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淑蘭陳禮平
紅細胞分布寬度與老年心腦血管疾病相關性研究進展
柯淑蘭1陳禮平2
老年;心腦血管疾病;紅細胞分布寬度
紅細胞分布寬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指血液循環中紅細胞大小的異質性,RDW可分為RDW-sd和RDW-cv,前者指RDW的絕對分布,后者指RDW的相對分布,用百分比描述。通常的RDW就是指RDW-cv,參考值范圍為11.5%~14.5%。RDW值增大提示紅細胞體積的變異度增大,鐵、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等是紅細胞體積的異質性及RDW升高的主要原因。RDW水平還與肝臟疾病、營養不良、骨髓轉移瘤等密切相關[1]。近年研究發現[2-3],RDW與高血壓、腦卒中、急性冠脈綜合征和心力衰竭等心腦血管疾病有顯著關聯,正逐步成為評估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性及預后的一個重要指標。現就RDW與老年人心腦血管疾病相關性的研究進展綜述如下。
1.1 RDW與老年高血壓諸多研究表明RDW與老年高血壓病之間有相關性。劉湘華等[4]研究了RDW用以預測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左室肥厚(LVH)的價值,該研究納入了158例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心臟超聲檢查,依據左室質量指數(LVMI)將患者分為LVH組72例和非LVH組86例。研究顯示,老年原發性高血壓合并LVH患者RDW水平顯著高于非LVH者,提示RDW可能參與了LVH的形成與發展。RDW與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節律間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魏藝等[5]研究了老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晝夜節律與RDW的相關性,該研究納入138例老老年高血壓患者,分成RDW正常組和升高組,比較兩組間各相關理化指標的情況,將患者分成杓型血壓組和非杓型血壓組,比較兩組患者RDW的情況,結果表明老老年高血壓患者的RDW與血壓晝夜節律之間有顯著相關性,非杓型組RDW高于杓型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陳繼群等[6]探討老年人原發性高血壓水平與RDW的相關性,研究表明,雖然老年人高血壓不同級別間RDW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RDW與收縮壓、血尿素氮、尿酸呈正相關,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收縮壓是RDW的影響因素。以上研究探討了RDW與老年高血壓病的血壓水平、血壓節律、高血壓病靶器官損害之間的相關性,證實了他們之間存在關聯,為臨床上老年高血壓病的病情嚴重程度及其預后的評估提供了一定的依據。但鑒于研究樣本量偏少等問題的存在,以上研究結論尚需擴大樣本量進一步驗證。
1.2 RDW與老年冠心病RDW升高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且RDW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獨立相關,對冠心病的危險分層、指導治療及判斷預后有重要意義[7]。魏占云等[8]探討老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患者RDW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關系,該研究選取老年ACS患者178例,根據冠狀動脈造影結果將冠狀動脈病變進行改良Gensini積分,根據Gensini積分進一步分為輕度病變組(<50分)48例、中度病變組(50~100分)69例、重度病變組(≥100分)61例,冠狀動脈正常組38例為對照組,研究結果提示老年ACS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越嚴重,即Gensini積分越高,RDW越高,以改良Gensini積分為因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RDW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獨立相關。趙凱等[9]研究也發現,隨著冠狀動脈病變支數的增加,RDW逐漸增高。
1.3 RDW與老年心力衰竭
