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陳貴旭 潘貴榮
強化管理重監督風風火火這五年
——貴州省丹寨縣“十二五”財政管理工作紀實
●本刊通訊員 陳貴旭 潘貴榮

該縣人大常委會主任馬恒向群眾宣傳黨強農惠民政策
過去五年,是貴州省丹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極不平凡的五年。
過去五年,是貴州省丹寨縣發展速度最快、城鄉變化最大、品牌創建最響、群眾得實惠最多的五年。
過去五年,是貴州省丹寨縣按照“順民意、集財力、暖民心、強監督”的思路,全力以赴抓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扎扎實實辦實事、認認真真抓監督的崢嶸五年,使丹寨在建設中實現穩中求進、轉型發展的良好態勢。
過去五年,貴州省丹寨縣創造了全省矚目的“丹寨速度”、全省矚目的“丹寨模式”。這五年,丹寨相繼獲得“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特色縣”、“國家產業扶貧試點縣”、“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最具民族風情縣”、“中國最佳旅游文化縣”、“全國農村五保集中供養先進集體”、“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全省首批扶貧攻堅整縣推進示范縣”、“省級文明縣城”、“省級衛生縣城”、“省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示范縣”等榮譽稱號。
五年來,丹寨始終以“功不在我”的務實作風,求真務實抓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五年來,丹寨縣通過奮力調結構,穩增長,促進經濟止跌回升,趨穩向好,創造全省矚目的“丹寨速度”。
——經濟規模迅速擴大,開發區躍升為全縣經濟的增長極。2015年開發區為丹寨提供財政收入70%,達到1.5億元,是2011年末的5.2倍。為丹寨提供工業總產值94%,達到49億元,是2011年末的6.8倍。為丹寨提供投資總量83%,達到50億元,是2011年末的4.6倍。真正成為丹寨縣轉型發展的主戰場和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五年來,丹寨新任班子接上前任班子的“接力棒”,繼續實施“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的“三化同步”建設,以“功不在我”的政績觀,以“時不我待、久久為功”的務實作風,全力推進“三化同步”建設,使該縣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打造了全省矚目的“丹寨模式”。
——產業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金鐘經濟開發區建成面積達5平方公里,建成20公里骨干路網,水、電、房、氣、通訊、商業等基礎設施齊備。“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十二五”期間,開發區共引進項目131個,投產項目93個,完成工業總產值50.6億元,初步形成了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特色食品三大現代產業體系,開發區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華麗轉身”。在全省100個產業園區績效考評中排名第11位,在全省百億元級開發區總排名第7位、全州排名第1位,相繼獲得“貴州知識產權試點園區”、“貴州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貴州省六大裝備制造業基地”、“貴州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園”等榮譽稱號,成為貴州省重點培育的“511”示范園區,是全州唯一入選全省十大樣板示范的產業園區。
五年來,丹寨縣為破解傳統產業“一枝獨秀”的瓶頸,在興仁鎮實施“綠海藍星現代高效農業園區”,走高效農業發展路徑,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工作韌勁,負重前行抓好農業園區建設,使農業產業由“一枝獨秀”向“百花齊艷”轉變。
——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綠海藍星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的水、電、路、排污等設施已經建成,在招商選資上打破“抓到籃子都是菜”的初期招商模式,先后引進貴州茅臺、香港培力等16家名優“農”字號企業入駐園區,開花結果。該園區累計完成投資15.8億元,帶動藍莓種植6820畝、特色果蔬種植6600畝和仙草、鉤藤、太子參等中藥材種植16000畝,2014年在全州2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績效考評中綜合排名第1,是全州唯一入選全省十大樣板示范的農業園區。
“陽光總在風雨后”。五年來,丹寨各項經濟指標一改過去的低迷狀態,企穩回升,劃出了一道“微笑曲線”。“十二五”期間,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從9.3億元增加至23.7億元,年均增長16.3%,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增速排名最高達到全省第3。財政總收入增加到2.3億元,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1億元達到1.37億元,是“十一五”末的2.37倍;公共財政支出達13.25億元,是“十一五”末的2倍。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59.7億元,是“十一五”末的13倍。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由27.7∶26.4∶45.9調整為23.0∶27.7∶49.3。
五年來,丹寨縣舉全縣之力、集全縣之智,積極做大做強經濟“蛋糕”,聚集了財力,全力以赴抓建設——
五年來,丹寨縣積極貫徹落實中央財政政策措施,適應新常態、駕馭新常態,自覺克服速度情緒,防止竭澤而漁;積極規范預算管理,全面推進依法理財;堅持底線思維,注重供給管理,堅持精準發力。
