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陳潔儀突然宣布,無限期暫別歌壇。

退隱的5年,是陳潔儀的休耕期。她甚至沒有辜負自己的期待,抱著體驗真實生活的心態,在朋友的牽線下進了新加坡一家公關公司。
陳潔儀對自己的工作能力引以為傲,上司也直接表達了提拔她的意愿。可盡管喜歡自己的工作也喜歡同事,正常的上班族作息卻讓她喜歡不起來。陳潔儀上班前,曾有朋友告誡她:“你出去上班,要調適你的作息。”朋友曾幫忙做過她一段時間的助理,用“燒烤”來形容她的工作節奏:“燒烤那個火很熱很烈,煮完東西呢,水灑下去就會變冷,直到下一次燒烤又起火。但出來工作,是一個燉鍋,慢火,每天燉8小時,你要省著點用,不要一下子一把火,得一直開著。”
陳潔儀這才發現,這么多年來,燒烤的方式確實是適合自己的。她用“農夫理論”來解釋自己的狀態:“大自然是有它的季節性的,春天到秋天比較忙,可是一到冬天就可以休息。大自然有它的智慧。人都會覺得自己很聰明,但我們做的事情卻在傷害自己,我們不是機器,可是發明了機器后卻要讓自己像機器一樣。”
2009年,她遞交辭呈,決定復出。復出后,陳潔儀還是那個陳潔儀,唱都市抒情慢歌,知性又安靜——這是她在流行唱片市場上從一而終的“人設”。
的確,這次復出,陳潔儀帶著我行我素、自由的標簽。淡出華語流行樂壇5年,她錯過了新加坡歌手“進軍”內地的潮流,在孫燕姿、梁靜茹、蔡健雅等新一批新加坡歌手乘勢而起、在內地迅速發展人氣時,回歸平凡生活的陳潔儀變得“小眾”。
《我是歌手》第三季的宣傳片里,她幾度拒絕、導演最后親顧茅廬的故事是必被提及的一段。音樂不是用來比賽的,這也源自她的家庭教育:常常念叨“人比人,比死人”的爸媽從不提別人家的孩子,家里四姐妹,爸媽買東西也一定要平分4份。
無論拒絕的戲碼是不是一種以退為進,但如今,她確實有了拒絕的底氣。更何況,她曾有5年時間,足夠想清楚,每種選擇都有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