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明++韓旭峰++李金成
摘 要:結合甘肅省農業科技人才實地調研經歷,分析轉型期現代農業內源創新發展的含義、驅動內源創新與農業科技人才需求的關系,以及現代農業發展中內源科技人才需求機制創新的必要性。內源創新是轉型期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是機會導向下的以實現互動協調和生態持續發展的農業農村的再出發點;內源創新發展與農業科技人才需求是一種互補、協調、相容的發展關系;現代農業發展的現實、農業農村的改革、農業人力資本的增值以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內生性的內源創新。因此,構建了甘肅省現代農業內源創新發展組織化建設的內源科技人才需求專業合作組織和內源科技人才需求機制,該機制包括信息共享機制、激勵約束機制、培訓學習機制、使用保障機制以及整合運行機制。希望通過驅動內源創新與農業科技人才需求的機制構建來實現甘肅省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內源創新;現代農業;人才需求;機制
中圖分類號:F303.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31
Construction of Mechanisms of Driving Endogenous Innovation and Demand for Tal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Based on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of Transformation Period in Gansu
CHEN Siming1,HAN Xufeng1,LI Jincheng2
(1. Western R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Research Center, School of Humanities,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Gansu 730070, China; 2. Colle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730070, China)
Abstracts: Combining field research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in Gansu Province, the meaning of endogenou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transition period, driving the endogenous innov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 demand, and the necessity of innovative mechanisms of demands for endogenous technology talent in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were analyzed. Endogenous innovation is a strategic choi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in transition period. It is a starting point under the opportunities for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to interactive and ecological as well 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 is a complementary, coordinating and compatible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endogenous innovation and demands of agriculture science talents. Especially, it is a demand for endogenous innovation because of the factors such as the reality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e reform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the appreciation of agriculture human capitals as well 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rural areas. Therefore,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which drive the endogenous innovation construction of systematization in Gansu modern agriculture will be built, and a series of mechanisms will be built, including information sharing mechanism,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learning training mechanism, safeguard mechanism and combin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It will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ansu modern agriculture through driving endogenous innov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chanisms in modern agriculture science talents demands.
