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曉瑜++汪嘉吟++沈婷++胡曉雯++周宵++崔瑞晗
摘 要:農村閑置空間的改造項目在各地都已有較完善的項目成果。我們計劃在公益設計支撐下來實現莫干山廢棄空間的改造。由我校學生帶隊免費為其做一個能持續運營的村民活動空間。在改造的同時挖掘出當地特有的文化和可銷售物品。在學生帶動下,讓村民參與設計,改造廢棄空間,并從廢棄空間輻射到整個村莊。再進一步提升村莊的軟文化實力,選出一個主題做為村莊文化,在不同產品中體現,樹立一個村莊文化品牌。與此同時,形成學校和村莊的持續交流,持續的輸送設計,硬件等各方面的支持。將農村閑置空間的改造,進行到農村文化的品牌化。是村民自主的去改變,由下而上的改變。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速度的趨于穩定,從相關數據反饋可以看出,供給側改革初見成效,產能需求下降,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正處于由勞動密集型工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轉化的過渡期,在這一轉型期中,工業基礎設施也相應的處于淘汰更新之中。在城市規劃設計偏失的現實問題之中,農村地區的工業用地開始出現空余閑置,本文通過對莫干山閑置空間的公益環境設計改造實例,來嘗試探索論證閑置空間重新設計規劃中的價值定位。改動: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速度的趨于穩定,從相關數據反饋可以看出,供給側改革初見成效,產能需求下降,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正處于由勞動密集型工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轉化的過渡期,在這一轉型期中,工業基礎設施也相應的處于淘汰更新之中。在城市規劃設計偏失的現實問題之中,農村地區的工業用地開始出現空余閑置,本文通過對莫干山閑置空間的公益環境設計改造實例,來嘗試探索論證閑置空間重新設計規劃中的價值定位,謀求通過空間的規劃設計來引導使用者適用于新的空間價值。
關鍵詞:公益設計;城鎮化;剩余空間;改造
中圖分類號:TU9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186-03
一、廢棄空間改造的發展概述
隨著我國近些年來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在近年來,GDP增長速度放緩,總體保持高速且穩定的發展總態勢的大經濟環境背景下,我國經濟產業結構開始了新一輪的調整改革,正處于從勞動密集型工業向著資金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過程中,工業發展所帶動的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原有的工業土地使用面積開始縮減,受制于使用成本的這一主要問題,使得大量的原工業空間均暫時處于一種閑置狀態,空間缺乏新的使用價值和途徑,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如何實現對于此類閑置空間的低成本高效利用就成了急需探索解答的問題,產業結構逐漸調整已經從勞動密集型工業向資本密集型工業轉化,由粗放型、中低型工業向集約型、現代化工業轉化,傳統工業開始衰落,城市建設更新的步伐也逐步加快,已經從工業文明轉向后工業文明,那些廢棄的空間也就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但對于荒廢的建筑及村落進行一味的拆除顯得資源浪費,到不如對其進行改造再利用,反而可以將其發揮一定的經濟價值,促進當地的新型文化發展。另一方面可以減少城市的建筑垃圾負擔,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延續了建筑的生命周期,也促進了城市的良性發展。那么現階段需要考慮的問題就在于如何去改造和利用城市中的廢棄空間。同上,另外如果你的定位在農村或者所謂的城鄉結合部,就不要出現現在標紅部分的,改造和利用城市中的廢棄空間,這是角度性錯誤。
據統計,大量的廢棄空間很多占據著優良的區位優勢,礙于有一定的歷史價值,所以在改造方面更加有難度。其中自然村一塊就因為廢棄不管,導致數量在逐年減少。在進行莫干山地區實地調研中,通過數據統計分析我們發現,閑置土地面積約占到人口可使用土地面積的13%,且因為原有的工業廢棄原因,難以進行復耕作業,基本不存在作為耕種用地的可行性。在無法滿足耕種需求和作為宅基地使用的高成本的現實情況下,大面積的空間閑置問題就顯得更加如鯁在喉。
