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敏
[摘 要]當前,學術期刊質量評價方式趨向多元,主要是從綜合性評定、文獻計量標準、效用影響等方面進行。學術期刊評價應當綜合多種因素,正視學術期刊的差異性,關注期刊個性化評價,不斷完善期刊評價方法與手段,力求把握關鍵內核,進一步推動學術期刊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學術期刊 質量評價 質量提升
學術期刊的學術性與研究性是其存在的核心價值,學術期刊不僅是信息傳播的載體,更承擔著學術成果的展示與交流功能,同時也肩負著推動學術發展、促進科學文化進步的重任。要實現對學術期刊科學、準確的評價,需要多種評價方式并舉,最終達到促進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深入和期刊質量提升的目的。
一、當前學術期刊評價的主要形式
(一)行業綜合性評定
1.學術規范方面。綜合性評價一般是由政府等權威部門、行業協會對學術期刊辦刊質量進行綜合評定,此種評價作為學術期刊質量評價一般從政治、學術、編輯水準、印刷出版質量諸多方面綜合考慮,屬于學術期刊基礎評價,其中政治質量是第一標準,具有一票否決的性質。學術與編輯水準一般是運用已有完善的學術期刊標準規范,結合文字用語深度與準確度進行評判,包括文字差錯率等。此外,印刷出版與設計版式的優劣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評判標準。如,近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提出的學術期刊質量認定標準中,對學術期刊主辦方的資質、辦刊宗旨以及業務范圍、審稿制度、文章內容質量等方面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同時也開始實行退出機制,對于人力不足、學術出版極不正常的刊物予以清退,政府部門充分發揮其管理職能,從學術期刊出版的規范化角度入手,對學術期刊的學術性質進行認定,宏觀把控,并借助規范化這只手,打造出一支優秀的學術期刊出版隊伍。此類基礎評價有利于對學術期刊隊伍的宏觀管理,推動整體期刊學術質量的提升。
2.內容質量。該評定是在期刊規范化評價的基礎上以更高層級的學術質量標準來評定期刊內容。學術期刊的內容評價較為復雜,一般由同行或專業權威人士組成進行評審,對學術期刊的內容水平進行質量評定,由此達到優中選優的目的。如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各省出版協會或期刊協會組織相關專家同行進行的評價。在評價時,除了整體的學術水平外,組織機構往往也會兼顧到期刊主辦單位的學術背景以及過往影響力等綜合因素,進而做出更為客觀和全面的評價。同時,為了鼓勵學術期刊彰顯個性化色彩,對其學術期刊內容的質量評定也覆蓋期刊欄目與文章的評選。由于相關組織的較高權威性與公信力,針對學術期刊內容的質量化評定,受到同行業界的廣泛認可。
當然,受評審時間短、人力資源有限等因素的影響,加之參與評價的期刊數量眾多,因此,對大規模組織的期刊評價只能是粗線條地勾勒,尚不能達到全方位地監控與實時評價。此外,評價也難以完全克服因評價專家自身學術視野、評價角度與評價狀態等主觀因素所造成的評價偏差。
(二)文獻計量為主的評價
1.核心刊物的評價。文獻計量評價是一套借鑒于西方采用比較繁瑣的數據而進行的標準化評價,可通過引文率、利用率等文獻計量指標來篩選,其初衷是為圖書情報部門的期刊選購提供參考依據,為讀者閱讀提供寶貴參考。由于采用數據量化的形式,評價相對客觀,因此就成了期刊優質的評價標準。隨著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電子計算技術的成熟,此套標準的量化數據越來越多,評價也越來越精細,如根據期刊影響因子等指標劃分的“北大核心”,以計量為主要標準評價方式,將核心期刊與普通期刊劃出了界線,高校人事部門為了評價方便,也以此作為職稱評定、科研、考核的依據。
此類評價方式由于重數據,講究科學性,評價相對客觀,但也因其過于依賴數據而進行簡單判定,削弱了其學術價值評價的準確性。發表在正規核心期刊中的論文未必是核心論文,普通期刊中也有出類拔萃的高質量論文。核心期刊主要是通過載文量、引文率、利用率等文獻計量學的指標來篩選的,這些指標從一些重要的側面反映了期刊的學術、技術水平及質量,然而,要較全面地衡量期刊的質量,除了文獻計量學指標外,尚有其他一些指標。較全面地衡量期刊的質量是一項十分有益而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常設機構[1]。
