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獻忠
摘 要:意境在中國傳統藝術中體現了民族特色,也是普遍追求的頂級審美境界。戲曲是一種表演藝術,彰顯了意境美。本文重點從戲曲表演視角研究了其意境的制造和產生,然后強調其舞臺意境營造的表現,通過寫意的美學練習的戲曲等方式著手,研討它在戲曲表演過程中營造而出意境美,接著進行理論的分析與匯總,最終促進戲曲表演的實際教學。
關鍵詞:戲曲表演;意境營造;唱念做舞
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122-01
意境在中國傳統藝術中體現了民族特色,也是普遍追求的頂級審美境界。而戲曲在舞臺表演領域的重視度顯然沒法和意境相提并論。需要從戲曲表演教學視角下來研究意境的營造,探索戲曲表演過程中營造而出意境美,并對理論實施的分析與匯總,達到促進戲曲表演的實際教學的目的。
一、戲曲的舞臺表演和意境營造
不同于西方戲劇藝術風格的中國傳統戲曲,受“虛實相生、重神輕形”的審美風尚的浸淫,形成了“以虛帶實、以形傳神”的寫意化風格。一出小戲,如何才能在有限的一方舞臺上展現古今中外,萬千世界呢?對此,中國傳統戲曲自有一套靈活而獨到的方法可以自由地變換舞臺時空。而時空自由變換就是通過戲曲表演者的表演來完成的。
在戲曲中,從時間上說,既可以是白天,也可以是黑夜。京劇大師周信芳主演的京劇《烏龍院》“坐樓殺惜”一折,從宋江上樓,經歷了黃昏、深夜到五更天,并直到黎明,還沒有動殺惜念頭。直到天亮宋江走而復返,想索要招文袋不成,才被逼殺惜。通過演員的表演,營造出了戲曲舞臺表演在時間上的自由靈活性,從而達到了猶如抽絲剝繭般的步步推進的“殺惜”動機和行為。這也與周信芳一向強調扮演人物的性格化,因而所選演的劇目和他所演的人物大都生活于斗爭尖銳、感情充沛、動作強烈的戲劇情境之中是分不開的。
久而久之,我們的戲曲表演教學從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尤其是在《形體設計》這門課上,通常我們會讓學生通過一個主題,找到與主題相應的情節鋪排,并通過感受音樂、時空、虛擬的感受,找到舞臺的畫面感,最后再運用自身的形體動作表演體現出與之相應的舞臺表演意境,從而完成戲曲表演的形體編創。我們還特別吸取了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汪世瑜等江南戲曲名家的表演經驗,例如他所提煉總結的小生指法規則,是綜合了江南戲劇小生常用的手指基本動作而組編成的。目的是通過訓練,掌握上述幾本動作之后,便于在舞臺上靈活運用,為塑造人物提供表演手段。如以雙揉表現“相思何其深”,雙分表現“唯恐成永別”,捶胸表現“悲痛腸欲斷”。汪世瑜也指出,指法規則雖然是以指法為主,但必須與眼神、步法以及其他部位有機結合,使手、眼、身、法、步得到全面的訓練。與此同時,這樣的訓練手段也有助于營造舞臺人物表演所需的情境。
二、唱詞和念白形式的戲曲表演和意境營造
憑借戲曲演唱與念白來實施意境美的營造,這是戲曲表演意境營造的又一重要特點。這是戲曲表演的重要方法,唱的本質是描述情節,反映人物的心理,塑造出人物的性格。這就是“曲也者,達其心而為言者也”,又是“超以象外,意象欲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味、味外之旨”的美學特點。
例如尹桂芳在越劇《屈原》中的唱段,完全是根據角色的情緒需要來組織的,在“天問”一場中,完全突破了尹派纏綿柔美的風格。幕啟,東皇太乙廟正殿燈火暗淡,寂無一人,外邊風聲、雨聲、雷聲、閃電……屈原唱著蒼勁的紹劇【導板】上場。只見他衣衫襤褸,形容枯槁,滿目悲憤,目光閃閃,渾身好似一團正在燃燒的烈火,通過眼神表情,讓觀眾感覺到屈原內心活動的劇烈。“屈原怒火高萬丈,滿懷悲憤問上蒼!”這段“天問”的唱腔,是用紹劇【流水板】來唱的,其中還穿插節奏緊密的【撲燈蛾】念誦,構成一首唱念結合、氣勢磅礴、豪情奔放的獨特唱腔。抒發他對世道的不平、政治黑暗的怨憤,將偉大詩人屈原的高尚情操和他那馳騁奔騰的浪漫主義想象藝術地再現出來。
可以這么說:首先,戲曲的唱詞和念白一定要與人物的特性相符,務必真實地彰顯人物的情感,最終表現其結局。其次,唱詞和念白務必緊隨情節的推進,描述出人物的所在環境,以便抒發其情感。再次,從唱詞和念白中營造意境美,一定要將其展現給觀眾。總之,都需要有情境想象這門課程。
三、情境虛擬和意境營造
為使學生接受“寫意”美學的訓練,并有意識地進行相關的意境創造練習,我們做了規定情境的想象力培養這一功課。這是因為,舞臺上的任何表演都離不開規定情境的制約。
從戲曲藝術表演特征看,它通過虛擬動作,突破現實舞臺實在時空的限制,創造出自由的心理時空。同一舞臺,其景色隨人物行止和心理變化而不斷變化。這一舞臺特征正體現了情景交融、空靈蘊籍、有余不盡的意境特點。從接受角度看,虛擬性的表演特點也會調動觀眾的想象力去感受舞臺藝術形象所帶來的意境。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戲曲表演意境營造中,運用以上三種方法盡最大努力讓學生牢牢領會戲曲藝術的精華,然后堅持訓練和不斷思考,了解戲曲表演的本質特性,聯系自身對生活的認識和領悟,達到極佳的創作水準,爭取塑造出鮮明的舞臺人物和極具創意的動作。
參考文獻:
[1]胡芝風.戲曲舞臺藝術創作規律[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2]蓋叫天.粉墨春秋[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3]劉漢光.高戲曲意境論概說[J].藝術百家,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