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珊珊
2016年是《能源》雜志社第二次主辦德國能源行活動,也是筆者第二次同行。不同的是,去年來德國參訪之時,我還沒有到德國生活,而這一次再次參訪,我已經在德國生活了即將一年。
這也是筆者第二次參訪由德國能源署前署長科勒先生親手打造的歐洲能源科技園。之前,那里則是提供柏林城市熱和電的煤氣廠。煤氣廠1860年建成,一直使用到1995年,2008年城市煤氣公司由于其能源功能喪失其賣給了一個地產商。而這位地產大亨找到了德國能源署前署長科勒先生,希望將這座舊時代的能源基站改造成新能源時代的柏林標志。
時隔一年,歐洲能源科技園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能源創新公司進駐園區,由施耐德負責設計施工的園區能源管理系統已經初見雛形,甚至出現了一家供大家喝茶聊天的咖啡廳,如果不出差,科勒先生已經習慣再此享用早餐。
一個能源園區一年間的變化,說明了在這個時代在德國,能源行業依然是一個蓬勃的產業。而這些初創公司們快速蛻變也說明能源市場的開放與自由。
而事實上,德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緊不慢。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他們習慣提前規劃、遵循規則,做事一絲不茍。在德國,備受矚目的能源轉型到今年已經20多年的時間。從1990年能源轉型政策出臺,到現在基本實現了第一階段的能源轉型,轉型速度并沒有外界想象的快。
但是,這樣的速度符合德國人的性格。對工業技術的鉆研和研究、對行業規則的細化和遵守,可以說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能比得上日耳曼民族。從而成就了二戰后這個更為強大的工業國家。
擁有一個“快”與“慢”相得益彰的發展速度,德國能源改革的成功正是得益于此。
“快”節奏下的創新
創新是一個行業發展的根本。而德國工業的強大,正是來自于幾百年傳承而來的創新基因。這不單單指的是技術創新,還包括商業模式、市場機制等一系列的創新。
而創新主體也在不斷地發生巨大的變化。過去幾十年,德國能源轉型的成功,一方是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大幅提高,更要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轉型,由能源巨頭的能源市場已經變得更大民主和開放。據報道,而過去十年,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進入能源產業,為德國的能源行業注入了大量的私人資本。
截至2012年底,德國的可再生能源總裝機中,有將近90%都歸屬于800多家能源合作社,以及私人投資者、農民、銀行和企業家。與之相反,傳統公共事業單位和能源供應商卻鮮有投資,因而逐步喪失了自己的市場份額。他們成為了德國能源技術和市場中創新的主力軍。
縱然像西門子、萊茵集團這樣的大企業都在研發部門投入巨資,他們依然沒有忽然來自他們企業本身之外的一股新鮮的創新力量——初創公司。
在德國,這些初創企業以更為細分的技術和嶄新的商業模式推動著那些傳統行業進行新的變革。
比如,筆者曾經接觸的德國儲能行業新興公司Sonnen,他并不局限于家庭儲能產品的開發,除此之外還打造P2P平臺稱為SonnenCommunity,希望通過平臺太陽能光伏搭配其電池系統所產生的剩余電力的交易。他們號稱自己將會成為能源行業的Airbnb。
這家成立時間僅為6年的公司,已經成為了家庭儲能行業的翹楚。他是德國能源行業“快”發展的一個縮影。
這是由于在這樣開放的市場環境中,誕生出了更多像Sonnen一樣的公司。他們專注于能源行業某個細分領域技術的研發,并且基于這個新興的技術通過一套商業模式的建立來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
正是Sonnen們層出不窮的出現,讓德國市場市場保持了一個長久的繁榮。而對于政策制定者們來說,他們需要在這些“快”公司的發展之下反思和總結。
“慢”下來的反思
從1990年德國提出能源轉型至今的20多年間,在外界看來,德國實現了成功的能源轉型。當1990年能源轉型政策落地之時,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在德國發電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到了2015年,可再生能源電力在總電量中的比例則上升到32.5%。202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35%。
毫無疑問,對于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德國獲得了一系列成功經驗。正如國際可再生能源協會(IRENA)評價的那樣,德國已經向全世界證明,依靠強大的電網基礎設施和跨境交易,我們完全可以在沒有系統性問題的情況下,完成高水平的可再生能源建設。
可是,德國的政策制定者們更愿意將其稱為第一階段的成功。就像我們在參訪中,德國能源署的Schenuit女士向我們介紹的那樣,德國能源轉型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工作——也就是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而現在德國能源署的工作已經轉向了能源轉型的第二階段——解決能源轉型過程出現的一些問題。
這些德國能源產業的智囊們并不著急于行業的快速發展,他們在試圖解決行業發展一些待解決問題的同時,為未來德國能源市場特別是電力市場的走向畫出一個清晰的圖景。他們通過對現階段出現的一些問題反思,為能源產業的參與者們畫出未來的發展框架。
在德國,政策制定者們認為未來的電力市場應該具備以下三種要素:一是更強的市場機制。首先,市場參與者對于競價形成有更強的信心,電力交易價格給市場參與者提供重要信息。其次,參與者對于電力平衡的承諾有待加強,將采取符合市場機制后補貼的間接手段,保證電力生產企業儲備一定的后備發電能力,以適應可再生能源在電能消費中比例不斷增大引起的電網負荷波動加大的情況,在供應短缺時通過儲備的發電能力及時進行補充,確保供應。
二是靈活和有效的電力供應。德國正在和歐盟的伙伴們促進歐洲統一電力市場的建立,通過此種互聯,降低本國的電力儲備,這就意味著能用較低的成本獲的電能。未來的電力市場將越來越多的從歐洲市場出發,國與國之間承擔相互調峰功能。同時,電力銷售商必須為平衡電力供需負責,他們通過長期供電合約來保證消費者的使用,同時為了規避在電力供不應求時的高額費用支出。
三是更加安全,這就意味著要為電力市場建立保障機制。德國政府由于對于可再生能源補貼吃緊等原因,希望建立一種儲備容量,這種容量不同于電力市場中的容量市場,僅包括那些不參與電力市場且不會影響市場競爭和價格形成的電廠。這些儲備電廠只有在電力交易充分進行,而電力供應仍有不足的情況下才會被啟用。在全國輸電網擴建完成之前,德國南部啟用儲備容量來解決電網堵塞的問題。
這也就意味著,不論能源企業們的創新速度多么之快,他們的目標都是如此一致,也都將在上述框架內進行。就是這樣一個快與慢結合的發展速度,造就了目前的德國能源市場。對于下一屆的德國政府而言,他們面臨的挑戰的挑戰政策變化能夠有效應對下一階段的能源轉型,更為重要的是如何繼續保證市場的開放、平等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