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霞 袁軼俊 汪敏
●醫學論壇
數字城市杭州G20峰會醫療急救保障體系建設及研討
胡海霞 袁軼俊 汪敏
在全球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杭州承辦了第十一屆G20峰會。為了圓滿完成這一國際級會議的醫療保障任務,本文對歷屆G20峰會及相關國際重大聚集活動的大數據作分析,并在9個月時間內完成了醫療急救保障體系從立項到建設及完善的過程。保障體系建設主要分3個方面:(1)確立峰會保障任務,包括時間、地點、對象、內容等;(2)建立健全組織保障系統,包括人員組織架構、崗位職責、溝通協商機制等;(3)打造符合國際標準的院前急救單位,包括設備投入、人員培訓等。最后杭州市急救中心圓滿完成了G20峰會院前急救保障任務。作為二線城市,借助大數據、云計算、三網融合等手段承擔國際會議醫療保障任務已變得相對容易,雖然在實踐中也發現了一些困難和問題,但在各方面專業人員的努力下,必然能克服和解決。
G20 大數據 數字化 大型活動 醫療急救
在大型人群聚集活動時提供醫療急救保障服務被稱為大型人群聚集醫學[1];其研究重點在于根據大型活動醫療保障任務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體系建設和有效的運行管理。2016年9月杭州承辦了第十一屆G20峰會,本次峰會醫療急救保障工作具有級別高、內容復雜、標準嚴格、首次在國內非一線城市舉辦等特點?,F將杭州G20峰會醫療急救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和運行情況總結如下。
1.1 明確保障時間及地點范圍 B20會議時間定于2016年9月3日至2016年9月4日;G20會議時間定于2016年9月4日至2016年9月5日。本次峰會醫療急救保障工作涉及2個主會場在內的多個會場、43家賓館及15個區域保障點,且貫穿歡迎晚宴、文藝晚會、配偶活動、媒體接待、注冊中心、機場車站、緊急避險點等。
1.2 明確保障對象 參與B20和G20的中外各國元首嘉賓、工商界參會人員、媒體從業人員、演職人員、后勤保障人員等。
1.3 明確保障內容 杭州市急救中心負責峰會期間參會病人現場快速醫學診療、危重病搶救、緊急監護轉運和突發事件的院前應急醫療救援。
2.1 建立人員架構 2016年1月杭州市急救中心建立G20峰會保障人員架構,確定了由中心一把手負總責、分管副主任及各科室負責人各司其責、中心職工全員參與的峰會醫療急救保障組織體系。針對G20峰會保障工作的各個層面,相應成立了新聞宣傳、信息化等領導小組,細化并明確任務分工,層層分解責任,條條落實到人。
2.2 制定相關規定 針對G20峰會保障制定了《杭州市急救中心峰會救護車保障人員崗位職責》《杭州市急救中心G20峰會救護車及車載醫療設備使用管理規定》《杭州市急救中心醫療廢物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針對具體保障內容制定了《杭州市急救中心國際會議院前醫療保障方案》《峰會院前醫療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方案》等一系列預案。從總體保障思路出發,制定了針對主會場、接待賓館、區域保障點的急救保障工作的細化方案20余個,包含工作流程圖、人員車輛、設備物資、應急預案等信息。對加強醫療安全管理、完善崗位責任和規范醫療物資使用等方面作出了詳細規定,并根據各方實踐反饋對現場救治、轉運線路等不斷優化、細化,以增強方案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
2.3 建立有效順暢的協同會商機制 急救科作為峰會醫療衛生保障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時對接市衛生計劃生育委員會、兄弟醫療單位以及下屬站點和網絡醫院的任務推進工作。中心還建立了任務推進協同會商機制,在峰會籌備的不同階段分別實行每月、周、日信息會商,由中心領導聽取各項目小組、各科室的任務落實情況匯報,及時解決問題;特別是8月下旬以來,緊跟形勢變化和任務變化,實行領導24h值班和問題立查立改機制,確保問題不過夜,保障了任務按期或提前完成。
