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要用教育的力量來達民之情,遂民之欲,把天理與人欲打成一片。
——10月18日是陶行知先生誕辰125周年紀念日。陶行知主張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唯有邊界清晰,公私才能各安其位,相得益彰;若模糊含混,則可能出現擠壓私人空間的事件。
——就山西某中學部分教師在學校放假后自費聚餐被縣紀委通報批評事件,《新京報》的一篇評論指出,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區分,是處理國家和公民關系的核心問題之一,必須要分清公私界限。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教師節前夕回到自己的母校看望師生時明確提出:教育改革要堅持文化自信。北京師范大學石中英教授認為教育改革中要做到堅持文化自信,特別需要突出強調教育改革的文化自覺、文化自省、文化自強和文化擔當。
很早我們就把小孩子在知識上喂得太飽了,沒有留給他自我探索的空間。
——反思全球華人教育存在的問題,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周祝瑛認為華人教育的缺點是過猶不及,孩子的生活幾乎全部圍繞著考試科目轉,導致孩子的生活經驗、各種技能相對不足。
我能做的一切就是做我自己。
——北京時間10月13日,瑞典文學院宣布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美國搖滾、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評委會認為他為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帶來了全新的詩意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