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揚
低保救助對象就業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黃揚
以往關于促進低保救助對象就業的政策和研究傾向于經濟因素和政策因素的考量。本研究在廣東省珠海市實地調查的基礎上,以影響低保救助對象就業意愿的個人及家庭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為研究框架,并通過定量分析方法對上述因素的作用進行測量。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規模、社會資本對救助對象的就業意愿具有明顯的正向影響;就業支持同樣呈現正向作用,但沒有預期明顯。根據研究結果,本文給出了促進救助對象就業的相關對策。
低保制度 社會救助 就業意愿 福利依賴
當前我國的城市低保制度在運行過程中,面臨著一個極具研究價值的關乎社會發展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城市低保救助對象的就業問題。在我國城市低保制度的救助過程中,存在大量的具備勞動能力、處于合適勞動年齡段的個人,卻因為個人及家庭的特殊因素、社會就業促進機制、心理和文化因素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導致其產生福利依賴心理,缺乏就業意愿,就業積極性不高。
針對上述問題,我國各級政府積極探索和推行促進低保救助對象就業或再就業的措施和機制。例如,2014年山東省政府通過并施行的《山東省社會救助辦法》中便提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對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并處于失業狀態的成員,通過提供免費公共就業服務、促進企業單位吸納就業、鼓勵靈活就業和自謀職業、公益性崗位安置等辦法,給予就業救助。2015年,北京市民政局也對《低保家庭救助方案》進行調整,提出對實現就業的,符合條件的城市低保救助對象,將實行為期6個月的低保救助漸退機制,以幫助低保救助對象實現從失業到就業的平穩過渡。
但是,這些促進低保救助對象實現就業政策的實際實施效果,絕大多數仍與其政策的預期目標有著明顯的差距。而導致這些就業促進政策效果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以往的低保救助對象就業促進政策更多地偏向于經濟因素,卻忽略了對于影響城市低保救助對象就業意愿的非經濟因素層面的考量。因此,在本研究中,筆者將立足于廣東省珠海市實地調查的思考,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綜合考量包括低保救助對象的個人及家庭因素、經濟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等對城市低保救助對象就業意愿的作用和影響。
(一)數據來源
2015年,本文展開了珠海市低保家庭經濟情況專項調查工作,在珠海市的香洲區、斗門區、金灣區以及高新區四個功能區的6個街道(鎮)進行了入戶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上述區域的城市低保救助對象。筆者共發放問卷316份,收回有效問卷269份,問卷回收率達到85.13%。其中,男性占53.9%,女性占46.1%;受訪者的平均年齡為46.1歲;文化程度方面,主要以小學(32.0%)和初中(26.8%)文化水平為主。
(二)變量選擇
1、因變量。本研究以城市低保救助對象的就業意愿為因變量,在具體操作層面,本文對低保救助對象在調查問卷中“如果您失業了,您是否會積極尋找一份工作”的答案進行操作化,選擇的答案為“否”的賦值為“0”,這表示低保救助對象的就業意愿較低。而選擇的答案為“是”的賦值為“1”,這表示低保救助對象的就業意愿較高。按照上述標準,在269份有效問卷中,就業意愿較低的低保救助對象占總受訪對象的57.6%,而就業意愿較高的低保救助對象占總受訪對象的42.4%。
2、自變量。年總收入:要非常精確地考量低保救助對象的現階段經濟能力較為困難,因此,本文采用低保救助對象的年總收入作為衡量其現階段經濟能力的指標。本文將受訪對象在調查問卷中“您的家庭去年一年的總收入是多少元”的回答進行操作化,量表含有5個選項(單位為元):①低于10000;②10000到20000;③20000到30000;④30000到40000;⑤40000以上。量表采用5分制,得分越高,即其收入越高。
