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為己任,積極投身科普事業,面向社會,面向青少年,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為夯實科技強國社會基礎貢獻力量。”9月24日上午,在西安舉行的第十八屆中國科協年會開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如是說。
圍繞本屆年會的主題“創新發展·科技引領”,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在致辭中強調,邁向創新型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不但要有強大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也要具備堅實的社會基礎和良好的創新氛圍。“只有厚植創新土壤,引導公眾深入理解創新、參與創新、支持創新,才能更好地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智慧和創造活力,才能讓創新發展真正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他說。
8月,我國第一顆量子通訊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高冷的學術用語經過新聞媒體的解讀和傳播,成為網絡熱詞,讓更多的人知道了什么是量子,也理解和感悟了科學家探索無盡前沿的志氣與追求。“是科學普及,讓高大上的創新成果更加接地氣。”萬鋼說。
不僅如此,科學普及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是相輔相成的。萬鋼指出,科學普及是“雙創”的重要社會基礎,而“雙創”本身是非常有效的科學普及途徑。“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科學理性地看待成功與失利,開展必要的創新創業教育,這些都是打造創新創業棲息地所必需的空氣、陽光和土壤。”
作為年會重要組成部分的“全國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大賽”,是這一理念的具體實踐。
在偌大的項目展示區,超輕型噴氣式動力沖浪板、具有北斗定位和報警功能的快速防彈背包、被譽為扎針神器的投影式紅外血管顯像儀等,各顯“神通”,異彩紛呈。最終,西北工業大學研制的“翱翔系列”微小衛星等18個項目獲得金獎。“衛星互聯網”和“‘秦盾云加密數據庫系統”兩個項目獲得最佳商業投資價值獎。
作為我國西北地區的重要省份和實施“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在我國科技發展演進的過程中,陜西始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陜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婁勤儉希望,陜西加快推進統籌科技資源改革,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培育產業鏈,發揮科技創新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礎、關鍵和引領作用,重塑具有陜西特色,體現創新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奮力譜寫、追趕超越發展新篇章。
為貫徹落實國家軍民融合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并結合服務陜西省建設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的實際需求,本屆年會特別舉辦軍民融合科技創新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永茂帶著他的重要研究成果——醫院中子照射器,出席了軍民融合科技創新展覽。醫院中子照射器是世界首臺專門用于“硼中子俘獲療法(BNCT)”治療惡性腫瘤的裝置,填補了我國醫學史上“硼中子俘獲療法”應用的空白。這是一種世界先進的二元靶向放射治療法,將強靶向性的含硼藥物施于癌細胞并滯留其中,利用熱中子與硼的俘獲反應,產生的能量僅作用于約10微米的癌細胞內,徹底破壞其遺傳結構,使其不能修復而凋亡。與傳統的伽馬射線放療、質子放療等一元放療相比,這種方法在徹底殺滅腫瘤組織的同時,能最大程度保留患部周圍正常的組織及功能。
“這個產品非常典型,集中體現了兩重涵義。”周永茂說,“其一是核技術的民用化。過去我國的核科學技術主要用于軍事領域,現在則越來越多地進入民用領域,為老百姓謀福利;其二是國家技術和民間資金的相互融合。要做成一件事情,單靠軍或單靠民,力量都是很有限的,未來必然會形成多學科交叉、多技術融合、多方面合作的局面。”
正如萬鋼所說:“服務社會、惠及民生,是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的共同目標,也是創新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