的客觀表現,而“趣”更多的是對于根材作品整體的展現,只有這兩者合一,那么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是真正有內涵、有意境的根雕藝術。
三、結語
根雕藝術在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深受人們的喜愛,究其原因是因為其獨特的創作過程。根雕藝術的創作是一個非常精細的過程,既考驗人的審美又考驗人的耐性,但是也正因為這個過程根雕藝術才能夠在各個歷史階段都大放異彩。所以說研究根雕藝術的創作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上文是根據筆者的經驗對此進行的總結,希望能夠對完善根雕創作藝術的過程有所思考。
參考文獻:
[1]樓浩彬,厲錦蘭. 奇巧結合 天人合——東陽竹根雕藝術的創作[J]. 上海工藝美術,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