在對于這些閑置空間的重新規劃設計上,較多的設計師會采用推倒重建的作法,但是基于可持續發展角度和成本計算角度,這種重建手法顯然是不合適的。就當前實際來看,城市開始轉變運營模式,城市功能的分解與轉移,滿足了周邊 村鎮發展的可能,便捷交通網絡的構建,也使得閑置空間的再利用能夠存在多樣化的可能,更重要的一點在于,資源的有效利用作法更加被提倡。這不是僅僅基于我國政策。根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在國外近20年來,歐美發達國家在城市的建設上也開始關注起舊空間的改造,且改造利用勝于新建筑的建造,比如法國的巧克力工廠改造成雀巢公司總部、意大利林格圖工廠改建的林格圖大廈等①。以國際空間改造發展為背景來參看我國當今的發展事態的話,目前我們的閑置空間改造還處于第二個階段,即一方面解決著舊空間周圍的生態環境以及結構布局等問題,另一方面就是對建筑物本身的維護和歷史保留,避免其城市特色的消失。
值得肯定的是,近年來,大量廢棄空間改造成文化藝術場所的案例在全國各地涌現,僅廣州市就有60多個文化創意園。然而這種廢棄建筑改造的項目同質化商業化十分嚴重,所謂創意藝術空間更是文化難尋,創意死板。餐飲店與小商品商店占據改造空間的一大部分,整個空間區域成了購物場所,從南至北,所謂文化園區都是一個模式。這些改造場所缺乏合理規劃和定位,盲目跟風,卻缺乏當地群眾基礎失去了其獨特的文化符號,文化成為了一件皮囊,其內置僅是在于千篇一律的商鋪安排與出售。
二、現有廢棄空間改造模式分析
(一)現有廢棄空間改造方式的消費人群分析
通過鄉村非廢棄空間改造使一些廢舊場地改造為現代人群喜愛并且結合當地特色的空間。以吸引當代人群到鄉村觀光和體驗為主。目前,大多數熱門旅游景區人群密集,不適合老年人,小孩和部分工作忙碌的青年人游玩,所以,現存廢棄空間改造項目依托舊有建筑特色、開辟足夠的開放空間、營造獨特的休閑環境、經常性的吸引各類公益活動,吸引普通大眾的參與,以此聚集人氣。 建立面向精英人群的高檔會所,俱樂部,精品酒店等場所,來吸引一些想要體驗鄉村氣息的精英人群,同時,改類業態選址較獨立,體現極簡主義和消費追求,即保持簡約精致。
(二)現有廢棄空間改造方式的改造方向分析
現有廢棄空間改造中常見的業態分類包括商業休閑、創意辦公、民俗體驗等其他配套設施。將商業空間參與鄉村中。通過結合當地特色建造適合當地的商業場所。如:(1)餐飲類:通常以咖啡館、酒吧、和西餐廳和快餐連鎖為主,小型規模,精致,具有小資情調,中高檔定位,建筑材料最好就地取材,以當地特色材料為主,加入創意設計,建造干凈、整潔、的餐飲產業;(2)衍生周邊:通常以藝術品、家居用品和特色雜物的零售為主,中高當定位,商鋪規模不大,但都主題鮮明,設計精致,種類豐富;(3)酒店:以小型的精品酒店為主,主題鮮明,以獨特文化吸引特定人群;(4)展示空間:通常利用室外廣場或較為開闊的室內空間作為展示區域,功能具有彈性,可作為時尚發布、公益活動、論壇講座以及企業年會等多種形式。
(三)案例分析
1.深圳F518
(1)案例概況:F518時尚創意園曾是一片舊工業區,總共有20多棟四層樓的舊廠房,南北總長約518米,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
(2)改造特色:針對深證F518確定改造風格,延續其工業廠房特色,利用集裝箱,舊標志牌等特色形式,對街道上的店鋪進行重新排列組合。
2.絲聯166
(1)案例概況:創意產業園區是由原杭州絲綢印染聯合廠的舊廠房部分改造而成,該廠房建于上世紀50年代,占地2萬平米;
(2)改造特色:依托運河歷史文化和鐵路遺址公園等現有資源,融合科技與藝術,打造一個集休閑觀光、收藏出售于一體的創意基地。馬路上穿著制服的工人與打扮時尚前衛的參觀者相映成趣,歷史與現實、工業與藝術在這里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
(四)現有廢棄空間改方式的利弊分析
商業化模式下,改造后資金回轉的快速與否決定了投資方的參與程度。現有空間改造的模塊化可復制方式,一方面可以讓各地區的改造項目快速推進,推動全國范圍內的廢棄空間的改造進度,另一方面使得改造資金得到補充,收到正相關的可持續開發的一個反饋。但由于當地群眾基礎的缺乏,自然特色自然文化的抑制,使得現有廢棄空間的改造方式與原有廢棄場地歷史因素,周圍自然環境情況,當地原有居民之間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和沖突,缺乏長久和諧的發展環境。結合當地人文和自然,提高當地居民對廢棄空間改造后的接受度,講空間融入鄉村特有的基礎環境,是公益設計廢棄空間改造的必須。
