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荔子
一位陜西農民,寫了60年的日記,記錄了他以及他所在的鄉村60年的生存經歷。在他去世后,這份原汁原味的歷史記憶得以與讀者見面。平凡瑣事中的震撼人心,人間煙火中的規律呈現——這本中國青年出版社推出的名為《農民日記》的圖書,贏得了普通讀者、歷史學者和社會學者的關注。
一記就是60年
“自父親撒手去世之后,我們一家孤兒寡母,日子一天比一天難熬……”
這是侯永祿的第一篇日記,寫于1940年年末,當時他9歲。
從那一天起,侯永祿用各種顏色的筆,各種顏色的紙,記錄下自己瑣碎的日常生活,一天不落。在他漫長而瑣碎的記憶中,在油鹽柴米、居家度日的細節里,1940年以來的中國鄉村歷史的血肉呈現于斯。在他巨細無遺的描述中,在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文字里,見證了一個民族的發展脈絡——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等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三農”問題,折射出一個家庭、一個村莊、一個民族的命運……
翻開書的第25頁,他在1949年農歷10月某幾天的日記里寫道:“新中國成立了。合陽縣的村村鄉鄉都舉行了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位于最南端的路井鄉格外熱鬧。除召開大大小小的慶祝會、座談會、報告會之外,莊稼人用民間‘社火來表達自己發自內心的喜悅之情。”
他用平實而豐富的細節,真誠地記下了自己的見聞與情感。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導檀傳寶曾經說到,他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整本書,那個時代重新回到自己的眼前。在他看來,《農民日記》用真實的史料,比較客觀地反映了歷史進程和當時人們的想法。“我現在到處推薦這本書,把它放在床頭,作為研究時的參考。我準備再買一本,給我父親看。”
一代人的辛酸與歡欣
對于普通讀者來說,或許更會被日記描寫的個人生活所打動。侯永祿一字不識的母親,知道識字的重要,節衣縮食,送他上學讀書。在學堂和后來的師范學校里,他知道了《三字經》、《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四書五經,知道了孔子、孟子及“仁、義、禮、智、信”,也知道了陜北延安……他的文字與見識,比一般村民更有智慧,這些貫穿日常生活的素材,在侯永祿的筆下,既樸實敦厚,又生動有趣。
若是陜西人,定會熟悉那些秦腔秦味兒的村言土語。一路看下來,也能記住不少。有“死水怕勺舀”形容“坐吃山空”。還有“大包干”時的順口溜:“鈴一響,心亂咧!社員就像豬賤咧,只怕大工分叫隊長相好的滿占咧!”
若是農村人,定能想起令人忍俊不禁的鄉規民俗。日記中有一段寫的是農村說親的事情,非常精彩。在侯永祿13歲的時候,他母親就央人給她說親。說親的人去了,先神秘地把侯永祿家說得好比天堂,卻又并不道明,直到女方家長一再追問,他才嘆口氣說:“唉!世事就是這樣,各為各成,各家說的各家話。人家說媒的都是向著男方,都給男方辦事。只有娘家人最體心,才會替你著想。有多少人要我給他娃找媳婦,我都不愿說給咱煥兒!只好把別的姑娘給說上去。這次確實是方圓幾十里都選不來的,才來給咱娃說的。”“到底是誰家,你快說呀!”老漢干咳嗽了一聲,銀煥媽忙說:“煥兒!快來呀,快給你四哥燒喝的去!這一會兒凈說了話了,把這事給忘了……”隨后,他又說了那邊一通的好。等到男女成親,女方家長才發現,他說的房子是空的,他說的地沒人種,整個就跟現在說的“有房(租房)有車(自行車)”一個樣。
其中還寫到他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在困難時期,他被鄉親稱為“鋼公雞”,一分錢都要算計著花,但得知孩子看了一場1毛錢的電影沒交錢時,他卻堅決要孩子馬上把錢交回去。
不過,日記中也記載了許多令人辛酸和遺憾的生活。比如解放前的衣食無著,后來人盲目跟從集體的意識。
五六年的出版歷程
2005年春節,75歲的侯永祿去世,沒有看到他的心血變成“鉛字”。
他也并沒有這樣的奢望,寫日記只是他的一個習慣。一支鋼筆,一個小筆記本,是侯永祿每逢出門必然隨身攜帶的東西。不管去哪兒,不管忙閑,每天晚上都會寫上一段。有時,還饒有興趣地教兒女去讀。就像記錄史料一樣,還不時讓別人看他記錄的有沒有疏漏。