——樹立長期過“緊日子”的思想。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主題,實事求是地對待收入速度變化,絕不能在經濟放緩、收入增速下降的時候,收“過頭稅”、亂收費,殺雞取卵;堅持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統籌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多雪中送炭,不搞錦上添花;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嚴格控制“三公”經費支出,繼續壓縮行政經費支持教育“9+3”計劃實施。
——遵循“生財有道、聚財有方、理財有規、用財有效”的原則。積極遵循經濟財政規律,嚴格按照經濟財政規律辦事,做大經濟“蛋糕”,增強財政綜合實力;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有保有壓,重點保障重點工程、民生項目等支出;樹立“花了錢辦好事、花小錢辦大事、少花錢多辦事、不花錢也辦事”的績效理念,加大對重點支出績效評價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五年來,丹寨縣通過聚集財力,加大投入,確保財政資金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四兩撥千斤”作用,釋放了財政支撐建設有效“杠桿”。
——實施工業強縣工程,提升經濟發展活力。在支持工業發展中,僅2015年共投入扶持企業資金8662萬元,幫助企業拓市場、增活動。全縣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和技術升級步伐明顯加快,趨穩向好發展態勢進一步鞏固。工業增加值從1.53億元增加到4.9億元,增長2.2倍,年均增長19.8%,比“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速加快7.7個百分點,總量從全州第14位提升第12倍。
——實施旅游活縣工程,增加經濟帶富能力。投入1.7億元打造石橋旅游景區和龍泉蚩尤文化園,石橋景區被列為全省100個重點建設景區,并連續三年進入全省100個重點示范景區前20位,獲得“全省十佳特色旅游城鎮”稱號。旅游基礎設施的改善,服務業拉動力不斷攀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57億元增加到5.5億元,是“十一五”末的2.1倍;文化產業不斷做大,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了5%以上;旅游總收入從0.7億元提高到3.5億元,增長近4倍。
——實施交通富民工程,增強拉動能力。采取“內聚、外引、上爭”的辦法,加大高速公路、鄉村道路建設力度。目前“廈蓉高速”和“凱羊高速”建成通車,告別了丹寨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丹寨進入高速交通時代,使丹寨進入了廣州三小時經濟圈、貴陽一小時經濟圈、凱里都勻半小時經濟圈。大力提升縣內交通路網,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1291公里,較“十一五”末增加412公里,全部行政村都通了油路(水泥路),成為全省第一個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的國家級貧困縣。啟動321國道和311省道丹寨段提升改造工程。
——實施水利潤民工程,破解用水難問題。丹寨歷史上第一個中型水庫吊洞水庫已開工建設,完成投資3.84億元,建成后縣城和開發區用水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完成7座小(二)型病險水庫整治,新建山塘116座、溝渠3352公里,有效灌溉面積5.4萬畝。建成飲水安全工程241處,全縣村寨自來水普及率達100%,有效解決了15.2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問題。實施小河流域治理253平方公里,對重要防洪村鎮、重點河流、水庫、堤防等實施了除險加固。
——實施“教育崛起”工程,走教育事業優先發展路子。大力實施“教育崛起”工程,丹寨縣民族高級中學新校區建成投入使用,組建縣第三中學,除興仁、揚武中學外,所有鄉鎮中學搬到縣城辦學;實施27所學校的校舍改造工程,95%的村級小學搬遷到鄉鎮辦學;建成5所規范性幼兒園,改擴建36所村級幼兒園;農村義務教育“三免一補”、營養改善計劃等政策全面落實,2萬余名學生吃上營養午餐,實現城鄉孩子同吃、同住、同學、同玩。全縣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113.05%,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2.3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6.78%,通過全省第一批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驗收,作為全省和全國西部地區的唯一代表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經驗。
五年來,丹寨在做大財政“蓄水池”的同時,積極釋放經濟發展紅利,認認真真抓好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好事實事,使件件實事讓群眾心里暖烘烘——
翻開這5年的“民生答卷”,一串串鮮活真實的數據,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讓百姓感到安心和舒心,對今后生活有了更多的期盼。5年里,丹寨堅持用小財政辦民生大事,不斷健全以公共服務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生活質量更高更好。2015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24元,年均增長16.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16元,年均增長11.4%。增速連續四年排全省前2名,其中有兩年排全省第1。隨著收入的增加,廣大人民群眾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顯著提升。
——扶貧攻堅扎實推進,扶貧對象更精更準。在全省最早提出精準扶貧新概念,出臺精準扶貧、同步小康的實施意見,爭取國家審計署、萬達集團、茅臺集團幫扶丹寨,在全國開創企業聯系縣扶貧的新模式。圍繞“1+10+10+2”大力推進18個“到村到戶”工作,貧困人口累計減少6萬余人,貧困發生率從49.2%下降到21.6%,5個貧困鄉鎮摘帽、10個貧困村達到退出標準。丹寨縣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的現狀得到有效改觀,為打贏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基礎。