三、莫干山調查結果分析
(一)文化
1.人文: 莫干山,為天目山之余脈,位于浙江省北部德清縣境內,是中國滬、寧、杭金三角的中心。當地有繁多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歷史背景:為紀念春秋時期夫妻鑄劍匠師莫邪和干將,以他倆的姓來命名此山,故稱“莫干山”。
(二)歷史:老廠房歷史
老廠房改造:莫干山民宿學院。莫干山民宿學院位于莫干山的活動要塞,具體在民國時期莫干山民國小學舊址附近。從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起,由中國前外交部長黃郛嘗試鄉村改造的故地。黃郛退隱后發起了鄉村復興產業的蠶種場舊址內,而如今,這里成為了一個青年返鄉創業與設計們打造的鄉村文創園。
(三)景觀環境
1.植物:食物和產品
(1)莫干黃芽:莫干山盛產名茶以“莫干黃芽”為最。筍衣、筍干筍豆、竹蓀等系列食品風味獨特,為饋贈親友之上品。發展特產銷售,促進當地經濟;(2)莫干山竹筍:竹筍很好的保健價值和較好的藥用價值;(3)莫干竹器:莫干山遍地修篁,竹制品品種繁多,大件可以做成竹床、竹幾、竹圍屏等。還可以做成小件物品例如竹枕、竹扇、竹花瓶、竹花籃等。其中莫干山扇廠生產的竹傘,品種齊全。當今世界竹種資源占世界資源總數的80%,各國紛紛種植開發竹資源或向國外進口大量竹材和竹產品。中國內市場對竹產品的需求量也大幅度增加。我國的竹產品以其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物美價廉的優勢在國際市場上而倍受各國青睞.除了工藝品,竹類家居產品和用具也可以大量發展,促進消費。合理利用當地資源。也可以開展主編類工藝教學,開設課程,促進旅游消費。
2.氣候
莫干山地處一定高度,綠化覆蓋率高,且多流泉及儲水量大的竹林,因此夏季氣溫較低,七、八兩月平均溫度僅24.1度,早晚尤為涼爽,最宜避暑。
3.建筑
莫干山的建筑遺存眾多,由于莫干山本身就是傳統的避暑勝地,因此,大量名人留下了難以計數的詩文、石刻以及二百多幢式樣各異、形狀美觀的名人別墅.這些數目繁多的建筑,本身就是獨具魅力、文化底蘊深厚的住宿依托。但莫干山民宿也多指山半腰的民居改建而成的那些民宿.別處的自然風景是依托和支撐,而莫干山的自然風景只是住宿的配套設施。
四、公益設計支持下的鄉村廢棄空間如何改造
(一)鄉村廢棄空間的公益性改造
1.運用自然元素
自然元素不僅僅指表面上可見的植物,民俗,還可以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特色產品等,給它們創造一個宣傳和發展的空間,同時還將會走訪當地村民,調查他們的生活習慣,娛樂活動等,為他們創造一個真正服務于當地人的休閑娛樂場所。(1)因地制宜的思想在國內漸發展成熟,我們在廢棄空間改造的時候可以不止于老物改造或者種植種環境周邊的植物植物,我們還可以更多地去考慮到在廢棄空間中衍生的雜草、爬墻虎,這些都可以保留或者轉換成其他形式存在于整體環境中。各地鄉村特色不同,每個鄉村當地獨特的自然風貌是改造的依托主體,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獨特的自然風情帶有鄉村獨特的印跡;(2)把本地元素融入到設計的方方面面,使其成為一個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空間。這些元素可以選取特色的常見的成本較低的物品。除了民俗特色的物件,還可以是一些并不具象的,例如可以提取周邊河岸的水流為設計靈感作為裝飾元素;(3)改造過程中產生具有印象性的情景也可以保留,比如建造時采用了一些染色的工藝,就可以使用角料染色成裝飾物品,又或者在拆建過程中施工一半,保留一半,使之成為空間中的另一特色景象,使之成為一個有故事的空間。
2.互動性設計
都市實踐逐漸成為年輕人的流行詞,在靜態的空間中加入互動性的設計,使空間更具活力,更加有趣,而不僅限于空間的裝氛圍營造,同時本項目力求在改造的過程中加入更多的同當地村民之間的互動。這樣能夠更加全面的了解村民的需求。(1)讓村民參與設計,自下而上,真正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一方面給予村民一個自由利用的景觀空間,并且在一定可行范圍內讓其依據自身文化自主設計部分景觀小品,并把他們運用到我們的設計當中,保持良好的設計互動溝通;(2)外部空間的互動性。在室外空間的創造上,我么可以創造例如滑板場地,跑酷的障礙設施,給孩子娛樂的小型裝置,還有益智類的地面九宮格等。除了這些以外還能創造一些文化藝術類的體驗參與項目,例如涂鴉和黑板墻,露天影院,互動性的藝術裝置等。(3)內部空間的互動性。室內空間也不僅僅滿足與購物和餐飲,可以在空間中加入DIY的元素,例如定制禮物,手作體驗館,DIY空間,烘焙教室等。除了參與性較強的空間,還有體驗式的空間,例如私人影院,藝術展覽館,室內生態農場,聚會性質的書店和咖啡館。
