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剛 劉冠池
目前,不論是學術界還是實業界對新能源發電都存在許多模糊的認識,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政府與市場在新能源發電中的職責也存在劃分不清的問題。從時間上看,我國新能源發電起步較早,但是自主核心技術卻十分缺乏,許多關鍵技術、設備依然依賴國外進口,自主知識產權較少。比如,在光伏發電中,許多關鍵技術和設備都引自法國,多晶硅生產提取的技術大部分是國外的,主要生產利潤被國外占有,而環境污染卻留在了我們國內。
眼下,新一輪的電力體制改革和供給側改革給新能源發電開辟了新的空間。對于加快解決制約我國新能源發電發展的突出問題,筆者有以下建議:
一、確立新能源發電發展目標
按照能源適度超前發展原則,充分借鑒發達國家新能源發電發展的有益經驗并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我國需要大力發展新能源發電,逐步實現新能源電力對傳統化石能源電力的替代,從而實現綠色發展、清潔發展。
按照《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路線圖2050》報告,我國新能源發電發展的目標可確立為:到2050年,電力占整個終端能源消費60%以上,非化石能源發電占比達到91%,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86%。
二、明確新能源發電功能定位
當前世界范圍內正經歷著史無前例的經濟社會深度調整,經濟正朝著信息化、低碳化、集約化方向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之一的電力產業,是推動當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經濟機構的調整優化必然需要電力供給結構的調整優化,以適應新經濟發展的要求。發展新能源發電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與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改善能源供應結構,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效的動力支撐。
我國目前的能源供給結構中,不管是一次能源,還是二次能源,都以是煤碳、石油和天然氣為主,而作為傳統的化石能源,我國雖然儲量豐富,但是儲產比較低,可持續供應能力嚴重不足。發展新能源發電可以有效改善我國的能源供給結構,開發利用資源豐富、可循環使用的新能源,實現我國能源結構的多元化。
新能源發電是能源革命與技術革命有機結合的產物,新能源發電不僅是能源利用方式的簡單變化,更重要的是人類技術創新的體現,從而使新能源發電本身成為新興產業的“龍頭”。通過新能源發電的發展,可以帶動新型材料技術、能源轉換設備與技術的發展。新能源技術信息化、數字化的特點,還可以十分便捷地實現與信息技術、互聯網等科技創新成果和產品的有效融合,使新能源發電成為智能電網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做好五項具體工作
(一)建立統一高效的管理機制。按照《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發〔2015〕9號)的要求,結合新能源發電發展的實際,建立由國家能源委員會統一領導、由國家能源局具體負責的統一的新能源發電管理機構,統一協調協調、領導涉及新能源發電發展的有關事項。各地方政府能源局服從國家能源局的業務領導,執行國家能源委及其能源局的方針政策,并在本行政轄區內按照國家的方針政策依法行使新能源發電管理職能。在國家能源委員會的統一領導下,加快修改完善《電力法》、《可再生能源法》,將新能源發電納入法律保障,實現在安全穩定的條件下優先并網、優先配置、優先使用。
(二)制定新能源發電發展規劃。針對我國目前新能源發電規劃處于空白的現實情況,加快制定新能源發電發展規劃。圍繞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服務這一中心,制定新能源發電長遠規劃、五年規劃和分項規劃,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做出科學合理的動態調整,確保新能源發電的目標順利實現。在制定新能源發展規劃時,要特別注意強調厘清對新能源概念的內涵,將核電不納入新能源發電的范圍,而應該將核電作為戰略能源單獨編制規劃,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和限制核電的發展,只保留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力相匹配的必要3-5座核電站,且在核電站分布上要減少在東南沿海的分布,向山區或荒漠地區轉移,以防止戰爭、地震等災害給核電站造成的安全影響,維護人民群眾身心健康。
(三)開展科技攻關和智能電網建設。根據我國新能源發電核心技術缺乏、技術外部依賴性較大的現實,要大力開展新能源發電技術攻關。加快新能源發電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究,推進儲能技術的產業化,深入探索研究微電網、節能節電技術、能源循環利用技術,有步驟地研究解決垃圾發電、生物質發電的二次污染問題。加強氫能、燃料電池和轉基因生物技術、新能源電動汽車的研究與開發。圍繞新能源發電產業鏈的培育,研究開發與新能源發電相關的智能家電、智能制造、智能農業等技術、設備,加快形成新能源發電的產業鏈。加強分布式能源和智能電網研究建設,為新能源發電的生產、傳輸、消納提供可靠的平臺。
(四)建立新能源發電的政策保障體系。按照“統一領導、分工負責”的原則,研究建立支持新能源發電發展的各項政策。主要包括產業政策、科技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資源與環境保護政策、人力資源政策等。各項政策在支持新能源發電發展方面要做到目標一致、內容相容、分工明確、執行協調,防止政策沖突給市場行為帶來扭曲。建立政策調整聯動機制,由國家能源局牽頭,對涉及新能源發電的各項政策進行動態調整、修改,采取會商、聽證、傳閱等多種方式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使政策制定、調整和修改全面、系統、客觀、科學,發揮合力,實現政策效力最大化。在此基礎上,強化政策宣傳,統一思想認識,營造新能源發電的良好氛圍。
(五)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在現代信息社會中,世界越來越開放,而且互聯網的發展已經將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任何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其他國家的支持。新能源發電作為人類能源與科技革命的嶄新結合,在信息化時代同樣也離不開國際交流與合作。按照“獨立自主,外援為輔”的原則,在推進管理體制改革、開展科技攻關、制定規劃和政策過程中,一定要善于充分借鑒吸收先進國家的經驗,提高獨立自主、自我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堅決避免照搬照抄國外經驗,減少決策失誤,使新能源發電成為全球治理、維護世界和平的有機組成部分,增強新能源發電的發展潛力。
(作者:劉志剛,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院;劉冠池,清華大學電氣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