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楊
摘 要:話劇表演藝術本身就是話劇工作者的科學思維成果,話劇表演歷史就是話劇表演的思維的科學發展史。從表演方面看,理論是重要的,但關鍵還是實踐。表演,首先要接觸表演元素。本文主要對幾點話劇表演要素進行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 話劇表演;藝術;要素
中圖分類號:J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105-01
19 世紀80 年代中期,英國著名演員亨利·歐文在他的《表演的藝術》一文中闡述了他的表演藝術觀念。他主張演員與角色應達到“合一”的境界,并提出了一個令人矚目的觀念,即“強烈的個性的感染力”。“強烈的個性的感染力”,指的是演員將自身性格特征和感情因素融入角色,從而感染觀眾。演員的軀體是情感表達的媒介和載體,而不是沒有生命、沒有情感由人支配的工具、器械。歐文將感情和體驗置于異常重要的地位,強調“合一”的狀態才能幫助演員真正身臨其境地體驗角色的情感、處境和動作,在“合一”的過程中才能滋生和激發可貴的靈感。這些靈感傳達的方式一旦經過回憶、排練而固定時,會令表演藝術產生真正有價值的審美感覺。
一、動作
話劇表演不外乎語言和動作,動作也有兩種:(1)外部動作(即形體、肢體動作),頭、手、身體、五官;(2)內部動作(心理動作)。內心里一樣有動作,一樣在運動。在話劇表演中,如果只有一個外部動作的話,就顯得很假。所有外部動作,都是根據內心的情緒而表達出來。一個人欣喜的時候會如何?總是蹦蹦跳跳的。找不到自己東西的時候還會有這種蹦蹦跳跳的動作嗎?情緒不同了,形體動作也就不同了。
很多時候,演員都不會為人物設計形體動作。實際上,設計出來的小動作往往會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這種動作必須符合人物的情緒。在塑造角色時,經常出現演員憑著一時的心血來潮或片刻的沖動之情任意在舞臺上“塑造形象”,忘記人物內心情緒,結果使人物塑造得不倫不類,失去了藝術的真實性。我們知道,話劇表演是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是生活的再現,但決不是生活的重復。任何好的藝術作品與藝術形象都是經過藝術家的精心選擇,千百次的藝術加工、提煉,才能取得話劇表演的成功。
二、想像
想像對表演是相當重要的。沒有豐富的想像力是不可能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首先是情感體驗,也就是把演員的“我”變為角色的“我”,這是舞臺上形象真實的前提和基礎,在話劇表演中,“情感體驗”早已被認同,并且成為一大“傳統”,因為我國的話劇藝術,受前蘇聯斯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的影響,作為斯氏體系的核心內容“情感體驗”,在我國影視與話劇表演中,已占據“統治”地位。
其次是制定并實施表演方案,包括角色的性格基調、角色總譜、各種表演手段的運用、“動情點”與“閃光點”的具體安排,這就是想像,而且要想更多的背景材料。
三、交流
1.同對手的交流,同觀眾的間接交流。舞臺表演可以依靠劇場中觀眾的專注,依靠與對手的交流、刺激,靠規定情境的不斷推移使自己的情緒線不斷向前發展,而對手的反應又可以反過來刺激自己,從而使這種交流變得活生生。一個不隨意的眼神或小動作,其感染力往往勝過演員精心設計的一個動作。這種交流與藝術修養、思想修養、生活知識積累、藝術技巧的磨礪以及被反映的客觀的熟悉,認識的深刻程度等都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2.和一個不存在的對象交流。這個對象可以是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某個戲。
3.和自己交流。這在生活中也偶然會有(自言自語),在戲里就更多。將心里想的東西說出來,舞臺上經常會有這樣的臺詞。
交流是相當重要的,如和對手交流,就可以刺激對手,對手接受信息后,大家的合作會更加默契。作為舞臺上表演的演員,和觀眾有交流,感覺就完全不同了。如果沒有經過這種訓練的演員是很怕交流的,一望人家就覺得不自然。實際上,一般我們日常溝通都是要靠眼神的。這不一定是從頭到尾望著對手,除了眼睛的交流,還有心的交流。這可以是一種感覺,真正表演的人就懂得用眼,望和不望,都可以有其特別的效果。但都要有心的交流。通過眼神,表現出人物關系,表現出對對手的態度。
四、語言
話劇以說話為主。由于舞臺和觀眾有相當的距離,就必須要求演員聲音要放大,讓觀眾聽清楚,還要求表演上在生活化的前提下適當夸張,這樣才能更好地引起觀眾的共鳴。如果是影視表演,就可以比較自然,但是在舞臺上就不行了。又要小聲說話,又要讓觀眾聽到,這就需要技巧。舞臺表演的夸張必須是生活化的,不符合生活的真實,觀眾是不會認同的。
臺詞要求“抑揚頓挫”,頓就是指停頓。舞臺上的臺詞要注意藝術加工。重音,有很多時候也容易被忽略。所謂輕重是在比較中顯現出來的,在重音的地方要加強,突出,但不要把其他部分弱化。戲劇是通過朗誦、啞劇結合而來的。多些朗誦,這也是話劇表演中相當重要的過程。語言也很重要,臺詞要清楚,口音要正(某些需要用方言的角色另當別論)。這樣,對角色的塑造會有幫助。
總之,演員在表演時應當為他所表演的情緒真正感動,他使觀眾感動的程度取決于自身感受的強度,只有調動自我全部熱情與角色產生共鳴,才能最終使塑造的角色以同樣的感情深度感染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