2.引用來源期刊評價。這是指評價部門根據編輯的數據庫目的、要求,從學術性、編輯標準等方面對期刊進行判斷,從中選取成為統計源的期刊。其中以南京大學的CSSCI評價最為典型,相關期刊的遴選通常由學術機構擔任,選刊標準嚴格。為了避免數據計量評價的單一性,組織者將綜合的計量評價與專業的專家評價相結合,其優勢在于既有依托數據的客觀評價,又有了內部質量的專家認定,公正性為業界認可。但是,全國學術期刊數量龐大,每年發表的學術論文約60萬篇,因此與完全的電子計量評價相比,此種結合專家主觀評價的方法難以實現真正大面積的操作,這種評價就顯得廣泛性不足。
由引文數據為主的評價廣泛應用成為期刊、論文、個人學術水平評價的重要標準,也導致了學術弊端。如不少期刊為迎合評價標準,根據評價的標準設計論文,包括與其他期刊協作、互引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評價的客觀和公正性,同時也導致核心期刊出現應接不暇的優稿。為了提高期刊“層次”,有些核心刊物甚至要求作者必須為正高職稱、博士學位,而普通刊物則存在優質稿源匱乏,這樣就加速了評價失衡的出現,影響了學術期刊的發展生態。陳穎認為,學術期刊質量的評價標準應該完全由同行專家來制定,而不是由評價機構基于讀者訂閱方便而制定的那些評價標準,至少目前評價機構以被引頻次和下載頻次為主要標準的評價制度需要做較大調整,增加同行評價的分量,以盡可能真實反映學術期刊的水平質量[2]。
(三)實際效用評價
1.地域與行業影響力評價。這屬于事實上的評價,主要針對當地業界所認可、具有一定權威性的學術期刊。如《福建基礎教育研究》在福建中小學教育界的知名度較高,有助于發展學術思想,早已成為地域性、行業性的標桿。該刊致力于打造閩派名師,培養骨干教師、年輕教師,幫助他們形成與完善自己的學術觀點,促進作者隊伍的進一步成長,推動全省基礎教育良好學術生態的形成,在福建基礎教育領域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該刊的“本刊關注”欄目側重對當地教育現狀的調研報告,對政府政策的專業解讀,為教育主管部門的決策起到了重要的智庫參謀作用。全國各地都具有一些影響力較大的地域性、行業性學術期刊,這無疑對當地的學術發展具有重要引領作用,雖然不在核心刊物評價之列,但在地域、行業學術領域卻是事實上的引領者。
2.轉化為科技生產力評價。該評價主要指能將學術內容轉化為科技生產力,服務社會實踐領域的學術期刊。如對于一些應用型的學院學報完全可以適用此類評價。科技期刊可以通過學術內容轉化為科技成果的多少進行評價,各地的職業技術學院學報可以引進應用型的學術評價機制,以轉換為社會生產力的情況為依據進行評價。雖然我國當下是論文制造大國,但真正能轉化為生產力的寥寥無幾,很多的論文幾乎停留在紙面上,難以產生效用。而關注對這些刊物的正確評價,無疑有益于學術期刊的多元化、多層次發展。此類評價往往被主流評價忽略,但作為學術期刊群的多樣化發展卻十分有益,能凸顯期刊評價的個性化特點。
二、完善學術期刊評價,推動期刊質量提升
每本期刊都有其獨特的個性,成為核心期刊雖是辦刊者的奮斗目標,但若以其作為唯一評價與奮斗目標就背離了學術期刊的真正內核,也會影響期刊的個性與辦刊方向。學術期刊評價的真正目的是促進期刊的發展,其具體做法如下。
(一)繼續完善當前的學術期刊評價體系
1.綜合性評價應實現鼓勵與監測并舉。學術期刊評價絕非為了凸顯核心,而是為了學術導向與激勵辦刊。因此,政府及相關行業應繼續加大綜合性評價的力度,大力推動以省級區域性評價為主的獎勵性評價,同時也應有行業性的期刊審讀評價,如福建省出版物監測與研究中心的《福建審讀通訊》以月刊形式對福建期刊的形式及辦刊內容定期、逐個進行審讀,并出具審讀報告,對期刊的編校質量、內容質量問題、優缺點進行實時評價,最后在出版行業內予以公布。常態化的審讀制度及實時的質量檢測與公布,有力促進了期刊質量提升,這種讓學術期刊“出出汗,照照鏡子”的評價方式,雖然讓辦刊人略顯難堪,但無疑是提升期刊整體質量的有效方式。這種常態化的評價,應是學術期刊綜合評價很好的補充。