Key words: endogenous innovation; modern agriculture; talent demand; mechanisms
農業現代化是工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的基礎,世界銀行根據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路徑的基本規律將各國分為傳統農業國、轉型中國家和城市化國家。其中,轉型中國家的劃分標準為:農業對經濟增長點平均貢獻率為7%,農村人口的比重約為63%,人均GDP達到1 000美元(世界銀行,2008)。從當前甘肅省經濟發展的狀況來看,農業在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10年農村人口的比重63.8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2 433.98美元,農業的比重為14.54%;2014年農村人口的比重減少為59.8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加為3 983.12美元,農業比重下降到14.03%。結合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甘肅省農業農村的發展正處于“轉型中國家”階段,農業并非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經濟增長更多地需要依靠科技和資本要素的推動力。因此,通過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的內源創新來推動農業產業增值是促進轉型期甘肅省經濟增長的再出發點,而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科研成果轉化是一個相互協調的系統性過程,只有通過構建內源人才需求體制機制的創新才能更好地形成連接政府組織、科研機構、農技推廣機構、農民等參與主體之間的互動溝通機制和利益表達機制。
1 轉型期農業農村內源創新發展的基本內涵
1.1 內源創新發展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再出發點
農業農村的內源創新發展是建立在以農民作為創新主體之上的實現農業農村可持續進步和生產要素資源均衡配置的新型發展路徑。這一創新發展注重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參與性,強調發展“意味著新的生產組織方式的形成,意味著農民參與現代化建設能力的拓展,是中國農業農村的再出發點”[1]。內源創新發展打破了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影響形成的單向依靠政府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的公共政策制度供給的行政推動模式,是工業化戰略和非均衡發展戰略下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繼承,更是對政府服務職能、市場機制、社會中介組織功能以及農民自身綜合素質等的重新定位和再認識。
1.2 內源創新發展是機會導向的發展
內源創新發展是借助市場機遇和制度改革激發發展潛力的系統性過程,“內源發展不再是結果導向的外部推動,而是機會導向的內生創新”[1]。或者說,是實現由“制度改革的‘諾斯式增長”過渡為“市場分工和技術改進的‘斯密式增長”,再轉變為“技術進步式的‘普羅米修斯增長”[2],對應到農業農村的發展路徑,即農業農村實現由外源推動下的農業增長、農村進步、農民增收過渡為內源創新發展下的農業農村發展轉型,再轉變為技術革新的農業農村持續進步。轉型期農業農村的內源創新發展是對應于市場分工和技術改進的“斯密式增長”的、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地位的新型發展路徑,主要依托力量在于市場而并非在于政府,在于依靠農業農村本身。
1.3 內源創新發展是互動協調的發展
農業農村的內源創新發展是整合農業農村內源優勢與外源支持的互動協調發展,是通過借助外部制度供給、資源配置方式以及要素供給渠道協調農業農村社會內部本身的創新發展,實現由“政策被動供給”向“政策主動需求”轉變,由“多予”向“放活”轉變,由“解制”向“賦能”轉變,減少公共政策的低效或者無效,提高政策配置的有效性。它包括4個方面的互動協調:一是界定政府和市場的職能邊界,明確政府維護農業農村社會公共秩序的公共服務角色,充分肯定市場在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的主導性地位的政府與市場的互動協調;二是通過放權讓利,注重農業組織主體性地位的政府公共部門與農業組織的互動協調;三是公共政策有效執行,以保證政策供給與政策需求相契合的政府行政人員與農民個人的互動協調;四是促進農業向非農產業合理過渡的政府公共經濟與農業產業經濟的協調。
1.4 內源創新發展是生態持續的發展
