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合提·牙森
摘要:隨著各種農業信息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進程的加快,農業信息服務模式逐漸完善,以農業科技信息化促進農業現代化并帶動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尤為顯著。現代農業信息服務的技術與手段有了質的變化,它對我國整體農業信息化建設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本文對新疆農業信息模式建設的現狀進行分析,探討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對策,對新疆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和新疆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業;信息;服務:模式
前言
農業信息服務模式是對農業信息服務的組成要素及其基本關系的描述。新疆農業信息服務模式建設起步較晚,在各方面信息資源開發和農業信息技術研究等方面與國內其他省份相比。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一、新疆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的現狀
1.民族分布特點與語言特點的制約
新疆地域遼闊,綠洲分散,形成了特有的多樣化、復雜化的民族和語言特點,這樣的分布情況直接影響到了新疆農業信息服務模式的復雜性和困難性。雖然近幾年自治區在農業服務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建立了面對于少數民族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站,但是多語種的網站服務系統無法滿足總體全域的總體需求量。
2.農業信息發布渠道多樣性和信息服務體系不健全并存
(1)隨著國家農村信息化的進程加快和進一步推進。很多媒體(如報刊雜志、廣播電臺、電視臺)都設置了專門的農業信息欄目,涉及農業信息的網站也不斷涌現。地方農業信息服務的機構也在組織運行。目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農業科研單位和一些龍頭企業都有了自己的專業網站和配套科技下鄉的相關服務,新疆農業信息的發布形式多種多樣。
(2)由于農業生產所具有的復雜性和季節性,這就需要農業信息網站建立更為復雜、精細和適合農業實際生產需要的一個完整體系架構。它需要從中央到地方建立條狀網絡體系。同時需要從客戶角度出發,按照市場區域建立體系。一些偏向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的網站,在本地網絡針對實際特點和需求,分門別類建設網站體系。還有一些針對當地農村信息化所需的基礎設施落后。電話、廣播和電視普及率低,網絡資源缺乏的情況,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呈現出服務機構模式多元化。信息資源和規模廣泛的特點。但還有地區呈現出分布不均衡,表現出網站信息重復現象嚴重。缺乏信息的深層挖掘與開發,信息內容缺乏時效性的特點,農業信息體系健全需要有更多發揮和發展的空間。
二、農業信息服務模式的構建
1.與傳統媒體合作,建設全方位的農業信息服務模式
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和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同互聯網的農業數字信息相聯通,通過閉路電視下傳到千家萬戶,進行政策、科技等信息,要發布市場供求信息的查詢。也強以通過家中的電話或手機聯系鄉鎮信息服務站,由服務站上傳國際互聯網或反饋給農戶。由于該模式綜合運用了數字電視、電話、互聯網等資源,把電視、電話與互聯網聯系起來,實現電腦、電視、電話“三電合一”,互聯網、廣播電視網、電信網“三網融合”,具有很強的推廣價值。
2.農業技術網絡平臺的建立
農業生產中會用到很多農業技術。農戶的農業術水平比較有限,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技術問題,這時,農戶就可以運用網絡平臺的農業技術服務創新模式,根據自己的實際技術指導需要,通過手機短信或微信的形式發送給農業專家系統,農業專家系統接收到農戶的請求后,將問題交給農業在線專家來解決。農業專家系統把接收到的技術服務請求傳送給農業服務提供商,農業服務提供商根據農戶的技術服務需求為農戶提供技術服務。
3.加強人才建設
人力資源是最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的,擁有和培養一批高素質的農業信息人才隊伍,是農業信息服務發展的基礎,人才隊伍潛能的發揮與否。關系到農業信息服務發展的速度和質量。選派一些專業技術人員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單位進行崗位培訓。加強對新疆農業技術專業少數民族中青年科技骨干的重點培養。
4.加強宣傳與教育培訓。滿足農民信息需求
(1)通過對農戶普及信息知識,增強農戶對信息的認知、接受與分析能力,使他們認識到信息資源對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提高農民依靠信息引導組織生產、進人市場的能力。
(2)政府要均衡城鄉農業教育資源配置和優化。增加農村教育經費投入。加大農村職業培訓機構數量。大力發展農業出版社、報刊社以及廣播電視的涉農欄目。積極興辦鄉鎮圖書館和村級報紙收發室,供農民免費閱讀。鼓勵高校和科研單位開展下鄉活動,就一些農業科技難量進行指導,提高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滿足農民農業技術的需求。以保證農業信息服務模式的平衡發展。
5.定期開展科技培訓
以專家講座、發放資料、現場示范、實物展示等形式,宣傳農業信息服務知識以及其重要性,以此來增加農民對科技知識的掌握。增強農業信息服務運用能力,促進科技與生產力的完美結合。達到提高農民的種植水平。促進農業生產力快速發展的目的。
三、結束語
基于新疆特殊地理位置與多語種、多民族的特點,在農業產業信息服務工作中,要以市場為導向,引導社會各界組織機構參與農業信息服務,建立多種利益主題并存的農業信息服務市場,正確引導農業信息服務模式有成效地應用與推廣,準確地把握基層農業信息服務模式適應性、規律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