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可峰
摘 要:根本目的是通過創建工作的推動,研究和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可持續發展的長效保障機制。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文化產品;供給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256-01
一、創建背景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是文化部、財政部推出的一項文化惠民項目。根本目的是通過創建工作的推動,研究和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可持續發展的長效保障機制。福州市作為東部唯一一個還未創建的省城城市,2015年8月,福州市經過積極爭取,獲得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資格。目前我省廈門市、三明市已分別通過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第一批、第二批的驗收。我縣作為福州市示范區創建工作的重要首邑縣,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們,將以福州市創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契機,以文化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爭取到2020年,把我縣建設成文化底蘊深厚、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發達、文明程度高、文化影響力強的福州首邑文化強縣。
二、創建目標
2017年,按照福州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目標任務,嚴格抓好進度落實,在做好中期驗收的基礎上,積極做好中后期的整改落實,確保順利通過國家文化部的終期驗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文化建設水平,到2020年全面實現與全縣經濟水平、人口狀況和公共服務需求相適應的文化強縣目標,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各項指標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三、創建工作兩點思考
(一)建立健全資金投入機制,夯實文化設施建設基礎???
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整個創建工作的根基,可以說沒有一個布局科學的文化設施網絡,公共文化產品、服務的供給,就不能有效流通,好產品也會“爛”在籃子里。當前,我縣示范區創建工作已經進入深水區,家底已經摸查清楚,其中文化設施建設短板最突出,農村基層為最薄弱環節。因此,當前創建工作的重點只有從薄弱環節入手,破解難點,破除瓶頸,創建工作才能更上一個新臺階。1、因地制宜制定一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目標。根據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并結合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東部)標準,制定出一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五年路線圖。我縣現有10個發達鄉鎮,4個山區半山區鄉鎮,經濟社會及人口分布懸殊。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能搞一刀切,搞統一標準,因地制宜制定出一個布局合理的文化設施網絡至關重要,建議要以保障人民群眾文基本權益為出發點,全面建成覆蓋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基本實現“城區15分鐘、農村30分鐘”公共文化圈,通過若干個大公共文化圈輻射帶動若干個小公共文化圈。縣文化館、圖書館硬件設施水平已經達到國家一級館水平,要在增加文化產品供給,提供更多公共文化服務方面下功夫,爭取在下一輪評估定級中達成國家一級館目標。縣博物館主體工程已經竣工,加快二期立項及布展設計、內裝修工作,爭取創建國家二級博物館。完成14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291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達標建設,其中,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全部達到國家二級站及以上標準(10個發達鄉鎮建成國家一級站綜合文化站、4個山區半山區鄉鎮建成國家二級綜合文化站),并全面實現對開展公共文化服務。2、建立健全資金投入機制。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來,我縣的文化設施建設迎來新高潮,但是,阻礙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體制機制仍然存在,短板依舊十分突出,特別是農村村級文化設施欠賬太多。近年,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多以社會民間主導,以建老人會、祠堂、禮堂、廟堂為主要內容,形式單一,文化功能薄弱。籌建多以村民集資或企業家贊助為主,市、縣、鄉財政補助為輔(多以建設完成事后補助方式),造成發達鄉鎮、村居文化設施日增完善,經濟欠發達鄉鎮地區無力建設,政府也不補助,文化設施更加短板。福州市今年黨代會報告中提出:“以政府為主導,公共財政為支撐,以農村基層為重點,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充分認識到,文化設施建設,政府主導與財政支撐的重要性,一來避免重復建設,造成內容單一,二來可整合科教、文化、黨建、農業等內容建設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現在,福州市正值創建國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攻堅階段,明年即將引來國家督導組中期驗收,時間緊,任務重,為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形成“城區15分鐘,農村30分鐘”的公共文化服務圈,建議福州市政府出臺一套完善的文化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機制,明確市、縣、鄉投入比例,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縣級層次,出臺文化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明確專項資金的性質、用途、使用范圍(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設備補助、基層公共文化陣地免費開放補助、基層群眾文體活動補助、基層文體隊伍建設補助。
(二)豐富公共文化產品及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公共文化產品及服務供給,是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中很重要一環,也是創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與落腳點。如何盤活文化設施,加大公共文化產品及服務的供給流通至關重要,隨著示范區創建工作的不斷深入,如何加大公共文化產品及服務供給可從以下4個面來保障:(1)堅持建設與管理并重,不斷完善縣鄉村三級文化場所的免費開放服務與文化產品的供給,積極探索提升場所免費開放水平的各項舉措,通過引進團隊場所換服務以及預約式、訂單式服務模式,提高文化場所的使用效益,加強與駐地文藝院校、企業、部隊、社會文化機構等合作,開辟特色文化項目,豐富三級文化場所的產品供給,為群眾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務,最大程度發揮文化設施的社會效益;(2)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不但夯實發展后勁。文化干部通過專業學習提高自身水平與服務技能固然至關重要,但是“舞臺”更是文化人才成長的搖籃。舞臺演出是發現人才,檢驗人才的最有效途徑。因而,加強文藝專業隊伍建設,要積極拓展文化下鄉、“四季藝術季”、“文化藝術節”、“周末農家戲臺”等親民便民的演出平臺。積極開展文化自愿者服務,通過“公益點將臺”“鄉村公益講壇”等平臺,組織培養引導不同類別不同專業的自愿者深入基層,開展各類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公益活動;(3)建立群眾文化優秀作品的創作、選拔和推廣機制,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接受人民的檢驗,藝術生命力才會持久。我縣閩劇團年多年前創作的閩劇精品劇目《紅豆緣》曾榮獲“五個一工程”、“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中國曹禺戲劇獎”等全國性重大獎項。《紅豆緣》的創演成功關鍵在于根植于人民,符合“三貼近”的要求:立意積極,很有生活氣息和現實意義。古往今來,文藝名家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文化產品極豐富的年代,因此,鼓勵縣內文藝骨干、社會團體和廣大群眾投入文化作品創作顯得意義特別重大。文藝團體應以評獎活動和省戲劇會演為目標,精心組織,創作生產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通過各類專業賽事,不斷推出精品,推出人才。推動閩劇、評話等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藝的繼承與創新,帶動美術、書法、攝影等藝術門類創作;(4)挖掘閩侯文化底蘊,打造閩侯特色文化。閩侯歷史悠久,豐富多姿的文化底蘊,為文化產品的生產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土壤。不斷涌現出如茉莉花文化、曇石山文化、根藝文化、青橄欖文化等一批地域優勢顯著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的彰顯,為文化產品的聚集提供各種機遇,我們需要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加強品牌文化內涵挖掘研究,發揮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做大做強文化品牌,催生更多的文化產品及文藝精品。打造產業文化品牌,依托地域特色和產業布局,持續打造汽車文化、溫泉文化、工藝文化等特色鮮明的文化品牌。培育特色民俗活動品牌,按照“一鄉一品、一村一特”的思路,積極搭建民俗藝術文化交流展示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