在父親日記及書信閱讀中成長起來的兒女們,如今家家幸福美滿。這其中包括侯永祿最疼愛的長孫侯亮。侯亮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現正就讀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研究生。正是他,實踐著《農民日記》出版的愿望。
“爺爺每天都會記下當天發生的事情。日記就放在炕桌上。很多年的翻閱,讓各種紙張已經發黃。他有時還會拿這個教奶奶認字,我一會認字,就開始讀這些日記。”27歲的侯亮把時間拉到十幾年前。
“小時候看,是覺得很好玩,偶爾看他寫每天發生了什么,里面都是身邊的人和事。上高中的時候,我就主動去看,因為我也喜歡文學,這里面有很多細節,是我不知道的東西。上大學時每次放暑假我都會看,這時候,我不再是為了熟悉那些生活,而是用里面的材料印證我學的東西,看他和書本上的歷史有什么不一樣。”侯亮這樣敘述他三個時期讀日記的感覺。
而現在,他正在學習導演,很多同學問他會不會拍一部描寫爺爺的生活的電影,他說,這是一代人的生活和精神,我必須到40歲以后才能拍,看得越多我就越感覺積淀不夠,我們對上一代和上上代的生活,了解得太少,所謂的了解也只是以現在的眼光來做出揣測,很多大學生都是這樣。
讓更多人分享一代人的經歷,使侯亮決定尋求機會出版這長達200萬字的日記。大概五六年,他才輾轉將爺爺的這本《農民日記》出版,讓大家見到了這本見證了中國農村六十年歷史的書。
《農民日記》摘錄:
1951年2月13日
路井鄉的農民和全國人民一樣,積極響應毛主席發出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貧下中農子弟紛紛報名參軍。群眾敲鑼打鼓,給參軍青年披紅戴花,熱情歡送,并開展了擁軍優屬和募捐、捐獻活動。我在團支部、學校、合作社、群眾會等各種場合共捐三萬兩千元現金和六斗八升小麥。
1958年11月1日
全公社宣布吃飯不要錢。我十分驚奇!難道真的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了嗎?真的到了物質極大豐富、人們的覺悟極大提高的程度了嗎?真的能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了嗎?那么,為了定額記工,為了包工、包產、包投資的“三包”,讓人辛辛苦苦,不知熬了多少透天亮干的工作真的就不需要了嗎?吃飯不要錢,那么食堂也就不要饃票、菜票了吧!財會人員也就輕松多了。真是謝天謝地,謝謝黨和毛主席了。
1960年7月10日
秋收后,糧食標準更低了,更不夠吃了,菊蘭心里更著急了!雖然她身懷有孕,仍時時刻刻想著全家人今后的吃飯問題。陰雨天,隊里沒安排活時,菊蘭便提上籠,去收割完的豆子地拾豆角。只要是地上有的,不論是黑的、綠的她都拾回來,剝成豆粒顆煮著讓孩子們充饑。后來菊蘭又到埝頭墳邊挖野菜,蒸成菜疙瘩來吃。由于風雨不避,衣服濕透也不顧,久而久之,濕氣入了內,身上便起了“風屎”(濕疹),又痛又癢,十分難受,用手搔破皮膚也不頂事。我給她身上寫毛筆字: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也不頂用,幾年也治不好,后來吃“海拉明”藥片,才稍輕一些,但她一用涼水洗手,病就又復發了。
1986年7月28日
暑假到了,引玲又把電視機帶回我家里,當晚就在門房里放開了。晚上演起了《濟公》,來看的人比平時更多,房里也擠不下,我干脆把電視機搬到房門口前,讓大家在院子里看。電視預告要放《西游記》,而且是上午9點鐘放。我怕白天光線太強,看不清楚,便在房門前用帳子和涼席搭起了大涼棚,遮暗了光線。
由于白天光線太強,村委會的大彩電也不放電視,到我家里來看電視的人就更多了,甚至路二大隊的人也來看。電視機跟前的光線暗了點兒,遠處的人卻在太陽底下熱得不行。我便將涼棚再擴大,席不夠用,連新涼席也搭上了;小凳子不夠坐,拉出長凳子、椅子、門檻、木板、飯桌,連石墩、磚頭都用上了,寧肯自己不坐,也要讓來的人有座位。
來我家看電視的人雖不是人山人海,卻也算得上是人來人往!人多時竟有百余人,我家里從沒來過那么多人。引玲帶走了電視機后,晚上還有不少人來打問著想看哩!整整50天,雖然黑天白日整得人昏頭轉向,擾得我們干不成活、吃不好飯,但全家人心里總覺得樂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