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修柏+蔡瓊芳
煤炭產業無疑是國內當前最困難的產業之一。產能過剩嚴重、轉型困難重重、發展前景不容樂觀,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由于煤炭去產能涉及利益群體多,解決難度大,國務院多次召開化解煤炭行業產能過剩會議,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國家安監局、國土資源局、一行三會等部委,也紛紛出臺指導意見,就化解煤炭過剩產能提供政策支持。
化解過剩產能,一方面是“去”,淘汰落后產能;另一方面,要“疏”,實現產能轉移。以全球視野來看,充分利用區域發展和煤炭需求的不均衡性,抓住“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歷史機遇,鼓勵有競爭力的煤炭企業發揮比較優勢,積極“走出去”,不失為煤炭去產能提供另一思路。
煤炭產能過剩的絕對和相對
煤炭產能過剩不僅僅是國內棘手問題,在全球范圍內,也是較為突出的問題之一。國內方面,按照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和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核算,煤炭產能過剩達17億噸以上,形勢異常嚴峻。國際方面,雖然產能過剩的具體數據難以統計,但曾經世界最大的煤炭公司皮博迪破產,世界最大的煤炭中間商嘉能可旗下多處煤礦關閉、裁員,由行業霸主轉為負債累累……從這些事件管中窺豹,可知全球煤炭過剩、行業舉步維艱的程度。可以說,無論國內還是國際,煤炭產能過剩是絕對的。
但是,由于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作為世界主要能源組成,煤炭需求在世界范圍內也存在嚴重的不均衡性。根據《BP世界能源展望》(2016)預測,世界能源消費在2014年到2035年間增長34%,幾乎所有的新增能源都被快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消費;而超過一半的全球能源消費增量被用于發電,超過三分之一的發電增長發生在缺乏足夠電力供應的地區:印度、其他亞洲發展中國家(除中國以外)和非洲。在這些發電能源組合中,煤炭目前占比43%,雖然逐步降低,但到2035年,煤炭仍占比約三分之一。
因此,就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來說,煤炭產能過剩又是相對的。煤炭在我國產能過剩嚴重,而在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則存在巨大的市場缺口。如果能夠充分利用國家和地區間的需求不均衡性,把握煤炭產能過剩的相對性,積極有為地通過主導國際煤炭貿易和國際煤炭產能合作的方式達到一定程度上去產能目的,當為煤炭去產能脫困的重要解決之道。
“一帶一路”的機遇
我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為國內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為化解國內煤炭產能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機遇。
首先,“一帶一路”國家煤炭需求旺盛。“一帶一路”國家多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與BP所預測的未來能源消費快速增長的國家和地區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合。這些國家普遍處于經濟上升時期,基建、電力缺口巨大,煤炭需求旺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普遍落后,而“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任務,就是以資本輸出方式幫助新興經濟體建設道路、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未來鐵路、公路、航空、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一帶一路”戰略的突破點,而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制造將進一步拉動鋼鐵、有色、建材等高耗能產品的需求,繼而拉動對煤炭的需求。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電力市場需求巨大,除俄羅斯人均裝機超過全球人均水平外,其他國家均低于、甚至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等國的裝機總量和人均水平與中國有較大差距,遠不足滿足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些國家的電力市場開發將會拉動煤炭需求,推動煤電一體化項目建設。
譬如印度,本身是世界第三大煤炭生產國,2014年煤炭產量超過6億噸,但仍滿足不了國內需求,全年煤炭進口超過2億噸。研究機構預計,2015-16財年印度煤炭進口量將達2.2億~2.4億噸。國際能源署等機構預測,到2020年,印度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進口國,進口量超3億噸,到2035年進口量可達6.3億噸。
又譬如越南,前些年還是我國煤炭進口的主要來源國之一,但近年來國內煤炭市場需求旺盛,煤炭進口增加,出口減少。2014年越南煤炭產量4020萬噸,出口煤炭728萬噸,同比下降43.1%;進口煤炭310萬噸,同比增長36.3%。據越南工業貿易部預計,2015年越南煤炭銷售量大約為3800萬噸,其中國內消費3500萬噸,出口煤炭300萬噸,預計2015年將會成為煤炭進口國。此外,還有一些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等,都是煤炭凈進口國。在煤炭產能過剩的局面下,“一帶一路”國家旺盛的煤炭需求,將有利于擴大我國煤炭貿易,實現國際煤炭產能深度合作,從而達到互利共贏。
其次,“一帶一路”國家希望借助中國投資實現發展。由于“一帶一路”國家多數為發展中國家,需要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但西方資本投資受制于政治原則,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亞洲銀行等,對于投資設置了許多不符合發展中國家國情的附加條件。已經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并擁有巨大外匯儲備、同為發展中國家且不設置政治化投資條件的中國受到沿線國家的支持和歡迎。沿線國家和地區紛紛表態歡迎中國的“一帶一路”建設,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
最后,能源合作是“一帶一路”戰略的重中之重。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將加強國際能源合作作為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中之重,給予優先的政策支持。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等資金平臺,又為“一帶一路”重大項目提供了融資支持。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為我國煤炭國際產能合作提供了雙重保障的先天優勢。
中國煤炭企業的比較優勢
我國煤炭企業具有較為明顯的比較優勢,在采煤工藝技術、煤礦設備制造、煤炭綜合利用、工程服務等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當下國內煤炭產能過剩、煤炭企業生存困難的形勢下,應積極“走出去”,融入“一帶一路”大局,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化解產能。
一是以需求側為切入,提供精準供給。盡管新興經濟體、尤其“一帶一路”國家為化解煤炭產能提供了重要歷史機遇,但“一帶一路”國家也充滿挑戰,絕不能天真地以為僅僅是將國內庫存煤炭拿去貿易,將國內落后的技術、設備拿去上煤電聯營項目那么簡單。國際產能合作需要企業統籌規劃、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全面搜集政治、經濟、技術等方面的情報,充分做好風險管控,以東道國的不同需求為切入,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穩步推進,從而實現精準供給,達到互惠共贏。
二是依靠核心技術,增強國際競爭力。煤炭企業“走出去”不僅要面對東道國同行的競爭,而且還有其他國家跨國公司競爭的巨大壓力。“一帶一路”國家雖然多發展中國家,但很多國家的煤炭行業標準較高,采用歐美國家技術標準,因此,煤炭企業要依靠自身核心競爭力,才能利于不敗之地。目前,我國一些煤炭企業,如神華集團,在煤炭清潔開采,煤炭清潔發電和煤炭清潔轉化等方面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能夠在國際產能合作中占據較大的比較優勢。以技術為核心,通過精品項目實現產能合作,煤炭企業才能提高國際化能力,同時促進東道國的經濟發展。
三是拓展工程承包,帶動裝備和技術“走出去”。我國煤炭企業在煤礦礦井建設、煤炭生產、工程管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于發展中國家尤其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煤炭企業積極開展對外煤礦建設承包工程,既緩解了國內煤炭的產能方面的相關壓力,也帶動了裝備設備和技術標準的“走出去”。
四是加強煤炭貿易,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在做好調研的基礎上,掌握國際煤炭市場需求和政策法規的準入門檻,在注重經濟可行性研究的前提下,煤炭企業應充分利用好“兩個市場”,從而借助需求的不均衡性來達到化解產能的目的。
(作者簡介:魏修柏,供職于中國電力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能源情報研究中心:蔡瓊芳,供職于中國神華海外開發投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