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友++陽顯斌++李中權++孟祥++梁永江



摘 要:調查習水縣2015年268戶煙農,對煙農素質、植煙規模與戶均勞動力、植煙成本、專業化服務受災統計、種煙主要障礙因素等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習水地區存在煙農結構不合理、農民增收渠道增加、植煙風險逐年提升、植煙比較收益下降、專業化服務水平有待提高等因素,提出穩定職業煙農隊伍、加強網格客戶經理隊伍建設、提高科技創新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加速現代煙草農業進程、推進煙農專業合作社建設等措施。
關鍵詞:植煙主體;烤煙;調查
中圖分類號:S572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29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Status of the Main Body of Tobacco Planting in the Restoration of Flue-cured Tobacco Growing Areas:A Case Study of Xishui
PENG You, YANG Xianbin, LI Zhongquan, MENG Xiang, LIANG Yongjiang
(Guizhou Tobacco Companies Zunyi company, Zunyi,Guizhou 5630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searched 268 farmers in Xishui county in 2015, analyzed on the quality of tobacco growers, plant scale smoke and household labor, planting affected tobacco cost, professional service statistics, smoke the main obstacle factors etc. Results showed that Xishui area exists farmers structure was irrational, peasant income channels increased, tobacco risk increased year by year, planting tobacco revenue decline, professional service level needed to be improved and other factors, the stable professional team of farmers and strengthen the grid client manager team building,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ccelerated process of modern tobacco agriculture, farmers cooperatives construction and other measures to promote.
Key words: tobacco planting body; tobacco; research
習水縣具備生產特色優質煙葉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有機高粱為習水主要種植作物,田間耕種環境保存良好,且習水擁有超過10年的種煙歷史,最高年產量達1.2×107 kg。習水縣于2012年開始恢復種植烤煙(品種為K326),全力打造生態煙葉品牌[1]。但隨著習水地區經濟通脹壓力增大,勞動力價格、煙用物資價格上漲,同時經濟作物種植多元化(高粱、水稻、蘑菇、折耳根、紅棗等)及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民就業渠道和增收渠道方式增加,種煙的比較效益呈逐步下降的趨勢[2-4]。為此,筆者調查習水煙農基本情況,對烤煙種植政策制訂提供依據。
1 問卷調查與設計
習水縣煙農入戶調查工作已連續開展1年,2015年調查涉及4個鄉鎮,22個種煙村,368戶煙農,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問卷內容包括煙農地址、姓名、年齡、文化程度、家庭人口、種煙面積、愿意種煙的原因、種煙主要障礙因素、對專業化服務的滿意度、對技術服務的滿意度、對煙葉收購的滿意度等項目[5-6]。采取由調查人員對農戶進行面對面問卷調查的方法。調查表格采用Excel表格進行統計分析。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煙農素質
