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一五”和“十二五”都沒有電力規劃之后,“十三五”電力規劃終于解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只不過在當下的中國能源行業,電力的一舉一動都收到了極大的關注。在2015年電力供需出現了極大的變動之后,“電力過剩”這一敏感的話題終于被擺上了臺面,并成為了討論電力“十三五”規劃繞不過去的坎。
在這樣的輿論背景之下,煤電成為人們口誅筆伐的焦點,似乎是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逼得五大發電集團及其他煤電相關人員不得不在各種場合,強調中國的煤電是踐行綠色清潔發展理念的。
從什么時候開始,煤電成為了像是“過街老鼠”一般的存在?每每有什么事情,總是成為輿論爭論的焦點。有關霧霾成因爭論最激烈的時候已經過去,但這無疑是給煤電在公眾心中埋下了一個負面的種子。
而現如今,這顆種子不僅在大眾之中生根發芽,甚至在很多能源行業的人心中,也有破土的跡象。
煤電真的在中國走到了生死存亡般嚴酷的十字路口么?發電小時數的驟降、發電企業利潤下滑、煤電機組嘗試參與調峰等等一系列事實似乎都在佐證著這個觀點。
由于資源稟賦和能源市場環境的差異,中國的電源結構沒有能夠像西方發達國家一樣,經歷從煤電,到天然氣發電,再到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過程。而一直處于煤電“一家獨大”的電源結構。
但是我們同時要看到的是,現在在國內經受著巨大輿論壓力的煤電,在國外卻并沒有如此不堪的外部環境。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正迎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電力裝機建設高潮,而其中除了部分中東天然氣生產國之外,都是以煤電為主要新增電源結構的國家。
自“頁巖革命”以來,天然氣在美國異軍突起,不僅占據了能源領域舉足輕重的位置,在電力領域更是超過煤炭,一度成為最主要的發電燃料來源。
不過,美國能源信息署(EIA)近日表示,天然氣在美發電領域“蒸蒸日上”的勢頭今年冬季可能要被打破,煤炭將重新奪回“發電主力”的寶座。根據EIA的最新估算,今年12月至明年2月的整個冬季期間,煤炭將超過天然氣成為美國發電領域的“首選”燃料。
無論是以“環保”或是其他理由,認定煤電就應該從規劃上被嚴格限制的觀點,都未免有著“過猶不及”的嫌疑。在電力市場化改革日漸推進的時候,為什么我們不能選擇用更加市場化的手段來解決電力過剩的問題,反而將希望寄托于規劃的限制?
如果煤電真的應該被歷史的潮流所淘汰,那無論是碳稅或是其他經濟、環保等手段,都能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把煤電裝機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