1.3.1 RDW與老年慢性心衰近年研究表明,RDW升高與心力衰竭的預后密切相關。Makhoul等[10]研究證實RDW可作為心衰患者預后的一項預測因子。Cauthen等[11]研究顯示,RDW的升高是除年齡之外與慢性心力衰竭(CHF)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相關性最高的因子。王芹等[12]探討外周血紅細胞分布寬度變化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影響,將173例老年CHF患者,根據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分為輕度心力衰竭組和重度心力衰竭組,比較兩組RDW的差異,根據RDW將患者分為RDW增高組和RDW正常組,比較兩組患者的病死率。研究發現,輕度心衰組RDW低于重度心衰組RDW(P<0.05);根據RDW分組比較患者住院期間病死率,RDW增高組病死率明顯高于RDW正常組(P<0.05)。衣欣等[13]將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NYHA心功能分級分為心功能Ⅱ級20例、心功能Ⅲ級19例、心功能Ⅳ級21例,比較三組間RDW和血漿N-末端原腦利鈉肽(NT-proBNP)水平,研究亦發現不同心功能級別的老年CHF患者RDW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老年CHF患者心功能Ⅳ級者RDW水平較心功能Ⅱ、Ⅲ級者增加,心功能Ⅲ級者RDW水平也較Ⅱ級者增加,表明CHF患者隨著心功能分級的增高,RDW水平也增加,心功能越差則RDW值越高;同時該研究結果還顯示,RDW異常組的心臟事件(惡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反復或加重、死亡等)發生率高于RDW正常組,這表明RDW增高的老年CHF患者預后較差。王燕[14]、殷宇剛[15]、魏占云[16]、楊義明等[17]亦有著相似的研究結論。宋駿等[18]相關研究顯示RDW在NYHA心功能分級高、LVEF降低及高BNP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顯著升高,并與BNP濃度呈正相關,與LVEF呈負相關,提示RDW可作為評估老年心力衰竭嚴重程度的方便有用輔助指標。梅莘苓等[19]發現,RDW與老年重度CHF患者住院死亡密切相關。
1.3.2 RDW與老年急性心力衰竭RDW同樣與急性心力衰竭(AHF)存在一定的相關性。Pascual-Figal等[20]研究提示RDW與AHF患者長期預后成正相關。Oh[21]發現RDW與AHF患者近期預后亦有顯著的相關性。以上研究沒有將年齡獨立開來,RDW與老年急性心力衰竭之間的相關性亟待進一步研究。
1.3.3 RDW與老年收縮性及舒張性心力衰竭RDW不僅與收縮性心功能不全(SHF)關系密切,亦與舒張性心功能不全(DHF)存在相關性。李敬等[22]進一步將老年收縮性與舒張性心力衰竭患者紅細胞分布寬度進行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SHF者比DHF者RDW水平更高,RDW對鑒別診斷SHF和DHF可能有一定幫助,當RDW>13.35%時,診斷SHF者可能性大。
以上研究結果表明,RDW與不同分型的心力衰竭都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可以作為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評估的一項檢測指標。有研究表明[23]RDW對心力衰竭的影響主要與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生成減少有關。
1.4 RDW與老年心律失常黃銳等[24]在RDW與老年高血壓合并非瓣膜病心房顫動患者相關性的研究中,選取老年高血壓患者200例,分為房顫組95例和對照組105例;同時將房顫組分為陣發性房顫亞組53例和持續性/永久性房顫亞組42例,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房顫組RDW值升高(P<0.05),與陣發性房顫亞組相比,持續性/永久性房顫亞組RDW值明顯升高(P<0.05),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高水平RDW是高血壓患者發生心房顫動的強烈預測因子。徐小燕等[25]亦研究發現RDW可能是老年高血壓合并陣發性房顫發生的獨立預測因子。Liu等[26]也發現RDW可作為心血管疾病患者陣發性房顫的預測因子。RDW與其他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顫之間的關系將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金文君[27]研究了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RDW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相關性。該研究將180例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按照入院時RDW四分位分組為Q1組(第一四分位組)、Q2組(第二四分位組)、Q3組(第三四分位組)及Q4組(第四四分位組),比較各種相關指標的差異,四組的NIHSS評分由高到低為Q4>Q3>Q2>Q1,Q4組NIHSS評分高于Q1、Q2及Q3組,而Q3組高于Q1、Q2組;Spearsman等級相關分析顯示,RDW水平與NIHSS評分呈現正相關(rs= 0.434,P<0.05),提示了RDW與老年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密切相關,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矯正混雜因素后顯示,高水平RDW是影響NIHSS評分的獨立危險因素(偏回歸系數β=1.020,P<0.05)。