內源創新發展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生態持續的發展,或者說內源創新發展不僅僅在于實現轉型期農業農村的變革以縮小轉型期內城鄉發展差距,更需要考慮的是農業農村未來社會的進步以及有效地解決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弱質三農”(農業的弱質、農民的弱勢、農村的落后)問題[3],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統籌城鄉改革以及工業現代化、信息數字化建設等一系列改革的新變化、新要求,放活農業農村體制束縛,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潛力,最終實現農業農村的永續發展。
2 驅動內源創新與農業科技人才需求的關系
內源創新發展的主體在于農民本身,農業科技推廣與應用需要農民來完成,農民也就有必要成為具有農業專業性技術的高素質內源性人才。換言之,內源創新與農業農村發展具有相容性,與農業科技人才需求具有協調性,與提高農業科技人才素質具有互補性。
2.1 驅動內源創新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具有相容性
驅動內源創新適宜于農業農村的改革進步,二者具有相容性。其一,驅動內源創新發展適應了轉型期農業農村改革進步的要求,非均衡發展戰略、工業化戰略和城市率先發展的政策傾斜導致了區域發展不平衡和產業結構失調,區域之間、省份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持續擴大,農民自身的綜合能力未能得以提高,“弱質三農”效應明顯。這一發展階段表明“外源工業化路徑已經走到了盡頭,實現從外源推動向內源創新發展的轉變成為轉型期內實現經濟、社會持續進步的有效模式”[4],探索農業農村的內源創新發展融合了“三農”問題的多元復雜性。其二,內源創新發展需要重新整合配置農業農村自有資源和外來生產要素,通過“解制”擴寬農業農村資源要素供給渠道和要素占有范圍,通過“賦能”提升農民適應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綜合能力要求,通過制度的“予”與農業農村的“需”相結合達到供需相匹配。
2.2 驅動內源創新與優化農業科技人才需求結構具有協調性
驅動農業農村的內源創新需要轉變創新主體農民的傳統小農意識,培養農民的現代意識,通過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的農業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農民作為農業農村實踐發展的主體,可以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提高農業生產技能,并在原始創新基礎上形成再創新,這種再創新的反饋能夠及時有效地發現農業技術的不適應性,從而形成信息回路產生新的創新需求點,新創新需求點的產生又要求內源再創新,內源再創新將使農業科技人才需求結構不斷地調整。這種互動過程是一種良性的循環過程,內源創新為農業科技人才需求結構優化提供動力,農業科技人才結構調整為內源創新提供實踐保障。
2.3 驅動內源創新與提高農業科技人才素質具有互補性
內源創新是農業科技人才素質提高的原因,農業科技人才素質的提高是內源創新實踐發展的結果,這種因果關系的建立是二者相互補充的產物。內源創新為農業科技人才素質的提高提供了體制機制依據,彌補農民科技需求方面的“硬性缺失(如資源、物力、財力等)”和“軟性制約(如政策優惠、社會認知、技術認同等)”,農業科技人才素質的提高為內源創新發展提供了實踐成果,加深了內源創新過程中實踐創新環節的再認識和再創新。
3 現代農業發展中內源科技人才需求機制創新的必要性
3.1 內源科技人才需求機制創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現實選擇
從農業產業發展的過程來看,農業產業內部結構與農民就業結構、收入結構、勞動力結構、農村社會保障結構、農村金融服務供給結構之間的協調性存在著很大的偏差,解決這些偏差需要構建現代農業發展機制以協調農業與就業、收入、人口、社保、金融等的關系來發揮農民的主體創新作用,構建內源創新機制。從農業產業演化的路徑來看,農業發展由原始農耕農業階段演化為傳統農業階段再轉變到現代農業階段,現代農業的發展對人力、資本、土地、技術等要素的供給提出了“要素供給規模適度、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配置資源、專業化規范流程操作、農產品及其加工附屬品多元化供給等新的發展要求;現代農業生產公益性、功能多樣性、環節可延伸性、影響復雜性的特性”[5]。這一系列的要求和特性都需要通過農業創新主體農民來實現。面對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農、林、牧、副、漁結構失衡,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低下和生態觀光農業、農業服務業、農業旅游業、無公害綠色農業等“第三產業發展模式”的“商業化農業”的運作模式的偏離,內源人才需求機制創新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可能。
3.2 內源科技人才需求機制創新是深化農村改革的必然要求
農村改革是循序漸進的協調性過程,從“黃金十年”(1978—1988)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和改革產品流通體制,到曲折“十五年”(1988—2002)的聯產承包的雙層經營體制和鄉鎮企業推動下的小城鎮的進步,再到“歷史跨越五年”(2002—2007)的農村經濟管理和村民自治的新農村建設改革[6],農村改革不斷地打破體制機制束縛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農村改革依然需要進一步統籌城鄉發展,構建農村與城市銜接的信息共享機制,避免因信息不對稱產生的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因此,承接農村改革的現代化路徑,下啟內源人才創新需求機制的構建是保障農村自治管理權利、推行農業組織化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等深化創新農村改革的必然選擇。
3.3 內源科技人才需求機制創新是農業人力資本增值的客觀要求