——生態移民跨步推進,受益群眾更多更廣。投入資金4.6億元,建成生態移民房2794套25.9萬平方米,兌現移民補助資金5443.2萬元,12837名農村群眾實現了進城夢。通過產城互動,協調提供就業崗位,幫助移民農戶就業增收,確保實現“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有保障”的目標。
——創業就業穩步推進,整體環境宜業宜居。累計新增城鎮就業再就業20358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3806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1%以內;開展創業促就業,個體工商戶、民營企業共解決就業16784人,全縣從業人員年均報酬達5.2萬元,比“十一五”末增加2.4萬元。
——保障體系不斷健全,覆蓋范圍更寬更大。養老、失業、醫療、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3306、2776、8554、4715人,均超額完成州下達任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9.8%,共為17.8萬人次農村群眾解決醫藥費5378.2萬元;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2580元/年、城鎮低保標準提高到442元/月,均增長近1.5倍,以縣為單位的應保盡保基本實現;大病醫療救助補助標準不斷提高,優撫安置政策全面落實,累計發放城鄉低保金5438.7萬元、醫療救助金817.8萬元、各類撫恤金450.6萬元;6個鄉鎮7所敬老院全部建成,揚武鎮敬老院被評為“全省十佳敬老院”。有效應對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和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災等自然災害,五年來,共發放救濟糧2763號、自然災害資金2143.2萬元,受災、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回眸過去的5年,一串串數據勾勒出丹寨加速發展的脈絡,一個個項目記載著丹寨跨越發展的軌跡,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成為丹寨經濟一路昂首前行的決勝方略。
五年來,丹寨縣堅持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嚴守財經紀律,積極適應新常態,堅決做到花錢不“任性”,認真抓監督,使財政性資金置于“陽光”下監督——

該縣雅灰鄉排受村黨支部書記劉世忠帶領群眾進城購買扶貧生態移民房,并帶領認購簽字
“以前,查個人民生資金情況,要跑到政府去問,運氣差碰到干部出差或下村時,還問不到。現在好了,只要到興仁鎮民生資金查詢平臺一查,什么都知道了。”興仁鎮燒茶村村民王成芝說。
丹寨縣針對民生資金存在群眾了解少、公開不及時等難題,著力構建“科技+機制”的惠民資金公開新模式,在6個鄉鎮和1精品示范村建立了“民生資金公開查詢平臺”,將民生資金的19項惠民政策、兌現對象、補助標準全部錄入信息平臺進行公開,群眾只需動動指尖就可查詢到自己的受益情況。“民生資金查詢公開平臺”的開通,有效破解了這一難題。目前,該縣群眾在民生資金查詢平臺查詢4700余人次,查詢各類民生資金16000余條次。此舉倒逼廣大干部在落實惠民政策時不敢“慢作為、亂作為、不作為”,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民生資金由“糊涂”變“透明”,提高了群眾的知曉率。
五年來,采取“‘面對面’公示、‘背對背’撥付、強化‘四關’監督”的有效措施,牢牢抓住財政資金檢查監督的這根“牛鼻子”,按照“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的原則,持續開展財政資金專項檢查和整治,強化“四關”監督,積極構建全方位監督、多層面檢查,筑牢筑密監督“網底”,讓每一分錢都落入群眾的口袋,確保民生資金安全、規范、高效運行。
——嚴把保障“公示關”。在開展落實強農惠民政策工作中,按照“‘四議’:即黨支部會提議、‘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兩公開’: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的“四議兩公開”方式抓好事前監督,并在黨務政務公開欄上公開公示,開辟財政資金監督的“主陣地”,讓群眾參與監督。
——嚴把資金“兌付關”,為確保財政資金“封閉運行、高效運轉、及時惠民”,完善并出臺《丹寨縣財政專項資金監督管理辦法》等文件,在制止防止暗箱操作的同時,還通過“一折通”直接兌付給群眾,規避了人錢見面的“背對背”撥付,打造財政資金監督“防火墻”。
——嚴把兌付“檢查關”。適時組織財政、審計等部門組成聯合財政監督執法檢查組,監督檢查中央、省、州、縣關于財政項目資金政策的貫徹執行情況,項目及資金的備案、公開、公示等情況。監督檢查項目資金的實施及落實情況,重點監督檢查資金分配、管理、撥付、使用等情況,受理民生項目資金方面的投訴舉報,糾正和查處民生項目資金中違規違法行為,確保各項項目資金在“陽光”下運行操作。近年來,該縣對各定點醫療機構督查145次、進村入戶核查351戶次,電話查詢239人次。2012年扣減定點醫療機構不合理資金644600元,對2起個人套取新農合資金39400元和46300元的涉案人員,移送公安機關立案處理;2013年,對違規的6所定點醫療機構責令限期整改,追違約金298200元;2014年,核減不合規病歷1631份,扣減不合理資金1055800元,追繳違約金112400元。
——嚴把評審“政策關”。嚴格按照財政法律、法規和財務制度,對違反財經紀律的相關支出事項,堅決不予受理,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防止發生坐收坐支和“小金庫”等問題。加強對政府性和財政運行全過程的監督檢查,按照政策要求,及時開展績效評審。2015年,共開展政府投資重點項目預算審查136項、送審金額107023.15萬元,核減預算資金9908.30萬元,核減率達9.26%;采取“事前、事前、事后”的政府采購監管工作,把節約放在首位,2015年,共完成政府采購87次,完成采購預算總額28793.58萬元,實際完成政府采購總額26820.06萬元,節約資金1973.53萬元,綜合節約率6.85%。■
(本欄目責任編輯: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