社會資本:社會資本主要是低保救助對象所能掌握的社會網絡,以及通過該網絡所能獲得的資源。因此在本研究中,重點研究救助對象的人際狀況,本文將問卷中受訪對象對于“您和朋友親戚、鄰居及身邊的交往狀況”的答案進行操作化,量表中包括五個選項:①關系融洽經常來往;②有來往;③關系一般;④很少來往;⑤幾乎沒來往孤立無助。量表采用5分制。
就業支持:就業支持主要是指社會為低保人員實現就業提供的必要的就業指導和培訓,以及相關就業信息等支持措施。在本研究中,筆者將問卷中受訪對象對于“您是否接受過相關機構提供的就業培訓、就業補貼或是就業信息”的答案進行操作化,一項都未接受過就業支持的賦值“0”,接受過任一項的賦值為“1”。
福利依賴:研究以低保救助對象對于接受低保救助的心理感受為基礎,對低保救助對象在問卷中“您對領取低保金的感受是怎樣的”的答案進行操作化,量表中包括五個選項:①心中非常失落希望自食其力;②可能會遭到歧視;③很感謝得到社會救濟;④很正常這沒有什么;⑤得到救濟理所應當,不拿白不拿。量表采用5分制。得分越高即福利依賴程度越強。
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是研究低保救助對象對于自我社會地位的心理認同。本文將問卷中受訪對象對于“您認為自身的社會地位評價是怎樣的”的答案進行操作化,量表中包括五個選項:①上等;②中上等;③中等;④中下等;⑤下等。量表采用5分制。得分越高對自己的社會地位評價越高。
貧困文化:本文將問卷中受訪對象對于“您處于困境時,您是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的”的答案進行操作化,量表中包括三個選項:①積極尋求辦法解決,相信事情總是能解決的;②自己忍氣吞聲,消極應對;③采取一些破壞性的行為發泄自己的不滿。
3、控制變量。為了避免個人特征及家庭特征等其他因素的影響,本研究以低保救助對象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三項個人特征,以及家庭人口規模這項家庭特征作為控制變量。其中,性別為男性賦值為“0”,女性賦值為“1”。本文在問卷中設計了5個年齡段作為選項:①18-29歲;②30-39歲;③40-49歲;④50-59歲;⑤60歲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包括:①文盲;②小學;③初中;④高中或中專;⑤大專及以上。家庭人口規模為受訪對象的家庭人口數量。
本研究中,因變量為二分類的形式,且研究目標為分析一個因變量同一個以上的自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因此,本文采用了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的方法來進行研究,具體的操作通過SPSS17.0科學統計軟件來實現。
本文所建立的二項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如表1所示。在該模型中,對數似然比卡方檢驗的概率P值均小于0.05的顯著性水平,表明解釋變量的全體與Logit P之間的線性關系顯著,因此采用該模型合理。Hosmer-Lemeshow統計量的概率P值為0.461,大于顯著性水平0.05,因此不應拒絕原假設,表明該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規模、社會資本、就業支持和福利依賴具有統計學意義。社會資本也同樣對于救助對象的就業意向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
如表1所示,受教育程度的回歸系數為0.520,說明受教育程度對于低保救助對象的就業意愿影響顯著。當受教育程度得分越高,即受教育程度越高時,低保救助對象的就業意愿會越強。這是因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低保救助對象,更能適應目前就業市場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因此,他們尋求符合自身期望工作的機會也相對較大。
家庭人口規模的回歸系數達到了0.897,表明家庭人口規模對低保救助對象的就業意愿影響十分顯著。且當家庭人口規模越大,即家庭人口數量越多時,低保救助對象的就業意愿會越強。這是因為人口規模較大的家庭,其日常支出的壓力也會越大,而僅靠低保金往往難以滿足其日常開支的需求。
社會資本也同樣對救助對象的就業意向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因為擁有越多的社會資本,救助對象就越容易通過自己的社會網絡去獲取更多的工作機會。這與本文在定性訪談中所了解到的情況是相吻合的,對于親戚朋友或是身邊的人能為其提供工作信息和機會的受訪者,他們中絕大多數表達了自己會去嘗試的想法。
