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瓊濤 楊靜坤|文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工傷保險已經廣泛普及,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勞動者的權益。如何更好地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平衡勞動者、工傷保險機構以及侵權第三人之間的關系成為擺在公眾面前的一個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工傷保險已經廣泛普及,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勞動者的權益。但在現實操作中因為社會生活的多樣性,導致了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也變得復雜起來,尤其是工傷保險與第三人侵權責任之間的關系這一問題,導致了理論界和實務界的爭議,如何更好地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平衡勞動者、工傷保險機構以及侵權第三人之間的關系成為擺在公眾面前的一個問題。各國學理和立法上對工傷保險與民事賠償之間的關系處理,大致可分為四種模式:一是取代模式,二是選擇模式,三是兼得模式,四是補充模式。
工傷保險又稱職業傷害保險,是指勞動者在工作中或在法定的特殊情況下發生意外事故,或因職業性有害因素危害而負傷(或患職業?。?,對勞動者本人或供養親屬給予物質幫助和經濟補償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
工傷保險的產生,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彌補侵權責任的不足,工傷保險屬于社會保險的范疇,在工傷事故發生后,勞動者可以向工傷保險機構提出給付工傷保險金,工傷保險機構一般能夠及時給付。這樣就避免了因侵權責任不足帶來的問題。同時,侵權責任也對工傷保險做出了補充,在工傷保險機構因各種原因不能正常運作時,勞動者依然可以通過侵權之訴獲得賠償。由此可見,工傷保險與第三人侵權責任之間并不矛盾,兩者之間的相互協調反而更能保護勞動者的權益。
工傷保險賠償和民事損害侵權賠償是兩種不同的法律關系而產生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其主要區別是:第一,適用的法律、法規不同。工傷事故賠償屬于勞動法規定的工傷保險責任范疇,適用《勞動法》和《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第三人侵權賠償屬于民事賠償范疇,適用《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第二,兩者法律關系主體不同。工傷事故賠償產生于有勞動關系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因此,工傷事故賠償的顯著特征就是法律關系主體之間具有勞動關系、為勞動合同的雙方當事人。而第三人侵權賠償法律關系主體之間則無此特殊要求。第三,兩者歸責原則不同。工傷事故賠償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不管勞動者對工傷事故的發生是否有過錯,工傷保險均承擔完全的賠償責任。第三人侵權賠償一般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即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才承擔賠償責任。
在第三人造成的工傷事故中,工傷替代模式顯然不合理,雖然在這種模式下勞動者避免了冗長的訴訟程序,在節約了司法資源的同時,使勞動者能夠迅速得到補償,但是這也相當于免除了侵權人的侵權責任,侵權人沒有因為自身的侵權行為承擔法律責任,反而責任被免除,這減輕了侵權行為人的違法成本,并且變相剝奪了勞動者獲取賠償的權利,使得受害勞動者的正當權益沒有得到恰當的保護,這有悖于法理,也不符合社會倫理。同樣,工傷賠償及第三方賠償兼得模式也同樣不合理,該模式使得受害人可以同時獲得工傷保險和侵權責任的雙重利益,雖然勞動者的權益可以在這種模式下獲得最大限度的保障,但是這違背了“受害人不應因遭受侵害獲得意外收益”的民法原則,同時由于工傷保險作為社會保險的范疇,應當以補償性為原則,不能獲得額外的利益,否則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不利于社會保險的發展,也容易導致社會道德失衡。兩者擇其一的選擇模式的存在賦予了勞動者自由選擇的權利,充分尊重了勞動者的選擇權,但是由于勞動者作為弱勢一方,其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選擇了工傷保險,可能其權益不能得到完全的滿足,選擇侵權訴訟又會耽誤太多的時間,并且一旦做出選擇,也就意味著排除了另一種請求,使得其權益不能得到合理的滿足。最后一種補充模式,即第三方先行賠付,參照工傷保險賠付標準,不足部分再由工傷保險補足。此種賠付模式一方面避免了勞動者獲得雙重利益,另一方面也讓侵權人承擔了部分責任,同時勞動者的權益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但是,由于第三方訴訟程序復雜且追償時間長,勢必耽誤傷者及時救治,侵害勞動者應有的權益。
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四種模式各有利弊。筆者認為,工傷保險的保險人在給付受害人保險待遇后,應享有向加害人求償的請求權,同時應當將其與補充模式相結合。在工傷事故發生后,應先由社會保險機構迅速做出補償,發揮其及時有效的社會接濟功能,幫助受害勞動者渡過難關,而后由受害人向侵權行為人在未獲補償的范圍內做出補充賠償的請求,最后再由社會保險機構向侵權行為人求償。首先,在工傷事故發生后,社會保險機構應當充分發揮其優點,及時救助勞動者,但是由于工傷事故是由第三人的侵權行為造成的,不能因工傷保險的存在而豁免第三人的責任,第三人才應當是承擔全部賠償責任的最終責任人,因此保險機構在就享有向第三人追償的權利,社會保險機構的存在是為了及時的保障勞動者的權益而并不是為侵權人的行為買單。同時,正是因為社會保險機構的保險性質,其付出的保險金額是有限的不能滿足勞動者的所有損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而導致勞動者的權益不能得到完全的保護,就需要賦予勞動者在其未獲得保險機構補償的范圍內向侵權行為人索賠的權利。
如前文所述,工傷保險的保險人在給付受害人保險待遇后,應享有向加害人求償的請求權,同時賦予勞動者在其未獲得保險機構補償的范圍內向侵權行為人索賠的權利。
工傷保險責任優先原則,是指發生了工傷事故,用人單位參加了工傷統籌的,應當先向保險人要求賠償。工傷保險是社會保險,在工傷事故發生后,保險機構應當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及時救濟勞動者,如果只有在第三人無力賠償時,保險機構才賠付,勢必造成勞動者不能及時獲得救助,同時也不符合工傷保險作為社會保險的功能。因此,筆者認為在確定工傷保險與第三人侵權責任關系的適用模式后,應當以工傷保險責任優先。在保險機構承擔保險責任后,其就擁有向侵權第三人追償的權利,正如前文所述,工傷保險的追償問題與一般商業保險不同,因此不適用商業保險中人身保險的保險人在向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給付保險金后不得享有向第三者追償的權利這一規定。所以,保險人對工傷保險負有先賠付的義務,在其履行賠付義務后其有權向侵權第三人追償。
在某些工傷事故中,保險人賠付的保險金額不一定能夠全部補償勞動者的損失,為了避免勞動者的損失不能得到完全的賠付,同時也為了避免侵權第三人因工傷保險的存在而逃避部分侵權責任,因此應當賦予勞動者在工傷保險未獲得賠付的損失范圍內向第三人追償的權利。工傷保險與第三人侵權責任的關系雖然存在競合并不矛盾,工傷保險是勞動者與社會保險機構工傷保險關系,第三人侵權責任是勞動者與侵權人之間的損害賠償關系,根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的規定,是允許勞動者向第三人請求賠償的。但是該賠償范圍不能超出勞動者全部損失的范圍,否則對勞動者的保護就過于寬泛,也會造成對社會資源的浪費。
關于工傷保險與第三人侵權責任之間關系,工傷保險的保險人在給付受害人保險待遇后,應享有向加害人求償的請求權,同時將其與補充模式相結合,賦予勞動者在其未獲得保險機構補償的范圍內向侵權行為人索賠的權利。這樣不僅能充分發揮社會保險的功能,節約社會資源,還能保障受害人的權益得到完全的實現,同時也能使侵權行為人承擔最終的賠償責任,有利于對侵權行為的懲治和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