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姍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興媒體以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信息多元化,即時性,互動性強等特點,對傳統媒體形成巨大沖擊。傳統媒體人必須認真思考,充分利用新技術,和新媒體有效結合,借力提升達到融合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 沖擊 融合 發展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傳統媒體形成巨大沖擊波,造成傳統媒體的日薄西山的局面,在傳媒界引起震動。一方面互聯網生機勃勃,一方面傳統媒體廣告額出現斷崖式下滑。傳統媒體的發展遇到了如鯁在喉的瓶頸期。儼然,傳統媒體的嚴冬降臨啦。窮則思變,面對困境,面對新媒體的瘋狂進攻,傳統媒體要找到生存的條件和生存的空間,才能維持其競爭力。
信息技術的發展開拓了新媒體時代
相對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就是指在21世紀初逐步興起的,以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三大技術為基礎,利用PC、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數字機頂盒、智能電視等終端, 通過網絡傳播形式,能夠實時向用戶提供各類定制化信息,并具備雙向互動的媒體形態。其業態環境更為開放,信息更為豐富、傳播更為迅速、搜索更為便捷、交互更為通暢、輿論更為自由。2015年7月,國家提出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后,我國互聯網的應用發展更為迅猛。截止到2015年底,我國互聯網網民達到6.68億人,智能移動客戶端規模超過5億人,為新媒體在我國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新媒體有橫掃一切的架勢。智能手機因為蘋果的出現而被重新定義,人們的購書習慣也因亞馬遜、當當的出現而改變,實體商店更因淘寶的出現而紛紛倒閉,新媒體的出現重新定義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不僅如此,新媒體在人們獲取信息、表達訴求、發表意見、監督權利、建言獻策等方面,逐漸顯現其巨大優勢。
新媒體時代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數字化多媒體和網絡化新技術為載體的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互聯網、手機媒介的介入,使新聞傳播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ヂ摼W也以它驚人的速度創造新媒體,門戶網站、博客、微博、微信,這些從前從沒聽過的名詞,今天卻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改變著新聞的傳播方式。新舊技術、新舊媒體發生著強烈的碰撞,傳統的新聞理念被重新定義。我們這些傳統媒體從業者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來適應新形勢下的新聞宣傳規律,掌握輿論主動權,提升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成為我們傳統媒體人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
1.傳統媒體不再壟斷新聞資源。我國傳統媒體時代,如果想要發送新聞,只能由某家新聞機構發布。新聞資源的壟斷,發布權和解釋權隨之被壟斷,其他人無法涉足,傳統媒體也因此靠獨家來獲得新聞發布的權威性。當今,這種局面被新媒體時代徹底打破,網絡媒體發展突飛猛進,新聞的時效性在新媒體時代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釋放。過去,需要經過選題、采訪、審批、編輯,然后得在某一時間播出的新聞,現在只需一個小時的時間或者更短,就可以發送到全世界。人們手中只要拿著小小的手機等網絡媒體工具,新聞接收的快速,就會得以實現,新聞的延遲性一去不復返。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以及具有的新聞傳播的快速、全面性,迅速被人們所認可,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局面被打破。隨著國家領導人紛紛接受網絡媒體的采訪,網絡媒體大有反客為主的架勢?!叭巳硕际怯浾摺保巳硕际切畔⒌闹黧w,是新媒體時代的真實寫照。新聞生產的主體正在改變,傳統媒體不再壟斷新聞。廣義的新聞生產在新媒體時代已經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所有擁有政治權利的自然人,共同參與對新聞的選擇、加工和傳播。傳統媒體時代,從新聞的選題發現、價值判斷、采訪、寫作、編輯,到最后的發布,都是在一個封閉系統內完成,幾乎沒有新聞的互動性,記者就是寫稿子,主持人就是念稿子,互動性極差。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媒體時代,擁有了更多的開放、自由和互動,新聞審查的各個環節都有受眾的痕跡,這些新聞傳播,在經過量化考核,反過來再作用于新聞的生產。這樣的傳播效果得到了科學的判斷。