人力資本概念的提出延伸了資本的定義,將人才賦予要素資源的屬性,人力資本的價值增值更多地是投資形成的無形資產,具有生產的外溢效應和空間外溢效應,也就是一種“凝結在人身上能夠帶來經濟效益并需要一定激勵才能發揮出來的知識、技能、健康以及道德倫理等所構成的無形資產”[7]。當然,人力資本投資存在著人力資本資金供給來源渠道少、投資結構與人力供給結構不匹配、投資力度與人力資源存量不協調等問題,但人力資本投資形成的能夠帶來具有正向外部效應的價值增值是人力資源開發的基本目的,這一目的形成客觀上要求具有內生創新的內源人才需求機制創新,使得農業內源人才需求創新能夠催生新的農業價值增值,調動農民參與農業創新的積極主動性,適應農業人力資本的內源開發創新。
3.4 內源科技人才需求機制創新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
從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現狀來看,盡管農業產值、農產品加工取得了進步,但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生產方式落后;農村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嚴重;農村生態文化建設滯后,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存在著矛盾。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處理不當。構建內源人才需求創新機制,農民可以通過教育學習了解基本農業知識,通過培訓機制掌握農業生產種植的技術,通過溝通交流機制加強農民內部的信息共享與信息流通,通過激勵保健機制規范農民基本行為,通過互動協調機制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發展能力、建設學習型專業組織。知識的獲得、技術的掌握、信息的共享、素質的提高以及組織的專業發展有利于提高農民的現代化意識,農民才會自覺地保護生態環境,應用新型農業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種植方式,催生農業技術需求,推動原有技術創新,促進農業產值增長和農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農業的附加值,增強農業產出規模效應。
4 甘肅省現代農業發展路徑中內源科技人才需求機制的構建
科技和人才是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投入資源。轉型期需要構建甘肅省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內源創新機制,構建適應于甘肅省現代農業發展的內源人才需求專業合作組織以實現科技研發、科技成果轉換以及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廣,構建適宜于內源人才需求機制以保證內源創新的持續推進。
4.1 建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內源科技人才需求專業合作組織
發展現代農業需要激發各參與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彈性配置農業農村已有要素資源和外來依托資源,實現技術構成結構與人才需求結構的協調統一,做到“人盡其才”、“技術盡其用”。但甘肅省農業農村發展的差異化狀況造成要素資源協調配置上的困難,農業農村的發展差距要求建立一個具有專業綜合性功能的能夠表達各市(州)、縣、鎮、村發展訴求與利益的組織機構,專門負責協調現代農業發展內源創新機制的運行,使得農村社區組織發展與農村居民利益需求相匹配。內源人才需求專業合作組織是農民組織化過程中的組織建設。農民組織化是農民為了更好地實現、保護和促進自身經濟利益而聯合起來形成各種經濟和政治組織的行動和過程[8],更是推進農村社區組織發展以吸納農業科技的內源發展基礎[9]。
這一組織的基礎依然是農村社區,它是建立在農民作為內源創新主體之上的以引進、應用、再創新農業科技為目的具有非經濟功能的農民合作組織。它采用扁平型組織結構形態,實行市長—村長責任制,弱化縣、鎮一級決策功能。它組織的人才和機構包括農民、農業科技推廣技術人員、農業科研院校、涉農企業;組織實施管理范圍內農業區位條件的調查研究,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投資,農業資金、人才、技術、管理等要素的生產運作;制定農業科技應用短期、長期持續發展規劃,統一實施管理農業技術應用的操作規范,操作要領;表達農民創新的利益需求和解決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協調農業發展要素資源差異、區位差異、科技應用差異以及農業融資發展差異,統一規劃內部既有和外來資源,根據鎮、村農業發展形成的優勢產業配資農業資源。定期舉辦內源人才需求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市長—農民協商交流會議,加強農民個人與政府組織之間的互動溝通,加強以市長為代表的政府組織與農民個人之間的緊密聯系,真正做到“政民互動溝通”、“政民一致協商”、“政民共同參與”,保證農業科技信息的真實有效和農業科技的真正執行,使農民真正參與農民科技的應用與創新。
4.2 建立和完善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內源科技人才需求機制
(1)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信息共享機制建立需要規范的信息來源渠道、信息傳播渠道、信息接受渠道以及信息反饋渠道,保證信息質量的有效前提在于將信息渠道制度化,實行行政規范手段予以保護。建立唯一的農業科技、農業政策信息發布中心,保證信息的權威與有效性;建立分支信息接收點機構,負責信息的接受與傳遞;建立信息輸入終端點,使農民掌握信息,更多地可以通過移動手機來完成,或者通過街道機構印制簡化宣傳頁宣傳農業科技、政策信息;建立信息反饋公眾平臺,設置公共平臺專用號碼,讓農民可以通過手機短信反映科技應用與創新中存在的實際困難,使農民創新主體理解農業科技政策和科技的實用性,減少政策抗拒。