如表1所示,煙農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截至調查時,尚未有煙農接受高等素質教育;71.8%的煙農年齡在40~59歲;81.6%煙農種植煙齡在3年以上,說明煙農相對比較穩定,但新煙農增加的速度較為緩慢。
2.2 煙葉種植規模與勞力
通過表2可知,農村勞動力不足的情況較為突出,其中勞動力大于3人的煙農僅占全縣煙農總數1.90%,98.1%的煙農需要從附近租借勞動力,增加了煙農植煙投入;超過1.67 hm2的煙農戶數占煙農總數的47.55%,其植煙面積占全縣植煙面積68.99%,說明近1/2的煙農掌握全縣近70%的植煙面積。
2.3 煙農種植成本調查
通過走訪30戶植煙5年以上的煙農調查發現,植煙小于1.67 hm2與超過1.67 hm2相比高36.54%,差異較為明顯;煙農植煙1.33 hm2的收益與植煙1.8 hm2的收益保持一致。比較后發現,生產物資投入一致的情況下,人工投入增加明顯,植煙面積在1.67 hm2以下煙農收入合理(表3)。
2.4 專業化服務統計
從表4可以看出,煙農100%采用專業化服務的烤煙環節有育苗、烘烤、分級,且滿意度較高。受到習水地區煙地條件限制,70%以上的煙地大型機械無法進入,專業化機耕采用比例僅為38.42%;由于習水地區100%種植生態煙葉,煙農施用生物農藥、物理防治措施,專業化服務采用比例較低,而且受到業務量的限制,無法滿足煙農需求,合作社應對其植保工作進一步加強。
2.5 受災情況統計
經過調查發現,習水縣2015年受災面積共為13.47 hm2,占植煙面積2.02%,其中回龍鎮6.9 hm2,良村鎮5.57 hm2,桑木鎮1 hm2,低于每年平均5%的受災面積,成為2015年煙葉豐產的重要因素之一。
2.6 種煙主要障礙因素
在2015年調查的140戶種煙農戶中,認為種煙勞動強度大的有127人次,占90.71%;認為物資投入大120人次,占85.71%;認為自然災害多、風險系數較高24人次,占17.14%;認為病蟲害多、風險大31人次,占22.14%;認為種煙技術復雜54人次,占38.57%;認為調制設施不配套29人次,占20.71%;認為土地不適宜種煙46人次,占32.86%;認為種煙要靠關系33人次,占23.57%。
3 習水縣發展煙農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煙農結構不合理
種植面積超過1.67 hm2的煙地占總的植煙面積68.99%,植煙的實際收益較低,用工費用高,形成了“老板賺錢少,不如打工者”的特殊情況;且戶均勞動力嚴重不足,僅20.91%的煙農可以滿足自身植煙需求,79.19%的煙農需要請人工完成烤煙生產,農村現階段勞動力外出打工比例較高,在家務農數量較低,勞動力成本不斷提升,一定程度上降低煙農戶收入,影響煙農植煙積極性。
3.2 農民增收渠道和機會增加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農村經濟飛躍發展,不僅極大地改善了基礎設施條件,而且習水地區為主要的高粱產區,高粱的純收益與烤煙相比差異不大,且所需人工少于烤煙;水稻、馬蹄蓮、草莓、香梨等經濟作物不斷涌現,降低了烤煙對農民的吸引力,網格客戶經理發展煙農的難度持續增加。
3.3 種植風險高
由于種植品種單一、煙田連作、土壤改良不到位等因素的影響,局部煙田土壤地力下降,土壤酸化嚴重,病蟲害逐年加重,產量和質量損失嚴重,給煙農帶來了巨大損失。部分煙農貸款種煙,若煙葉生長的區域出現旱澇、風災、冰雹和泥石流等災害,煙農損失慘重,直接影響到下一年的生產生活,甚至幾年內沒有經濟能力繼續種煙。
3.4 種煙比較效益下降
調查發現,由于習水地區恢復種煙,為了順利發展煙農,每年對煙農按照植煙面積進行補貼,從2016年起,習水煙區與其他煙區生產投入、享受補貼一致,且嚴禁煙農施用化學農藥,植煙用工數量提高,發展煙農遇冷,植煙積極性受到嚴重挑戰;煙農植煙每公頃純利潤范圍處于17 240.1~23 540.1元,與高粱相比純收益高4.26%~74.3%,但烤煙生產工序較多,部分煙農植煙技術有待提高,一定程度影響習水烤煙生產的發展。
3.5 機械化作業、專業化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山區的地形地貌嚴重限制大型機械設備的使用,影響了整體機械化作業,無法享受專業化服務帶給煙農的實惠,通過調查發現,除了專業化育苗、分級和烘烤外,其他專業化服務煙農使用率較低,且部分專業化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4 穩定植煙主體的措施
4.1 穩定職業煙農隊伍