2.核心期刊盡可能綜合多方面因素,實現文獻計量與同行評價結合。目前核心期刊評價盡管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在沒有更科學的評價方法取代前,其權威性與引領作用卻是毋庸置疑的。影響因子、引文次數等引文指標雖有一定的權威性,但也存在評價盲點。引文的影響因子在評價期刊上具有獨立、便捷、可測等優勢,但也有其局限,如引文有深度、中度、淺度之分,存在只看期刊不看論文的現象;存在人為過度引用、互相協商引用等陋習。簡單與可行的質量檢測僅僅能反映純理論研究領域期刊的價值,實際應用類的影響力被低估,這些都必須予以關注。實際上,引文是作者根據自身的學術理念與規范對有關文獻進行的閱讀、取舍,是引用者個體認為可用的資料。某些期刊的高引用率也與讀者受眾群體有關,小眾化的期刊可能就會吃虧,評價組織者限于人力的影響,也不可能進行全面統計,但真正的學術期刊評價標準當然不僅限于此。因此,核心期刊評價與行業綜合性評價應緊密結合,有了行業內專家的介入評價,則能彌補計量評價的不足。
此外,定量評價指標之于期刊評價有其可靠性與合理性,長期遭到學界詬病的原因應該是期刊評價在學術活動中被簡單化、絕對化使用[3]。核心期刊的整體評價并不代表其刊載的每一篇論文都達到了“核心水準”,還應考慮期刊評價的細化,即第二層次的學術評價。有些期刊雖然綜合實力不足,但不排除在某些科研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具有自己的特色欄目與核心文章,事實上此類期刊不在少數。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此類刊物的評價早已不是難事,如中國知網平臺系統開始對單篇文章的影響力進行數據分析,這就是很好的開端??傊?,力求全面、客觀地評價最為重要。在這方面仍需要學術同仁群策群力,更好地完善評價方法。
(二)把握形式、內容與效用評價內核,推進期刊學術發展
不少學術機構對學術期刊的評價都持有各自的評價標準,不論評價標準如何差異,都必須圍繞形式、內容、效用這三個部分展開。
1.形式評價。評價的范疇主要是針對文稿文句、論文格式、要素、文字期刊的出版印刷質量等方面, 具體還包括論文的結構層次、語言表述、圖表的設計與運用、各類專業符號及公式的書寫格式、各種量和單位的使用及書寫形式、中(英 )文摘要和關鍵詞的寫作等編校質量的評價,因為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期刊編輯質量。因此,管理者可以在制度上進行規范,促進刊物的規范發展。建議實施長效的學術期刊評價與退出機制,嚴格對照學術期刊的辦刊規范與標準。行政管理部門可借助行業力量,定期對行業內的期刊進行審讀,并將期刊的差錯予以公布,促進各個期刊部門自查自糾,提升刊物的質量及辦刊規范化。加大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通過行業培訓提升從業人員的素質。此外,還可組織技能競賽,如中國版協定期舉辦的青年編輯編校大賽,全國文科學報研究會組織的編輯技能競賽等,從根本上提升編校質量。
2.內容評價。內容評價是指對期刊學術內容質量的評價,是評價者針對被評價對象內含知識特征與水準的鑒定,一般由同行專家做出。通常采用直接閱讀、分析、討論等方式進行,主要是對知識學術價值的邏輯性、合理性進行評價。內容評價也是區分文章學術高下的關鍵,評價的作用就是促進學術期刊質量的提升,這是量化評價難以把握的評價,必須由德藝雙馨的專家進行把關,內容評價也具有權威性。
這種評價取決于評審專家的學識水準、科研水平、人格品質以及評審狀態,因此,評價組織需重視優秀評審專家隊伍的組建。由于學術期刊數量眾多,種類繁多,因此,靠少數專家群體判斷是不現實的,需要根據學科、專業建設專家庫,只有建設一支數量眾多、專業分類明確的專家隊伍,才能使得這種評價更為全面與客觀。這需要政府部門牽頭,授權行業協會組建各研究領域的專家評審庫,并與各省市建設專家評審庫聯網對應。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達,也可采用建設專家微信群等現代化通訊手段,提升聯絡效率,設計電子評價表,由專家評審后,電子系統自動收集與統計,提升評審的有效性。通過全國專家庫聯網以及評價方式與手段的現代化,擴大評價隊伍,提升學術期刊內容評價的科學性、準確度,進而促進學術期刊的整體辦刊水平提升。
3.效用評價。效用評價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效益,即是否在讀者中產生積極影響,是否對政府決策產生作用。如某些人文社科期刊的學術文章,就對政府的決策產生了積極影響。而科技期刊在某些領域的重大發現,推動了科技領域的進步和經濟效益的提升。同時,根據期刊的辦刊特點,還可關注學術文章在人文社科期刊、科技期刊建設方面的社會效益及反響。由于學術成果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時間,并不能立刻進行價值判斷,因此對于學術期刊的評價往往容易被忽略,不如形式評價與專家鑒定那么直接,有些內容并不能迅速產生效用,需要一定的時間轉化為實踐后才能做出評價。