(二)鄉村廢棄空間改造中的可持續性公益
改造鄉村廢棄空間的益處在于把其變化成一個有利于鄉村發展的空間,第一是推動鄉村的旅游產業,第二則是造福村民,建成適合村民以及外來人員活動交流的場所。我們的公益概念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建造公益化,另一個則是運營公益化,把公益的理念貫穿始終,才能更加大范圍地推廣實施廢棄空間改造這一行為,使得有更加多的廢棄空間成為有用的空間,幫助鄉村更好發展。
1.建造方面
(1)采用低成本原料,在滿足實用功能和環保需求的前提下,選用低成本原料。可以發動村民一起進行舊物改造,舊物募集等活動。我們將會在此過程中尋求一種新的的改造模式,并力求在各地鄉村中均能夠通過這種模式更好地體現當地特色,形成鮮明特點;(2)舉辦大學生創新設計,提供一個創新實踐的平臺,給予大學生以實現想象力的機會;(3)組織進行海外設計師比賽,收集不同思維方式下的改造點子,同時又能夠提升該空間的活力與知名度;(4)利用眾籌的平臺,不僅能夠解決一部分資金問題,更能夠聚集共同愛好的人群,使更多人偶如項目的建設中去。
2.后期運營
本項目不同于現今流行的改造項目——大量吸引餐飲店和購物商店等進駐——而是在推廣當地特色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加入商業元素,使其能在發展后期失去公益資金的支持后仍能夠持續發展下去。這就要求我們所找尋的文化產品具有獨特性,地域性,專一性,并且加大后期的宣傳力度,制定合理的營銷方案。(1)給中高端收入人群提供更好地服務;(2)活動經費支付運營;(3)發起義工活動,不僅能加強體驗感還能更加省去一部分人力費用;(4)動物保護:流浪寵物收容所。我們可以利用鄉村空間土地價格優勢,劃出有關區域,形成獨具特色又有人文關懷的公益互動空間;(5)發展旅游業,并與企業廠商合作,開展實踐和公益活動,適宜的合作品牌能夠大大增加該項目的知名度,使空間具有更加明確的定位。
五、公益設計支持下鄉村廢棄空間改造的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后工業時代的逐步實現,城鎮化的發展導向也開始逐步明朗清晰。在鄉村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下,不能夠滿足于新的使用需求原初空間開始閑置,人地矛盾的問題開始有了閑置空間的新的使用價值這一命題的意義。但原有的閑置空間卻依舊帶有過去的印跡。閑置空間的改造成為平衡的一種方式,而更多的設計師帶著情懷欲要加入這個過程,公益設計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在資金不足或需求極觸動設計師的情況下,公益設計的改造已顯得自然而然。公益設計已經成為每個設計師或設計公司中的保留項目,而為鄉村廢棄空間進行改造,符合情感依托,同時也符合當下時代的價值觀。以公益設計的方式對廢棄空間進行改造,一方面對空間而言,其改造是有針對性的,不可復制的,非模塊化的,可以使最終效果呈現出每個鄉村閑置空間特有的風格。而另外一方面,通過對于空間的重新規劃設計,目的也是在于解決新的人地使用矛盾,甚至可能通過這種方式,來給予產業轉型以新的土壤和契機。使用者的年齡分層和勞動力質量同樣是我們設計考量項,我們相信空間的改造不僅僅是賦予使用的可能性,而是在于通過空間營造,來給予滿足更多樣的發展可能。
注釋:
①葉雁冰,劉西.舊工業建筑改造利用的優勢及制約因素分析[J].工業建筑,2005(06).
參考文獻:
[1]葉雁冰,劉西.舊工業建筑改造利用的優勢及制約因素分析[J].工業建筑,2005(06).
[2]肖奕萱,潘鑫晨.后工業景觀——城市記憶的延續[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20).
[3]齊豐妍.城市廢棄工業建筑內部空間改造設計的研究與應用[D].長春:東北林業大學,2010.
[4]王洪濤.淺析后工業景觀及建筑改造設計[J].建材發展導向:下,2013(02),
[5]沈海濱.感受北京798[J].青春期健康,2015(14).
[6]崔璇.新時代老工廠文化傳奇——關于798藝術區的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