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的石油工業不僅留下了寶貴經驗,還有許多瀕臨生產周期末年的老油田。討論如何轉型老油田是整個行業的題中應有之義。
曾經書寫過中國石油工業輝煌歷史的多數油氣田如今正在慢慢變“老”。為了讓這些老油田繼續發揮余熱,繼續為國家貢獻石油,中國石油公司依靠管理和技術革新,讓不少瀕臨廢棄邊緣的油氣田至今依然出油產氣,可以說創造了一個奇跡。經過數十年的開采,如今國內老油氣田的含水率普遍在90%以上,資源條件日益變差,開采成本居高不下。堅守陣地本就艱難,還偏偏遇上了低油價。
2014年年中以來國際油價大幅下跌,讓老油氣田的經營形勢更加嚴峻,頗有些屋漏偏逢連陰雨的意思。低油價沖擊之下,昔日曾令國人為之振奮和驕傲的大慶和勝利等一批油田也有些堅持不住了。大慶油田產量已由產量高峰期的5000萬噸降至目前4000萬噸以下,穩產難度非常大。在此形勢下,轉型已經成了老油氣田企業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選擇。
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轉型。
老油氣田轉型首先要面對的是如何處理好轉型與主業的關系問題。這里的主業就是油氣勘探開發。雖然有資源條件變差和成本增長的困擾,但主業依然要堅持,轉型不應該對主業全盤否定。一方面,我國的剩余油氣資源依然十分豐富,依然有潛力。用業內人士的話說石油勘探尚在中年期,天然氣勘探尚在青少年期。雖然我們現有的技術無法將這些剩余的資源量經濟有效的開采出來,但不能因此失去信心,要相信技術進步的發展法則。
再則,從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歷史看,老油氣田煥發青春的例子也不是沒有。在全球世界石油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英國北海油田在經歷了長期開采之后一度被認為山窮水盡和壽終正寢,但是挪威石油在北海的大發現徹底顛覆了這一認識。該事件再一次說明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沒有窮盡的。
還有一點或許更重要,那就是我國老油氣田依然是我國石油產量穩定的基礎,石油產量2億噸的穩產目標要充分依靠老油氣田。中國的工業化還處于早中期,經濟發展對石油天然氣消費高度依賴。只有努力保持國內油氣產量穩定乃至增長,油氣對外依存度才不至于過高,能源安全才有保障。
即便保持2億噸的石油產量穩定,我們當今油氣對外依存度還是在保持快速增長。目前我國石油對外已超過60%,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也已超過30%。正是在此嚴峻形勢下,國內油田企才有了保持石油產量穩定的社會責任。換句話說,老油氣田必須有保持國內石油產量穩定的底線意識。正是這種底線意識決定了轉型不是放棄主業,而是繼續堅守。
其次是延伸油氣產業鏈,利用現有油氣主業衍生功能創建和發現新的增長點。
與油氣田勘探開發相關的產業主要包括石油化工、油氣生產設備制造、工程技術服務、儲運以及相關的第三產業。老油氣田在穩產有一定困難的形勢下做大做強與傳統油氣業務相關的其他產業是一條轉型的現實路徑。通過發展相關產業,外拓市場可以實現勞動力的就業,做到以人為本。與此同時,發展與油氣主業相關的互補產業對老油氣田而言較為穩妥和現實,因為這種轉型有一定的產業基礎,轉型成本相對比較低。從國內油氣田的現實情況看,這些衍生產業幾乎在各個油氣田都存在。
比如大慶油田在石油產量下降時就曾提出以氣補油、以化補油的發展思路。其中通過發展下游石油化工是老油氣田轉型一個比較現實的選擇,完全可作為推廣模式。油氣田在所在地區經營多年,有眾多的人口存在。拓展外部市場不可能將這些人口全部推向油田所在地之外的市場,油田所在地區必須有自己的本地區主業,這個主業最好是制造業。有了實體經濟產業,方能支撐本地經濟發展并拉動就業。
在油氣生產主力業務出現下滑,工程技術服務等業務本地市場份額也出現下降的條件下,發展本地石油化工成為支撐地方經濟的重要選擇之一。國內多數油田企業都有自己的煉廠和石化企業。這些煉廠當初設廠之時未必是出于日后轉型的需要。但是從目前的發展態勢看,確實有承接轉型的功能。
再次是老油氣田轉型要與所在地區經濟協同發展,利用地區經濟轉型發展為油氣田的轉型謀得發展機會。
京津冀的霧霾現象近些年很是嚴重。為解決這一問題,京津冀提出了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的協同發展戰略,能源消費清潔化成為重要選擇。在這一形勢下,天然氣大發展成為能源改革方向。地處京津冀的華北某油田順勢而為,將油田自身的變革轉型與地區發展緊密結合,在困境中找到出路。華北油田通過投資儲氣庫、轉型開發煤層氣等途徑與京津冀地區發展大目標有機融合。一方面支撐了大區域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為自身的轉型贏得發展機會。華北油田參與京津冀經濟與能源轉型的例子很有代表性。
當前我國經濟處于轉型換擋期,包括油氣田所在地區的地方經濟結構轉型進程加快。這一變革勢必產生一些新的市場需求,而這些需求很大程度上又與能源變革有關。油田企業作為能源企業,有相應的技術優勢,完全可以借勢發揮比較優勢,促進轉型。
最后是利用海外市場為國內油氣田轉型拓展發展空間。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油田的油田技術服務隊伍開始走出國門,在國外闖市場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績。近些年國內的大慶油田、勝利油田也開始了在海外市場業務發展之旅。二十多年過去了,國內油田的技術服務隊伍足跡遍布全球,在海外市場贏得良好口碑。實踐證明國內油田企業隊伍海外闖市場的模式有其生命力,是化解國內油田服務隊伍業務量不足,提高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我國老油氣田開發之所以能在資源條件變差情況下得以維持,與國內油氣企業的技術創新實力有相當大的關系。
過去業內人士常說的一句話是要想辦法將剩余油“吃干榨凈”。沒有技術方面的絕活,這個目標是實現不了的。盡管我國的油氣勘探開發技術整體上與國際同行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在某些油氣開發技術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實力甚至國際領先,這也是國內企業走出去的優勢所在。當前我國提出“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油氣行業“走出去”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國內老油氣田要充分利用這一機遇實施轉型,在不斷強化內功的基礎上將自己的特色技術優勢發揮出來,努力在國際市場馳騁。
毫無疑問,如果國際油價長期低迷下去,中國的老油氣田轉型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至于今后的轉型路徑,筆者認為不會超越上述四個方面的范疇。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形式的變化,各條道路會不斷表現出新的時代元素的特點。油氣田轉型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轉型以實現油田人的充分就業為最高境界。鑒于老油氣田在低油價概率不斷增大形勢下轉型的艱難,政府通過政策予以扶持和幫助也非常必要,某種程度上可能起到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