就業支持同樣對救助對象的就業意向有著正向影響,但是其回歸系數相對較小(0.162),這表明就業支持對于提高低保救助對象就業意愿的作用與預期的目標有一定差距。這個結果和實際情況相符,因為目前政府采取的就業支持措施的實用性、針對性和持續性仍然不強。在實地調研中,有受訪者反映了他們接受的就業培訓大多流于形式,對于工作技能的提高效果不強。
福利依賴的回歸系數為﹣0.684。說明福利依賴對救助對象的就業意愿有著顯著的反向影響。即救助對象的福利依賴程度越強,其就業意愿越弱,就業態度越不積極。這是因為救助對象的福利依賴程度越深,其更容易產生長期依賴社會救助,而放棄工作機會的心理。

表1 二項logistic回歸結果
為了促進具有勞動能力的低保救助對象更好地實現就業,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本研究中的相關結論,以及筆者在實地調研中的見聞和思考,本文給出以下針對性建議和對策:
(一)針對福利依賴問題,要采取收入豁免和低保漸退的政策
對低保救助對象實現就業取得的就業收入,要采用一定比例的豁免方法,因為目前采取的“差額補貼”方式實際上使得低保救助對象就業收入的邊際稅率達到了100%,這在很大程度上會削弱低保救助對象的就業積極性。同時,對于實現就業的低保救助對象退出低保救助,應采用低保漸退機制。即在規定的期限內,按照一定的比例逐步減少對于救助對象的低保補助金額,以幫助低保救助對象實現從失業到就業的平穩過渡。此外,有關部門也要加強從心里和精神的層面去改造低保救助對象的心理認識,充分利用媒體和教育資源給予低保救助對象正確的引導。
(二)促進低保救助對象的社區參與,以提升低保救助對象的社會資本
研究發現,低保救助對象擁有的社會資本越多,其就業意愿也會越強,因為掌握更多的社會資本將為救助對象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就業選擇。因此,促進低保救助對象加強自身與外部環境的接觸和交流,從而不斷增加低保救助對象所掌握的社會資本也是提高低保救助對象就業意愿的重要舉措。而社區是我國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單位,也是居民進行社會參與和社會交流的重要形式。因此,通過加強低保救助對象的社區參與,將有利于拓寬和增加社區救助對象與社會接觸的渠道和機會,從而有效地提升其社會資本。
(三)要提高就業支持措施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持續性
首先,相關部門要緊密結合就業市場為勞動者提供就業崗位的實際要求和入職標準,來制定和安排針對低保救助對象就業培訓的培訓內容和項目,從而提高就業培訓的針對性以及實用性。其次,就業培訓也應該具有持續性,并根據培訓的實際效果和培訓對象的意見和建議作出持續的調整。此外,相關部門應結合低保救助對象的實際勞動能力和個人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提供合適的就業信息和就業渠道,例如為那些因為家庭原因而工作時間無法固定的救助對象提供靈活性的就業崗位信息,從而盡可能實現勞動供需的有效結合,并且要持續地跟進實現就業的低保救助對象之后的工作情況和適應程度。■
(本文系暨南大學挑戰杯學術科技創新項目“低保人員就業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項目編號:JNDX-2016-04〉及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105591514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人文學院)
1.謝勇、李放.2007.城市低收入群體就業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南京的調查數據[J].人口與經濟,4。
2.齊心.2007.低保未就業人員求職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J].城市問題,7。
3.黃晨熹.2007.城市低保對象求職行為的影響因素及相關制度安排研究[J].社會學研究,1。
4.林辰樂、呂翔濤.2012.影響城市低保受助者就業的政策因素分析——就業雙向邏輯回歸模型及訪談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8。
5.慈勤英、蘭劍.2015.“福利”與“反福利依賴”——基于城市低保群體的失業與再就業行為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