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麗
摘 要:法治思維是現代領導干部必要的思維模式,本文在制約領導干部法治思維障礙因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提升領導干部法治思維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法治思維;障礙性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D262.3;D92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254-02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遵守法律,帶頭依法辦事,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要求領導干部要切實提高推進依法治國的意識和能力,明確法律規定含義和適用法律依據。從現實情況來看,基層干部違法違紀的現象時有發生,有的甚至是暴利執法。因此,強調各級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處理社會問題已經刻不容緩。
一、法治與法治思維內涵
法治的話題由來已久,柏拉圖曾提出一個哲學命題叫做“哲學王”。主要意思是在希臘的城邦中如何進行有效的統治。最好的方法是找一個有智慧、有頭腦的人在城邦當中無論事物大小都能進行有效的綜合治理①。在我國,歷史上一直倡導“明君、賢臣、順民”的思想,但是從五千年的歷史來看,也沒有完全實現。例如,在大唐盛世期間存在“宣武門之變”,康乾盛世存在“文字獄”。為什么?就是因為當時采取的是人治的方式。如果不把“權利關在制度的籠子里”,不用法治取代人治,社會是永遠沒有辦法健康發展的。
西方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曾經提出過社會發展的三種類型:第一種是傳統型,就是君權神授,該類型經過社會發展已經被淘汰。第二種是魅力型,強調的是統治者或者領導者的個人魅力,以英雄為色彩的統治具有迷惑性,實踐證明也是不適合社會發展的。第三種是法理型,指的是社會的合法性來源于法律制度。在這種社會里,運用的思維是法治思維。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不斷賦予“法治思維方式”新的內涵。新時期下,“法治思維方式”主要是指各級領導干部在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時必須時刻牢記人民授權和職權法定的原則,必須嚴格遵循法律規則和法定程序,必須切實保護人民權利和尊重保障人權,必須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自覺接受監督和承擔法律責任。
二、制約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提升的障礙性因素
(一)權比法大
受“父母官”等封建傳統文化思想意識的影響,在當今社會中,一部分人心中仍然有強大的人治思維意識。人們迷信權力至上,相信權比法大。河北億元貪官馬超群在審訊的時候說了一句話:“我有背景,有后臺,你們不能抓我”。潛臺詞就是說他有權,權比法大。
(二)情比法大
如果權比法大是泛政治化的思維模式,那么情比法大是犯倫理化思維方式。情比法大,指的是做什么事先考慮人情,到最后才經過司法救濟途徑解決問題。其實這樣對法律權威破壞力更大。
費孝通老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曾經提到過“差序格局理論”。形象地解釋就是它像一個小石頭落進水里,會形成一個圓心,圓心代表我們自己,而泛起的波紋形成的圓環,代表的是每一層社會關系,波紋由近及遠,也代表了由近及遠的社會關系。中國社會就是一個“差序格局”的鄉土社會,不同的社會關系層面適用不同的游戲規則。例如,離我們最近的層面是父母、家庭、孩子,這里適用的是家庭連帶情感關系及需求法則。再往外一層是熟人、同學、朋友、同事、鄰居,適用于人情法則。離的最遠那一環才想到一個公平法則。所以,我們經常講“內外有別”,碰到事情的時候總是會想到找關系,找熟人。而西方國家的治國模式正好相反,遇到糾紛愿意通過法院解決,化解矛盾。而我們國家找社會輿論道德解決問題,把公事變成私事,最后是公事不公辦,這就嚴重的阻礙了領導干部法治思維的運用。
(三)嚴重的工具論
有的人認為“法”是一個統治工具,是統治的手段,需要就拿來,不需要就拋棄。比如,臺灣陳水扁案,陳水扁是臺灣大學法學系的高材生,曾經是70年代臺灣美麗島事件的主要辯護律師之一,他有才華,有能力,但是他沒有正確運用法律手段,而是把政府撥給他的經費給他的兒子陳治忠,用于海外留學的費用,這就明顯的把法律當作逃避責任的工具。
(四)法律虛無主義思想嚴重
虛無主義的具體表現就是落后地區的地方立法權沒有真正地得以運用,因為多一部法規就是多一道腳鐐。比如,有的地區在制定地方法律法規的時候就特別模糊。規定越模糊,解釋的空間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隨意行使職權。待問題出現后能做新的解釋或者辯護。從這個角度來說,法律虛無主義思想也是嚴重制約各級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提高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的主要措施
(一)掌握法律常識,學法、懂法、用法
領導干部的頭腦要有基本的法律常識,遇到社會糾紛或者社會矛盾的時候首先要想著運用法治思維去解決。一個很好的例子便是在2010年廣東“兩會”的人大分組討論中,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總裁董明珠向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當面告狀,稱廣州市財政部門在番禺中心醫院項目的招標中惡意廢標,僅僅因為格力的標書中錯了一個字,就廢掉了該公司1700萬元的低價優質標書,轉而接受另一家企業2100萬元的高價投標。董明珠表示,告這一狀的目的是“要給政府討回400萬元的差價損失”。汪洋當場公開回應,主張格力電器去“告他”,將問題引入了法治的軌道。轉瞬之間就把經濟糾紛引入到法律解決問題的軌道。
(二) 樹立信仰信念,尊重法律權威
中國人敬天、敬地、敬鬼神,卻很少敬仰法律。我們應該建立領導干部敬仰法律的信念,確立法治權威,尊重法治權威。美國法治學家伯爾曼曾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所以,領導干部并不是簡單的學法懂法,還得信法,信仰法律精神。例如在處理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問題上,既要最大限度地追求實體公正,又要毫不動搖地強化程序公正的保障作用。既要有效遏制任何以程序公正為由掩蓋實體不公的現象,又要堅決糾正任何以實體公正為由排除程序公正的做法。進一步說,關于正確處理實質公正與形式公正的問題,既要堅持以實質公正為根本價值,又要堅持以形式公正為基本保障;既要嚴格依法,遵循法定程序,維護法制統一,又要充分考慮社情民意,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盡可能使決策結果契合社會公認的價值取向。只有這樣才能提升正確處理實體公正領導干部的能力。
(三)完善法律法規,提供思維平臺
早在2011年的人代會上,我們就鄭重的向全世界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建成,雖然有這樣的成績,但是還遠不夠完善。雖然有這樣的成績,但是和其他發達國家比起來我們還遠不夠完善。比如,日本有一億多人口,法律是兩千部左右。美國人口是兩億人,立法總量是160萬部,我國有13億人口,法律僅有240多部,數量少,內容不完善。我們還沒有達到像發達國家那樣,各種問題都有法可依。所以,我們國家要實現社會的領導干部法治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法律的缺失,在于還沒有一個詳盡的法律平臺,相對幾大部門的法律我們都有,但是各個環節需要完善的部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黨法建設,便是對我國未來法律法規的完善以及各級領導干部踐行法治思維起到鋪墊作用。
四、結語
新時期下,領導干部必須帶頭做到依法辦事、嚴格執法、依法追究各種違法行為。對于什么事該辦,什么事不該辦,依據的應該是法律和政策,而不是個人的意志和好惡。對于事該怎么辦,不該怎么辦,依據的應該是程序和規則,而不是關系和門路。對于什么事可為,什么事不可為,依據的應該是黨紀和國法,而不是貪念和私欲。唯有如此,才能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與依法治國的目標統一起來,才能真正在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過程中起到組織者和領導者的作用。
注釋:
①柏拉圖,張竹明(譯).理想國[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