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解釋:標配
名詞,意指約定俗成的標準配置,包括主體之外的必需配件。
這種產品術語也可沿用于生活方式,例如:上世紀70年代的結婚標配應包括自行車、縫紉機和手表,80年代應包括冰箱、洗衣機和電視,90年代應包括空調、音響和錄像機。標配是一種隨時代而變化的指標,體現了大眾認可的價值觀,在不同情境下,會引發驕傲、自卑、憤怒、鄙視等多種復雜情感。
2017年有一部電影是值得期待的:根據澳大利亞女作家莉安·莫利亞提的暢銷書《失憶的愛麗絲》改編,由詹妮弗·安妮斯頓主演。故事說的是:即將40歲的愛麗絲在健身房意外磕到頭部,醒來后,丟失了十年的記憶:她只記得自己29歲,剛結束蜜月,懷著第一個孩子……
如此喜劇性的劇情設定堪稱神來之筆:失去十年記憶后,讓人痛心疾首的問題浮現出來:曾有的好時光,怎么就沒了呢?39歲的自己,怎么會是29歲的自己最討厭的樣子呢?雖然變得更時髦、更美麗,家居滿分,聚會滿分,但那個曾經傻呵呵享受夫妻之愛、享受姐妹親情的自己去哪里了呢?
本來,她和姐姐伊麗莎白親密無間,但姐姐無法生育,常年處在反復催卵、反復流產的焦慮和痛苦中,她卻一連生了三個孩子,成為社區中的模范媽媽。最親密的姐妹,在這件事上,裂變進入兩個不平等的人群。罅隙由此而生。妹妹和閨蜜開心派對,姐姐獨自忍受流產痛苦。
短暫失憶,好比是愛麗絲的兔子洞,迫使她重新審視現在的生活,她驚訝地發現,現在認為必需的那些,竟然是29歲的自己不喜歡、甚而認為毫無必要的:昂貴的健身私教和營養師,聒噪、無聊、愛攀比的鄰居主婦……中產女性的生活圍繞著孩子、社交、體重、男人無窮盡地掙扎,自以為能自得其樂。但富有,健美,社交能力旺盛,這些并沒有讓她喜歡自己!
這讓我想起Q的離婚:她和丈夫在大學畢業后結婚,感情一直很美滿,兩人都在外企,生活無憂無慮,過了七八年甜蜜的兩人世界后,決定要孩子,卻始終無法受孕。又經過一兩年反復的檢查和治療,無計可施,終于在35歲時決定用試管法。大量的促排針,苦不堪言,但Q一味忍耐,沒想到,竟是丈夫先厭倦了,覺得這樣生孩子太辛苦。Q的公公婆婆也不體諒,最終勸服兒子提出離婚,再找一個“好生養”的。戲碼簡直從21世紀跳回19世紀!吃了好多苦頭的Q就這樣被放棄了。她的離婚讓我們一群女友感慨不已——他們是哭著離婚的,那位漸漸相信“無后為大”的先生對Q道歉,坦言自己痛恨這樣做的自己。
主流社會一向贊頌親子關系,卻不太關愛那些沒辦法有孩子的夫婦。人們對于不曾發生于自身的災難、悲苦,素來無法感同身受,簡直是天然的不平等。在愛麗絲的故事里,姐妹間的矛盾最能反映中產階級女性在生育身份上的焦慮——孩子,確實是中產階級幸福的標配之一,這竟然和傳統觀念不謀而合,可見,社會很可能是在進步中退步。
從健身房事故開始,到愛麗絲的家庭現狀,無處不在展現中產階級主婦媽媽的生活標配:戀愛順暢,買房順暢,生養順暢,保養順暢,將三字頭年齡全身心奉獻給家庭,老公有出息,閨蜜更出彩!然而,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是有向心力的,聚集在中產社區,共同一套準則,讓愛麗絲、Q的前夫不知不覺陷入其中,要想擺脫、顛覆,真的需要極大的勇氣,愛麗絲的失憶恰恰幫她超越了這個困境——只有非同尋常的失憶,才能抹去中產的虛偽光輝,讓愛麗絲恍然意識到,和姐姐一樣,自己也是中產生活的受害者:因為過分虔信所謂標配,在社交、物質生活中盡力“達標”,違背初心也不自知,結果變成了自己不喜歡的人。
所以,不管在哪個國家,不管在哪個年紀,我們都該時常自問:幸福感是否來自真我的真心?是否將寶貴的人生浪費在不重要的、他人認可的配件上?幸福的準則是否被外物、外界所篡改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