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遠
摘要:水土保持監測是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環節和基礎,也是我國水土保持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基于我國水土流失等多種原因和國家新形式下對水土流失的方針和要求。各地水土保持工作應以河流區域為對象。通過科學劃分監測區域,合理布設監測站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及時掌握全市水土流失變化情況。可以更好地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為乳山市水土保持監測站點布局的優化和完善提供決策依據和技術支撐。
關鍵調:水土保持;監測;分區
前言
近年來,我國在水土保持監測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為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和水土保持公告提供了基礎保障。在水土保持工作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的新形勢下,為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等工作提出了新的方針和要求,也為水土保持監測理論與技術支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據。但鑒于我國水土流失形式多樣、影響因子復雜、區域變異性強、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或治理模式區域差異性較大等多種原因,水土保持監測工作還需要進一步開展監測分區研究,滿足水土保持功能監測與管理的需求,為水土保持監測站點的優化布局、監測內容與指標的合理確定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撐。
一、乳山市水土基本概況
位于山東半島東南端,N36°41′至37°08′,E121°11′至121°51′。乳山市海岸線西起乳山口,東至浪暖口,南面瀕臨黃海。全長185.6公里。沿海有大小港灣12個。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區,以南為北亞熱帶區;流域多年平均氣溫11至16℃,無霜期20d以上。淮河流域涉及5個省份(河南省、安徽省、江蘇省、山東省、湖北省),40個地(市),184個縣(市區),人口約1.65億。耕地約1300萬hm2。
二、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監測分區指標選擇
依據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監測分區指標選取原則,以及水土流失主導影響因子空間格局分析和水土保持主導功能評價與定位的研究。確定水土保持監測分區指標體系:
1.一級分區指標與方法
結合淮河流域的縣級行政區劃,劃定由不同地貌類型與水土流失類型組合構成的監測分區。即主導指標體為地貌類型、縣域平均海拔;輔助指標為水土流失類型與強度、多年平均降水量、土壤類型。水土保持監測一級分區主要反映淮河流域地貌類型和水土流失類型的格局特征,故稱之為水土流失類型監測區。
2.二級分區指標與方法
二級分區指標主要指標體系為微地貌類型、土壤類型、植被覆蓋度;輔助指標為土壤侵蝕強度、縣域平均海拔、土壤類型、年均降水量。根據主要指標和輔助指標的頒布善。劃分水土保持監測二級區;二級分區則主要反映淮河流域水土保持主導生態功能的格局特征,故稱之為水土保持功能監測區。
三、不同水土保持功能監測區主要特點
水土保持監測的主導生態功能,包括水源涵養功能、土壤保持功能、農田防護功能、防風固沙功能4方面;各個功能監測區的面積大小的排列順序集資為:農田防護功能區,土壤保持功能區,水源涵養功能區,防風固沙功能區。
1.水源涵養監測區
主要分布在重要河流上游及大型水庫上游水源地。區內生態林地較多,森林覆蓋較高。受人為活動干擾較小,發揮著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但區域地面坡度和起伏度較大,土層比較淺薄。生態環境脆弱,潛在水土流失危害性較高,局部地區存在滑坡、山洪等危險。該區的監測重點是對林地不同植被類型區水源涵養功能和水土流失狀況的連續定位監測,以及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易發區的水土流失預警或應急監測。
2.土壤保持監測區
主要分布在人為活動頻繁的低山丘陵或平原丘崗區。區內農業人口密度和生產活動強度較大,林草植被覆蓋率低。坡地、林地較多,部分地區開礦采石等生產建設活動較多。該區的監測重點是對低山丘陵和平原丘崗區不同類型耕地水土流失狀況和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土壤保持功能的連續定位監測,以及不同生產建設項目的水土流失監測。
3.農田防護監測區
主要分布在平原或山前平原區。該區為主要的農業生產區和商品糧(棉、油)基地,大面積農田集中連片分布。區內人口密度大,農業生產活動和開發建設活動頻繁;區內河道溝渠因農田侵蝕、上游淤積或人為水土流失嚴重、灌溉或排洪等能力降低。該區的監測重點為不同類型農田水土流失狀況和水土保持措施農田防護功能的監測,以及主要河渠徑、流泥沙狀況的監測。
4.防風固沙監測區
集中分布與農田防護區區域分布相同,以平原地區為主。主要從事農林業生產,該區域土壤沙性較強、結構性和抗蝕性差,具有風水兩相侵蝕危險。區內河道溝渠農田侵蝕、岸體崩塌等原因淤積嚴重。區內森林植被主要為農田防護林和沙丘崗地防風固沙林。該區水土保持監測的重點為高沙化區水土流失狀況和農田防護林等水土保持設施防風固沙功能的監測,以及主要河渠、徑流泥沙狀況的監測。
四、結束語
我國的水土保持監測網絡與信息化工程建設,還需要在全國范圍以及大江大河流域或省份等不同區域進一步開展,確定了流域中不同區域水土保持監測的主導生態功能,明確了不同分區監測的主要目的或性質。以及不同監測分區監測站點的布局問題,以及不同站點監測設施的優化布設合理確定等問題,為科學地統計和空間分析提供了有效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