該研究結果體現了RDW在評估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方面的價值及其獨立性。孫巖等[28]研究顯示,老年冠心病及/或高血壓病患者并發腦梗死時,相較于單純老年冠心病及/或高血壓病患者,RDW增加。王飛等[29]研究了老年腦梗死嚴重偏癱患者急性期的RDW與院內預后的相關性,結果顯示老年腦梗死嚴重偏癱患者不同RDW水平的病死率呈“U”形,高水平RDW者病死率最高,對判斷老年腦梗死嚴重偏癱患者預后有重要參考價值,該研究提示高RDW水平及NIHSS評分仍是老年腦梗死嚴重偏癱患者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老年出血性腦卒中的研究可能因為樣本量等原因,相對較少,但既往有研究表明出血性卒中與RDW存在相關性。莫鈞等[30]研究發現,急性腦出血患者RDW較非腦出血者水平高;并且急性腦出血患者中,RDW越高,反復發生腦出血的人數及住院病死率也更高。出血性腦卒中及老年出血性腦卒中與RDW的相關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動脈僵硬度升高是心血管疾病發病和死亡的獨立危險因子,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強預測因子[31]。脈搏波傳導速度(PWV)是無創性檢測動脈僵硬度的最常用指標。王鵬等[32]以動脈硬化發病率高的老年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將162例老年腦梗死住院患者進行橫斷面研究,按RDW四分位數由低到高的順序將患者分為A、B、C、D四組,發現RDW水平與PWV之間有分級相關性,隨著RDW水平的逐漸升高PWV逐漸升高,動脈硬化逐漸加重,D組PWV值最高,其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RDW與PWV呈正相關,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未調整其他變量時,RDW是PWV的危險因素,校正性別、年齡及其他傳統危險因素后RDW仍對PWV有影響,提示RDW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王鵬等[33]研究發現RDW水平與頸動脈斑塊不穩定發生率之間有相關性,隨著RDW水平的逐漸升高,頸動脈不穩定斑塊增多,再發急性腦梗死的風險隨之增加。
RDW檢測技術成熟,具有費用低、簡單易行、可普遍開展等優點。在諸多研究中,業已證實RDW與老年心腦血管疾病具有相關性,并且,RDW可能是心腦血管疾病預后的一項重要指標。年齡及性別與RDW是否存在關聯、RDW對心腦血管疾病預后的機制如何、RDW對更廣泛的心腦血管疾病的評價等是今后研究的方向,預計RDW在心腦血管疾病相關性的研究一定會更加深入。
[1]Zalawadiya SK,Veeranna V,Niraj A,et al.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events[J].Am J Cardiol,2010,106(7):988-993.
[2]Van Kimmenade RR,Mohammed AA,Uthamalingam S,et al.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nd 1-year mortality in acute heart failure[J].Eur J Heart Fail,2010,12(2):129-136.
[3]王艷玲,華琦.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與急性冠脈綜合征近期預后關系的研究[J].中華老年心血管病雜志,2014,16(8):815-818.
[4]劉湘華,張瑤,唐銘翔.高敏C反應蛋白及紅細胞分布寬度預測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左室肥厚的價值[J].海南醫學,2016,27(2):201-204.
[5]魏藝,鄭昭瀛,胡元會,等.老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晝夜節律與紅細胞分布寬度變異系數的相關性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2(5):543-545.
[6]陳繼群,韓衛星.老年人原發性高血壓與紅細胞分布寬度的相關性[J].蚌埠醫學院學報,2013,38(4):415-417.
[7]馬鳳蓮,劉奇志,劉俊,等.紅細胞分布寬度與冠心病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3):258 -261.
[8]魏占云,華琦.老年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紅細胞分布寬度與超敏C反應蛋白的關系[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5,36(1):63-66.