2.新媒體擴大了新聞傳播的影響力。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打破了一切新聞生產的條條框框,人人可以是“記者”,人人可以發布新聞。任何人拿起手機,隨時隨地把自己知道的、看到的通過多種方式,靈活多樣地發布出去。這樣的傳播速度無疑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新華社、中央電視臺,這些以往高高在上的媒體,今天也開始重視并引用網絡媒體的新聞,據新浪網報道、據騰訊網統計等等字眼和聲音,頻頻出現在傳統媒體的新聞里。在新形勢下,傳統媒體也不斷向新媒體學習,并融入新媒體,新華社建立新華網,人民日報建立人民網,全國各家傳統媒體紛紛建立相應網站,來增加新聞傳播的影響力。
來自傳統媒體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策劃部、網絡新聞部的楊繼紅主任也認為,無孔不入的新媒體用海量信息挑戰傳統媒體的權威地位,無孔不入的自媒體挑戰傳統媒體的時效優勢,新媒體的親和力、互動性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越來越少的人看電視、聽廣播,報紙、雜志這些紙質媒體更是每況愈下,反倒越來越多的人在“刷屏”。新媒體、新技術所能提供的閱讀場景和閱讀體驗讓人們更是趨之若鶩。移動互聯網以它時尚、實用、方便、快捷的特性,滲透到每一個用戶的毛細血管里;無論家中、工作場所、交通工具、戶外、學校,無論在地鐵、汽車站、銀行辦事大廳,無論站著的、等著的、躺著的,手里拿著的就能刷手機。在這個網絡環境中,人人都可以是新聞的收集者、發布者、評論者,人們在信息的傳播和交流中,非常容易信息互動,這種互動甚至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
新媒體時代的多元化發展——“融媒”時代
2014年中央深改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對新形勢下如何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媒體融合與中國社會轉型和國家戰略發展要求相結合,開始承載重大深遠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預計未來幾年,中國新媒體行業將繼續保持高速平穩增長。
在新形勢下,傳統媒體主動迎合新媒體,要么轉型,要么共存,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媒”時代已經到來,結合趨勢不可阻擋。
傳統媒體時代,人們獲得新聞信息主要來自電視、廣播和報刊。自從網絡被人們認識并接受,網絡媒體概念便深入到受眾的骨髓。雖然一些特定的受眾群體的接收新聞信息習慣仍停留在傳統媒體上,但受眾被網絡媒體分流已然成為客觀事實,甚至嚴重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這種巨大變化對新聞傳播產生了史無前例的影響。傳統媒體不得不重視并接納網絡媒體,比如,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之后,播音員都會加一句:想了解更多新聞資訊,可以通過中央電視臺網絡客戶端參與。表面上的一句話,卻是“融媒”時代到來的一個縮影。這個時代的到來受益的是廣大受眾,他們的選擇方式更多,接收新聞信息更為便捷。其他各級新聞機構也紛紛建立媒體網站、媒體網絡互動發布平臺,建立欄目微博、微信等發布渠道等。
無論是傳統媒體、新媒體,還是“融媒”,共識就是“內容為王”,內容永遠是新聞傳播的第一要務。新媒體、傳統媒體衍生出的“融媒”在以“內容為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技術,使新聞傳播如虎添翼。
從目前來看,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各具優勢,彼此發展又相互依存。傳統媒體離不開新媒體的新興技術手段和新思維,新媒體發展也離不開傳統媒體的理論基礎和巨大資源。我們傳統媒體從發展之初到現如今,多年積累了廣泛的社會資源,廣招吸納了優質的人才資源,形成了強有力的品牌效應,這些因素都是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有利條件。
從提高新聞業發展的角度對新聞業如何借助新媒體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一是利用新媒體所帶來的成長機遇發展新聞業,讓新聞業的發展適應新媒體的發展;二是在當前新媒體方興未艾的環境中,廣大受眾對新聞的接收習慣,讓廣大受眾更好地接收新聞傳播;三是借助各類新興媒體搭建的平臺,利用手機、網絡等進行傳統媒體轉變升級,多個媒介的新聞生產法也就成為傳統媒體創新和融合的主要方式。
借用一句時尚的說法:媒體融合是一項“轉基因工程”。新媒體的出現并強勢發展,迫使傳統媒體必須轉變原有固步自封的舊觀念,利用新興技術搭建的平臺,開放性地引入新思維、新觀念。在這個推進“融媒”發展的過程中,作為傳統媒體人特別需要開放的思維、創新的頭腦、共贏的觀念,要有借力發展的意識。也許這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但也只有經歷這一過程,傳統媒體才能煥發勃勃生機,再次擁有廣泛的受眾群體和強大的競爭力。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李璐《淺談網絡時代的新聞采寫》;[2]《融媒體時代的新聞采寫實踐》;[3]2016-2023年中國新媒體行業現狀調研與發展戰略研究報告;[4]淺談新聞與新媒體的關系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