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紛繁亂象的保健品市場上,炮制養生新概念是最常用的招數。日常食用的蔬菜瓜果,經過一番加工處理后,模樣或性質的變化,常常被賦予新的健康價值。最近流行的黑蒜,正是其中的代表。據宣稱,“黑蒜具有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軟化血管、改善睡眠,甚至還有防癌抗癌的功效。”一頭普通的大蒜是怎么變黑的?黑蒜到底是什么?黑蒜真的擁有如此強大的保健功效嗎?
黑蒜并不是一種特殊的大蒜品種。普通大蒜在經過特殊的加工以后,因為顏色變黑而被稱作黑蒜。我們有必要先研碎一瓣大蒜,看看大蒜里到底有什么。值得肯定的是,大蒜營養成分的確不少。它含有含硫揮發物43種,大蒜素等酯類13種、氨基酸9種。大蒜的獨特氣味,正是來自大蒜素。一瓣大蒜,只是含在嘴巴里并不辛辣,只有被咬碎后才會辛辣。其原因就在于,當大蒜被切碎、咀嚼或擠壓后,大蒜素經過一番化學反應后形成刺激的辛辣。
大蒜的確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在外就餐時,吃幾瓣大蒜幾乎是媽媽告訴我的不二法寶。有研究發現,大蒜所含的大蒜素,能抑制細菌對甘氨酸和谷氨酸的攝入,從而使細菌餓死。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大蒜能取代抗生素,成為治療感染性疾病的法寶。幾年前,市面上流傳著吃大蒜抗流感的謠言。于是,大蒜的價格應聲飛漲。從科學研究的角度看,大蒜所含的成分,并不具備殺死病毒的本領。靠多吃大蒜來預防或治療普通感冒或流感,顯然是無效的。
黑蒜出現的歷史并不長,韓國人最早發明了黑蒜,不過也只有十幾年歷史。黑蒜是怎么制作而成的呢?按照網絡上的教程,黑蒜就是將新鮮的生蒜清洗后,連帶完整的皮放在高溫高濕的環境里自然發酵兩到三個月后,整個的蒜瓣就會從白色變成黑色了。
與生蒜的辛辣質脆相比,黑蒜無論是顏色還是味道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具體點說,大蒜的口感綿密起來,味道竟然甜絲絲的。生蒜的辛辣味道消失了,吃大蒜后的獨特口臭也不復存在。即便吃上三五瓣,也絕不會有胃腸不適的感覺。這的確有點兒神奇。
當普通的大蒜變成黑蒜時,它的成分發生了哪些變化呢?最顯著的一點是,大蒜的含水量下降了一半,這使得其中的氨基酸等成分得到濃縮。在經過這么長時間的發酵后,游離的氨基酸、糖及酸性成分含量增加,揮發性含硫化合物含量減少。上述種種變化,正是導致其口味變得可接受的原因。
從化學的角度看,在長時間的處理過程中,大蒜會經過“非酶褐變”的過程。具體點說,就是大蒜所含的酚類物質被氧化后,顏色變深的過程。比如說,切開的蘋果在室溫下放置一會兒后,新鮮的切面會變成褐色,發生的正是“非酶褐變”反應。
將黑蒜當作一種佐餐調味品來食用,倒無可厚非。許多廣告宣傳里,將黑蒜作為保健功能食品,就言過其實了。為什么這么說呢?眾所周知,食物之所以是食物,就因為其中含有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任何片面地強調或夸大其中某一類(種)食物的營養價值或功效,都是錯誤的觀念。更何況,目前針對黑蒜的研究里,只有針對動物的少量實驗。比如說,一項研究發現,黑蒜提取物可以減少大鼠飲食中脂肪的吸收。簡單點說,即便在高脂飲食下,補充黑蒜提取物能使大鼠的體重和生理指標與正常飲食的大鼠相似。但是,在老鼠身上得到有意義的研究結果,若想轉化到人體研究的類似結果,卻是一段很長的路。人體是一個更為復雜的系統,在沒有完整的對照試驗前,我們無法給出黑蒜有益身體的確切答案來。至于黑蒜能不能抗癌,更是一個沒法回答的問題。目前,有科學家在實驗室進行過研究,但也沒有確切的答案。
總之,食用大蒜是一種飲食習慣。若被商家忽悠花大錢購買黑蒜,則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推薦建議,成年人每天可以吃2至5克大蒜(也就是一瓣),對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