(2)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內源人才創新的激勵機制的基本法,基本法的作用相當于基本制度,但不等同于基本制度。基本法不具有法律權利,僅是農民農業生產實踐中所遵循的一種生產規范和生產習慣,遵守這一基本法的人可以得到益處,不按照基本法生產得不到相應的益處。基本法不能損害農民的人身權利和基本權利,它旨在規范農民自覺地摒棄傳統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方式,引入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運作模式,形成現代農業發展科技應用的習慣,增強農民參與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建立公共學習平臺,將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等激勵政策方案通過展板的形式置于公共學習平臺之上;建立行為規范機制,適度懲罰不合理技術應用行為,以批評為主,物質懲罰為輔。
(3)建立培訓學習機制。培訓學習是農民個人發展、農民綜合素質提升的有力支撐,也是內源創新發展的有效路徑。制定培訓學習的知識體系和知識內容;建立農業科技培訓機構,負責培訓農民理解和掌握農業科技;建立榜樣學習機制,宣傳內源創新發展過程中優秀農民個人經歷、取得的成就、對未來的展望等內容,激勵其他農民學習交流;建立定向培養機制,走專業化發展道路,根據農民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分類培養,讓農民掌握發展現代農業的知識技能。
(4)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機制。人才保障機制是現代農業科技推廣人才供需平衡的關鍵條件。一是建立人才開發機制,建立農業院校基層農業專業技術推廣聯合機制,定向培養農業科技人才;改革農業科技人才推廣的財政金融體制,強化農業金融農業供給的優勢作用,增強政府在農業科技人才開發過程中的公益性經營服務職能。二是建立人才培養機制,拓展多元化培養方式,建立內外培養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吸納高學歷、高專業技能、高層次的農業人才以調整人才結構。三是建立人才使用機制,強化農業科技推廣人才的專業性,根據農業技術推廣需求和農業種植實踐需求設置農業推廣技術資格證考試,通過準入門檻加強農業科技推廣人才的內部競爭;建立人才目標責任工作管理機制,實行考核晉升與工作績效相結合的人才管理使用機制。
(5)建立健全整合運行機制。現代農業發展是對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完善與改革,內源科技人才需求機制創新目標在于“解決農業科技系統各環節脫節的協調問題”和“構建農業科技推廣相關方統一體整合運行機制”[10]。協調機制在于建立內源人才要素供給機制,解決甘肅省農業科技人才供給總量不足、結構失衡以及人才流失的問題;健全資本要素供給機制,為農業農村內源創新提供金融資源,提高農村金融運行效率,逐步消除“城鄉金融二元結構”,發揮政策性銀行的農業政策支持作用,鼓勵金融機構在農村設立營業點,簡化金融資源供給行政程序,解決農民參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資金瓶頸,建立保險金融便民服務點,轉嫁農民農業經營風險。整合機制在于建立健全內源科技創新的“四位一體”運行機制,提高農業科技研發—科技推廣—科技應用—科技反饋4個環節的協調性;建立現代農業發展考核機制,將農民納入考核體系,將考核結果納入地方政府政績體系,建立健全農業現代化市場機制,注重價格機制的引導作用和供求機制的分配作用。
參考文獻:
[1]郁建興.從行政推動到內源發展:當代中國農業農村的發展的戰略轉型[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3(3):12-25.
[2]葉靜怡.發展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8-29.
[3]徐勇.城鄉一體化視域中的農業農村發展新思維——評《從行政推動到內源發展:中國農業農村的再出發》[J].中國行政管理,2014(10):117-120.
[4]方勁.鄉村發展干預中的內源性能力建設——一項西南貧困村莊的行動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13(4):31-41.
[5]鄧秀新.現代農業與農業發展[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1-4.
[6]龔建文.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新農村建設——中國農村改革30年回顧與展望[J].江西社會科學,2008(5):229-238.
[7]逯進,周惠民.人力資本理論:回顧、爭議與評述[J].西北人口,2012,33(5):46-52.
[8]程同順.論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必要性[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03,4(4):86-88.
[9]李義波,姚兆余.農民組織化:農村社區發展的內源基礎[J].行政論壇,2009,16(3):62-65.
[10]張水玲.外源推動與內源驅動整合: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創新機制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9):484-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