3.1.1 指揮調度中心 為了滿足國際峰會對醫療急救保障的要求以及會議期間城市運行的需要,使用政府撥款530萬元對指揮調度中心進行了硬件設施改造與軟件的升級,重新規劃了調度大廳格局,調度席位由原來的6個增至9個,建成國內一流的高清集成顯示屏幕,集成了國際峰會醫療衛生保障指揮中心,使指揮、調度和救治等各項工作信息一目了然。該系統于8月1日投入運行。新系統依托原有120調度平臺的資源,完成視頻監控與車載移動傳輸設備接入、綜合應急指揮平臺、通信調度平臺、醫院會診等系統的接入建設,實現與杭州市應急聯動指揮系統、公共衛生應急指揮平臺、調度系統(MPDS)的對接與互聯互通等。該系統運用GIS、GPS地理信息系統的資源,能夠實時顯示急救車位置(精確到50m以內),并根據附近的資源狀況形成最佳路線方案。各車載終端具有語音通訊、數據通訊、衛星定位、出車軌跡顯示及視頻實時傳輸等功能,實現急救指揮中心、車輛、急診室無縫連接,實時信息交換,并實現急救病人生命體征監護數據實時傳輸到指揮中心和相關醫院急診室,提供更專業、更高效的急救綠色通道,使病人得到最精準的救治。
3.1.2 350兆對講機 為保障峰會期間通信安全,杭州市急救中心首次配備了警用PDT數字集群對講機320套、車載臺66套,并接入杭州市公安局350兆PDT數字集群系統,實現統一網管、統一指揮調度。與杭州市公安局350兆PDT數字集群系統下的其它PDT數字集群終端設備互聯互通。滿足G20峰會期間杭州市急救中心PDT數字集群終端設備在整個市公安局數字集群系統網絡內的無縫漫游使用。經過峰會保障經驗表明在緊急情況下,350兆PDT數字集群系統的規范使用對大會期間急救信息的快速傳遞起到了關鍵作用。
3.1.3 急救車輛與裝備 峰會醫療急救保障共需專用急救車74輛。杭州市急救中心在峰會保障前有可用救護車69輛,日常急救運行需要救護車43輛,可用于峰會保障為26輛,其余48輛為北京、寧波、溫州、紹興、杭州市下屬區縣分中心借調使用,所有急救車均按照移動重癥監護室(MICU)標準配置[5]。另增加了支持無線傳輸功能的除顫監護儀28臺、呼吸機50臺、心電監護儀81臺、心電圖機124臺、AED116臺、鏟式擔架78套等大型峰會保障物資。此外,還配備了物資齊全的急救藥箱76只、創傷藥箱76只、隨團醫用拉桿箱232套以及按比例配備各醫療點備用物資106種,為峰會保障從容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奠定了堅實的硬件基礎。峰會結束后,這些車輛及裝備全部投入到院前急救工作中,為市民和突發公共事件提供更好醫療急救服務。
3.1.4 空中與水上救援模式 首次引入空中與水上救援模式,形成水陸空立體救護網。
3.1.5 工作服裝 杭州市急救中心為了此次峰會醫療保障專門定制了750套印有G20 LOGO的醫護工作服裝。大方、得體、統一的著裝成了大會保障上一道亮麗風景,得到了無數國內外參會人員的好評,使東方的“白衣天使”形象在重大國際會議中得到嶄新體現。
3.2 人員 杭州市急救中心集中優勢資源和骨干力量全力以赴投入到峰會籌備和服務保障中,累計投入醫生265人、護士207人、擔架工99人、駕駛員71人以及后勤保障人員百余人,組織培訓百余場次,累計培訓8779人次,為院前急救培養鍛煉了一支過硬的急救隊伍。峰會一線保障的醫護多數是從三級醫院抽調的精兵強將,他們在專科的基礎上,經過院前急救強化培訓,急救技能得到迅速提升。這支急救隊伍,不僅可以服務G20峰會,還可以繼續保留下來,定期進行急救培訓和演練,以應對今后可能發生的各種突發事件及大型活動、會議、賽事的保障。
3.3 合作 在國家和省衛生計生委的協調安排下,北京、寧波、溫州、紹興等地的救護車和急救人員相繼趕赴杭州支援。中心著重與北京市選派的98位急救人員進行了交流,虛心學習北京同行在大型國際活動中的豐富經驗,并與他們協同配合、并肩作戰。此種模式不但快速有效地彌補了我市急救力量的不足,更為非一線城市舉辦大型國際活動提供了借鑒。
G20峰會期間(2016年8月28日至2016年9月6日),杭州市急救中心為參與B20、G20的中外各國元首嘉賓、工商界參會人員、媒體從業人員、演職人員、后勤保障人員等提供了安全、實時、專業、貼心的急救保障服務,展現了杭州急救人一流的理念、管理和技術水準。同時市急救中心共接聽呼叫電話5 633次,派出救護車1 646次,救治患者1 473人次,接聽群眾服務咨詢電話100余個,保障了群眾正常合理的急救需求,做到服務民生使命不放松。本次G20峰會期間院前醫療急救保障工作實現了“三無”的目標,即搶救無延誤、治療無差錯、人員無死亡,整個杭州市未發生重大醫療急救及突發公共事件。
重大會議的醫療急救保障涉及多個方面,包括各種常見內科疾病診治、外傷的急救、公共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傳染病的預防及控制等[6]。根據統計,本次會議期間被救治人員年齡跨度大,疾病種類較多,對急救保障醫務人員的專業能力要求較高。此外,由于參會國家來自世界各地,語言溝通也存在一部分障礙。