效用評價需要對期刊的影響進行縱向的分析。如3年后,社科類期刊產生了哪些社會影響與文化成果,實踐工程類期刊指導實踐產生了哪些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這類評價不能簡單、快速地做出即時判斷,為此應制定更為精細、長效的評價標準。比如,評價應關注期刊論文對社會生產某個環節起的指導作用,刊發的論文在社科權威評價中獲獎,學術調研報告中的觀點被政府采納,成為政府決策依據等,這些都需要一定的時間與影響面才能綜合評定判斷??傊?,效用評價應與社會各領域接軌,既要關注期刊的影響面,又要給予一定的評價時間,使之成為推動期刊發展的助推器。
(三)評價需鼓勵學術期刊多元、個性化發展,促其學術特色形成
學術期刊評價的本質是促進期刊學術水平的提升,并非制訂統一標準進行學術競賽。完全以數據為參照的評價看似公平,實則陷入了機械唯物主義視野,缺乏對期刊個性化、多樣化發展的尊重。
學術期刊辦刊目標與辦刊側重點各有不同,只有分層級、多視角的評價,才符合百家爭鳴的學術狀態,進而有助于不同領域的學術拓展和特色彰顯。例如,《北京大學學報》與《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的學術背景和定位都不同,這就決定了它們所發揮的作用不同。前者是核心期刊的旗手,是綜合性的大刊,論文多具有宏觀視角,充滿思辨;后者則屬于另一類,偏重于應用型,作為職業學報具有自己獨特的特色。若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學科優勢, 設置“水利技術”欄目,就能突出技術與應用特色,同樣有助于解決地方水利技術等具體問題,促進基礎理論向實際運用轉化,成為服務社會的典型。
有些刊物偏重理論研究,影響深遠;有些研究則是基礎性、應用型的,對社會改造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刊物的不同學術背景、不同學術視角、不同研究對象、不同研究層次等都會給刊物評價帶來差異。因此,學術期刊評價應采用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視角,盡量運用多種評價形式,關照學術期刊群的整體發展,單一的唯核心標準論對期刊多樣性、特色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應引導全社會關注其自身學術研究的基礎性與效用性,而不應唯影響因子論。作為小刊也要有大作為,有些技術學院的刊物,盡管在綜合實力上與全國學術領域的領頭刊物有一定差距,但它們也并不是沒有自己的亮點,應堅持服務社會,堅持辦刊特色,突出亮點。
當然,學術期刊評價還有待于社會觀念的逐步轉變,避免“以刊評文”,盲目一刀切的機械評價,為學術期刊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大環境。相信隨著互聯網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評價方式將更加完善。通過互聯網絡和即時信息溝通工具,可以與專家、讀者、同行隨時溝通,對期刊及其刊載論文情況進行實時評價;通過聯合運營商的大數據庫平臺,可以對論文發表后的被引、下載、轉載情況進行動態跟蹤與實時更新,從而實現靜態評估與動態評估相結合,構建出更為客觀、合理的分析框架[4]。
總之,評價只是推動學術期刊發展的助推器,關鍵還在于刊物自身的內功修煉。學術水平高、有創新性、代表學科前沿方向、對社會生產具有直接指導意義的學術論文,才是社會文明發展所需要的, 也是學術期刊評價的著力點與關鍵。
參考文獻
[1]葉繼元.核心期刊概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陳穎.學術評價和學術期刊評價若干問題之我見[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139-145.
[3]王力力.學術期刊評價方法與機制的完善[J].改革,2016(2):140-143.
[4]龐達.大數據時代學術期刊評價體系創新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6(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