保障煙農利益是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前提[7]。針對當前其他農作物的市場價格大幅度增長,加之勞動力市場價格的上漲,應適當調增煙葉價格。在生產投入方面,要適當提高產前無償投入,以補貼煙葉生產所必需的物資為主。結合飛水實際,投入重點應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流轉、專業化服務、新技術推廣、農機補貼、引導煙農規模化種植等方面。同時,要進一步拓寬投入來源,采取煙草公司、工業企業、地方財政三方“捆綁式”投入。行業要從硬件設施配套和技術服務兩個方面下工夫,全力培養一支有活力、懂技術、會管理、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職業煙農隊伍。建議穩定種植烤煙面積少于1.67 hm2,重點培植職業煙農隊伍[8]。
4.2 加強網格客戶經理隊伍建設
通過公司定向培養、拓深學歷、外部培訓等多項措施相結合培養煙葉生產技術骨干,建立專業人才梯隊,充實技術后備力量;注重教育層次培訓,加強生產技術、管理、服務等方面知識培訓,全面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切實提高技術隊伍的綜合素質;完善同工同酬的勞動分配制度,充分調動網格客戶經理的工作積極性;創新管理考核機制,對網格客戶經理的考核不僅要與其計劃任務完成情況掛鉤,還要與煙農隊伍的穩定情況、煙農的收益情況、煙農的滿意度等掛鉤。
針對當前習水縣煙葉生產中的薄弱環節開展科研攻關,重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加強基本煙田保護;二是合理輪作;三是積極進行土壤改良,大力開展土壤酸化治理,解決土壤障礙導致“病害死煙”的問題;四是充分落實烤煙上部葉4~6片一次性采烤技術,提高上部葉可用性;五是培育壯苗,促進煙株早生快發;六是推廣測土配方精準施肥技術,促進肥料充分利用。
4.3 提高科技創新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建立科研工作領導小組,承接上級單位科研工作,明確目標任務,以提高煙葉生產工作效率為主線,力爭解決制約烤煙生產瓶頸的問題,實現管理和制度的創新;同時強化合同管理,把信息化管理從煙葉經營環節延伸到生產管理環節,建立煙葉綜合信息管理系統,涵蓋煙農、煙田、生產、收購、調運、倉儲、銷售、財務等方面信息,建立煙葉生產與煙葉質量信息共享數據庫,提升煙葉種植主體和服務主體的信息化服務水平。
4.4 加速煙草農業現代化進程
加快適宜山區的煙草農業機械的研究和推廣,提高農機配置效率和作業效率,著力解決種煙勞動強度大、用工多的問題[9]。開展全程機械化試點,按照大中小適用、高中低結合、全程覆蓋、一機多用的原則,集中配置機械設備。
4.5 推進煙農專業合作社建設
合作社是煙葉生產服務的實施主體,是設施管護的責任主體,是煙用有機肥生產及配送主體。開展適用技術推廣、煙農技術培訓、煙葉科技試驗等項目,探索將基質替代、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改良、GAP管理、不適用煙葉處理等適用技術推廣任務承包給合作社[10]。探索將肥料、農藥、農膜等煙用物資的配送、煙苗、煙葉的運輸等業務交由合作社承擔,拓展合作社業務服務范圍,提升合作社盈利空間,增強合作社生存能力。
參考文獻:
[1]徐福樂.規模化蔬菜生產可持續植保體系的構建[J].湖北植保,2009(2):47-48.
[2]史紅亮,張正華.云南農民財產性收入渠道的跨省市比較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4,20(6):14-19.
[3]張予,李瑾,郭美榮,等.農業節水自動化技術應用現狀與對策研究——基于北京農業基地的調研[J].河南農業科學,2015(8):149-153.
[4]李滿良,朱家明,丁才夫,等.影響恩施州煙葉生產穩定發展因素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煙草學報,2013(4):94-100.
[5]蘇新宏,郭三黨,蔡憲杰.基于煙農視角的煙葉生產穩定發展調查與分析[J].農業科技管理,2009,28(5):33-36.
[6]詹良,李艷.衡陽市煙葉生產現狀調查[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9):245, 85.
[7]何澤華.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思考[J].中國煙草學報,2005,11(3):1-4.
[8]趙松峰,程占省,高水凡. 培養職業煙農的意義與對策 [J].河南農業 ,2009(6):15-16.
[9]蘇新宏.推進現代煙草農業建設保持煙葉生產健康發展[J].農業科技管理,2009,28(2):64-67.
[10]蔡瑞林,陳萬明,朱廣華,等.我國煙草種植業的效率評價[J].中國煙草學報,2015,21(4):1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