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易
一提到范仲淹,我們首先想到的是他的千古名篇——《岳陽樓記》,也都知道他是北宋時期的一個政治家。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個名至實歸的經濟學家。更不知道,指導西方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達半個世紀之久,至今仍有著不可替代的巨大影響力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理論,與其叫做“凱恩斯主義”,毋寧叫做“范仲淹主義”更為恰當!
所謂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理論就是充分發揮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這只“看得見的手”的宏觀調控作用,采用擴張性的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加大投資力度建設各種公共設施和基礎工程的辦法,批量制造和增加就業機會,從而刺激和擴大消費,最終帶動整個經濟的增長,維持國家的經濟景氣局面。
其實凱恩斯主義并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范仲淹早在北宋年間就已經明確地提出并實施了和凱恩斯、羅斯福相類似的政策舉措,用來化解經濟危機,恢復經濟增長。這些史實就在明末清初時期的著名文學家馮夢龍所輯錄的《智囊》一書當中。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令谷價回落
范仲淹主政杭州時,適逢浙江地區發生饑荒,谷價飛漲,百姓叫苦不迭,彼時情形恰如經濟嚴重衰退:百姓大量失業、消費低迷,經濟增長陷入泥潭。按常理,作為官府來說,這個時候就應該運用行政手段平抑物價了,然而,范仲淹的舉動卻很令人費解,他不但不去平抑物價,反而采取積極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要求商販將谷價增加到每斗一百八十錢;眾人都不理解范仲淹的所作所為,但也不敢多問。
事情接下來的發展,卻出乎所有人意料:杭州谷價提高的消息很快就傳到四面八方,許多外地糧商一見有利可圖,就不分晝夜地紛紛將谷米運往杭州;市場飽和之后,價格自然就回落了,杭州百姓平安度過了荒年。
原來,這正是范仲淹的高明之處,因為他懂得:什么東西少了,價格就會高;一旦量多了,價格就會走低。所以,他發告示要求所有的米商都必須高價售米以后,四面八方的米商便聞風而動,紛紛把米運到杭州來賣,市場飽和了之后,米價自然就降了下來。
這其實就是經濟學上的“完全競爭”,是一種不受任何阻礙和干擾的市場結構,商品的價格完全受市場調節,量少了價格就走高;量大了價格就走低。
“刺激消費”讓人民自食其力
宋神宗時期,江浙一帶再次發生大饑荒,百姓流離失所、到處逃荒。范仲淹沒有多方籌集錢糧、賑災集資,反而人為地制造民間的節慶活動,聚攏人氣,創造消費熱點,以拉動內需。
江浙一帶的民間一直存在著春天進行龍舟比賽的風俗,百姓普遍信佛,喜歡參加各種佛事活動。范仲淹便組織起了各種形式的劃船比賽,舉行盛大的儀式,他自己還天天乘船來往于江河湖海之間,觀看賽事。在他的組織、提倡下,劃船比賽搞得熱火朝天,從春到夏,江河湖海上熱熱鬧鬧,賽事不斷;很多富商大戶信佛,范仲淹就召集各寺廟的主持,動員他們修葺寺廟,他說:“災荒之年,工價便宜,有利于搞工程,興土木。”于是,各地的寺廟便開始大規模搞工程建設,翻修寺廟。有些大戶見工價如此便宜,便也開始修糧倉、房屋……范仲淹的做法,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在反對者看來,眼下是發生饑荒的特殊時期,作為地方大員的范仲淹本應該厲行節約,收縮政府的開支和投資項目,愛惜民力,借以休養生息。沒成想,他卻反其道而行之,這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不智之舉。于是,他們交相向北宋皇帝上書彈劾范仲淹。
朝廷接到奏折后,讓范仲淹做出解釋。范仲淹說:“所以如此,正欲發有余之財,以惠貧者,使工技傭力之人,皆得仰食于公私,不致轉徒溝壑耳。”大意是,必須為災民找出路,想辦法讓他們有活做,能自己賺來一份糊口錢,才不至于流離失所。
事實果然勝于雄辯。伴隨著范仲淹領導布局的一系列刺激經濟增長政策的全面落地開花,沒用多長時間,浙西一帶的經濟便出現了快速復蘇的局面,很快走出了經濟蕭條的低谷。馮夢龍為此總結說:那兩年江浙一帶的饑荒為害甚劇,但只有范仲淹治下的杭州一帶的經濟維持了景氣局面,百姓安居,百業興旺,社會秩序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