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 陽
淺議傳統文化在高校管理中的運用
文/宋 陽
本文通過對傳統文化在高校行政管理、學生管理中的運用的現狀的分析,從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的契合點出發,對在管理過程中更好的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提出了科學的建議和具體的措施。
傳統文化;行政管理;學生管理
我國高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來源于前蘇聯模式,在網絡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已經明顯能適應當下高校管理的需要和校園文化的發展。高校管理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沃土的中國人,高校的管理,不管是行政管理還是學生管理要想充分的發揮效能,其管理方式必須和所在的文化氛圍和身處其中的人的文化性格相吻合。
為了進一步提高高校的管理效能,就應當積極探索傳統文化在高校管理中的應用,立足于校情,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化”和“育”的作用,從而構建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征的現代意義的高校管理模式。
當前高校學生主要是95后的學生,是伴隨著知識不斷更新迭代、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的主要力量,其接受信息、與朋友交流的方式與以前的大學生完全不同,對新鮮事物的敏感度很強,社交的范圍和方式更加的廣泛和深入,與以往的大學生比較,他們對被承認和尊重的要求更強烈,學生的這些特點要求高校的管理由粗放式的、命令式的向更加人性化管理的方式轉化。
高校管理方式仍然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學生無法參與到學校管理的決策中去,學校的管理者無法及時了解、滿足學生的訴求,導致師生間的溝通不暢通,學校的政策因為不了解學生而缺乏操作性,學生因為對政策不了解而對學校心生怨恨。在這種意義上說,學校需要引入傳統文化中“禮儀”“和諧”的因素,在管理中找到學生教育與傳統文化的契合點,發揮傳統文化強大的育人功能。
1.“身正為范”沒有很好的踐行
教師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其道德水平、口碑節操直接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個別老師在師德修養方面有所欠缺,對學生沒有愛心、對教師事業沒有奉獻精神,沒有很好的起到示范、感召作用。
2.“以人為本”的理念還需要加強
學校的行政管理人員缺乏為學生服務的觀念,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沒有得到落實,在管理工作中沒有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制定政策時候沒有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
3.傳統文化的發揚需要載體
近年來,高校學生社團的發展得到了長足的進步,科技類、公益類的社團從社團人數、經費、品牌活動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績,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社團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但是傳統文化的社團發展形勢不容樂觀,有點學校甚至一個傳統文化的社團都沒有。
4.“因材施教”缺乏必要的制度措施
不少高校仍然沒有實行完全學分制,大一大二學生通過學習發現自己不適合本專業的學習也無法轉專業,學生的專業意愿得不到尊重,無法很好地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1.正人先正己,提升管理者的素質
管理最重要的是人的管理,管理作用的發揮離不開優秀的管理者,教師、特別是學校管理人員要切實提高自身素質,注重提升自己的知識文化水平和文明涵養,只有這樣才能正自己、正別人,對學生起到激勵、示范和指導的作用。
2.善用網絡工具,健全組織,搶占文化高地
傳統文化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文化的教育,通過學校的微信公眾號、微網站等方式采用“每天推送一句國學”的方式逐步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在社團建設方面,出臺對書法、繪畫、武術等社團的扶持政策,加大對其的經費投入,充分發揮社團在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的載體作用。
3.加強傳統文化的課堂教育
在教學計劃的編制中,將傳統文化的文學、史學、哲學的經典著作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安排不同課時的課堂教育,通過朗讀、背誦、座談等方式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開設詩、書、畫、印等不同的選修課或專題講座,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4.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大力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打造“靜”文化,通過主題征文、校園環境營造等一系列活動的舉辦,使教師能沉靜地做學問、學生可以靜心學知識。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從樓宇、花園的名字入手,從校訓入手,時時處處體現傳統文化的魅力,讓校園文化的建設可以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管理是文化行為,不管是何種管理模式都要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中才能發揮作用,在我國的經濟實力不斷提升、民族自信心日益高漲的今天,需要我們在傳統文化中尋求管理要素,更好地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傳承和運用傳統文化,將其和高校管理結合起來,促進高校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高校的人才培養水平,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資源儲備。
[1]鄧雪.學生管理中的人文視野[J].天津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4).
[2]敬菊華,張珂.網絡環境下高校的新變化[J].教育與教學,2006,(5).
[3]錢鋒等.中國傳統文化視閾中的高校學生管理[J].中國電力教育,2010,(27).
(作者單位:威海職業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