[9]趙凱,李永健.老年心絞痛患者冠狀動脈病變與紅細胞分布寬度的關系[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4,22(3):354-356.
[10]Makhoul BF,Khourieh A,Kaplan M,et al.Relation between changes in 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J].Int J Cardiol,2013,167(4):1412-1416.
[11]Cauthen CA,Tong W,Jain A,et al.Progressive rise in 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i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progression in ambulator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J].J Card Fail,2012,18(2):146-52.
[12]王芹,鄭剛,王靜.紅細胞分布寬度的變化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1(2):55-56.
[13]衣欣,胡奉環.紅細胞分布寬度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影響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6,16(6A):1859-1861.
[14]王燕,張洋,叢祥鳳,等.紅細胞分布寬度和高敏C反應蛋白對老年心衰患者住院死亡的預測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8):1562-1565.
[15]殷宇剛,徐軍.紅細胞分布寬度和血清尿酸檢測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臨床意義[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9):934-936.
[16]魏占云,李耘.紅細胞分布寬度與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相關性[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5,46(5):400-403.
[17]楊義明,張瑞霞.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紅細胞分布寬度的檢測及意義[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24):3039-3041.
[18]宋駿,王德國.紅細胞分布寬度與老年患者慢性心力衰竭嚴重程度及腦鈉肽的相關性[J].疑難病雜志,2015,14(2):114-116.
[19]梅莘苓,陳力,周景春.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紅細胞分布寬度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實用老年醫學,2014,28(3):208-210.
[20]Pascual-Figal DA,Bonaque JC,Redondo B,et al.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predicts long-term outcome regardless of anemia status in acute heart failure patients[J].Eur J Heart Fail,2009,11(9):840-846.
[21]Oh J.Prognostic value of change in 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 1 month after discharge in 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 patients[J].Circ J,2013,76(20):109-116.
[22]李敬,華琦.老年收縮性與舒張性心力衰竭患者紅細胞分布寬度的對比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 5,17(8):794-797.
[23]王芹,鄭剛,王靜.紅細胞分布寬度的變化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21(2):56.
[24]黃銳,黃從新,王建銘,等.紅細胞分布寬度及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與老年高血壓患者合并非瓣膜病心房顫動關系研究[J].疑難病雜志,2016,15(2):131-134.
[25]徐小燕,汪朝春.老年高血壓合并陣發性房顫患者中檢測高敏C反應蛋白及紅細胞分布寬度的臨床意義[J].現代實用醫學,2014,26(11):1364-1365.
[26]Liu T,Shao QM,Miao S,et al.Red cell dishibution width as a novel,inexpensive marker for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4,171(2):e52-e53.
[27]金文君.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紅細胞分布寬度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相關性分析[J].健康研究,2016,36(1):37-40.
[28]孫巖,朱文彥.老年腦梗死、高血壓與冠心病患者血清白蛋白、血小板體積及紅細胞分布寬度關系的探討[J].華西醫學,2008,23(2):270-273.
[29]王飛,俞青.老年腦梗死嚴重偏癱患者的紅細胞分布寬度與預后的相關性[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5,12(6):287-290.
[30]莫鈞,文秀玲,毛矛帥,等.紅細胞分布寬度與急性腦出血患者預后的關系[J].安徽醫藥,2014,18(2)287-289.
[31]Vlachopoulo c,Aznaouridis k,Stefanadis c,et al.Predict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with arterial stiff-nes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 Am Coll Cardiol,2010,55(13):1318-1327.
[32]王鵬,呂衛華.老年腦梗死患者紅細胞分布寬度與動脈硬化相關性研究[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3,7(6):2355-2357.
[33]王鵬,呂衛華.老年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與紅細胞分布寬度的關系[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5):488-491.
(收稿:2016-04-09修回:2016-06-22)
浙江中醫藥大學(杭州310053);2浙江省麗水市中醫院中醫科(麗水323000)
陳禮平,Tel:1360060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