總體而言,杭州市急救中心圓滿完成G20峰會醫療急救保障任務,得益于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與杭州這座充分享受到數字化城市帶來的成果。以全市、全國、全世界相關會議的大數據為背景,利用數學建模,在國家衛生計劃生育委員會等相關部門實際指導下,對會議規模、參會人數、城市能力、可能會發生的情況作了詳細的評估與預測,并做好精心準備與周密的組織,以上是成功的前提。同時運用面授與網絡教學相結合的手段,對保障人員進行了專業化的訓練,這是確保多學科急救處理的基礎。利用物聯網進行物資藥品采購、調配、管理,為大會急救保障做了堅實的后盾。利用全市公安、交通、定點醫院、救護車輛、急救人員的網絡設備,通訊互聯互通,編織成了水、陸、空三維一體的高效、有序、靈活的急救網絡,這是現代醫療與數字化城市建設相結合的一次集中展現。
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智慧系統不智慧、數字化系統不充分,這些都是數字化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問題。由于數字化系統的開發尚無國家統一的執行標準,各個開發公司各自為政,統計口徑不一,程序規范各異,造成各系統端口接入時間延長,不利于爭分奪秒的急救工作。據一線人員反映,有時甚至不如直接手機拍照用微信傳遞醫療信息來得便捷。同時帶來的問題就是數據的標準化,量化有所欠缺,為之后的分析與判斷帶來了一定的障礙,也帶來了一定的法律問題。人機配合尚有待進一步培訓,由于人類的固有思維模式,雖然互聯網已高速發展了20余年,但是觀察、處理事務的方法還是停留在過去的因果關系模式上,有時候更加依賴于經驗與習慣,對于新生事物有一種天然的抗性,當然人機界面的不友好性也是造成這一現狀的部分因素,這需要我們改變固有思維模式,不斷優化系統,接受相關培訓與訓練,才能更好地利用大數據的便利性[7]。目前杭州市全面進入后G20時期,接下來將舉辦2017年全國大學生運動會、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錦標賽、2022年亞運會等重大賽事活動。杭州市急救中心將不斷總結成功經驗,吸取教訓不足,不斷完善與提高急救水平,朝著國際先進醫療急救水平的目標不斷奮力前行。
[1] Ken M.Mass gathering medicine[J].Trauma,2000,2(2):143-151.
[2] Georgia B,Kostas K,Jayne T,et al.Healthcare planning for the Olympics in London:Aqualitative evaluation[J].PLOS ONE,2014,9(3):e92338.
[3] Kostas K,Georgia B,Jayne T,et al.Improving Olympic health services:what are the common health care planning issues?[J].Prehospitaland disaster medicine,2014,29(6):623-628.
[4] Budgett,Richard.Healthcare challenges at an Olympic Games[J].British Journalof Sports Medicine,2013,47(7):401.
[5] 陳志,王立新,于清,等.北京奧運會醫療急救保障體系建設與運行[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9,25(6):364-367.
[6] 謝向東,張曉敏,楊國山,等.上海世博會三防醫學應急中現場輻射偵檢的實踐與思考[J].災害醫學與救援(電子版),2012,1(1):47-48.
[7] Viktor MS,Kenneth C.Big data:Arevolution that willtransform how we live,work and think[M].London:Hodder,2015.
2017-07-12)
(本文編輯:陳丹)
10.12056/j.issn.1006-2785.2017.39.18.2017-1653
310021 杭州市急救中心設備總務科
胡海霞,E-mail:13028876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