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建國
摘 要:道德人格已經被認為是當今學校德育研究與實踐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文獻梳理,我國小學生道德人格的研究還存在道德人格結構劃分不清晰、研究內容表面化、缺乏實踐性研究及對道德主體的價值作用挖掘不夠等問題。展望將來小學生道德人格的研究,建議后續研究要建立在對道德人格概念清晰把握的基礎上,探索小學生道德人格的發展過程、挖掘主體性因素在道德人格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探討小學生道德人格發展的教育手段。
關鍵詞:小學生;德育;道德人格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6)12-0064-03
個人雖然渺小,但他的一言一行都在社會上留下了不朽的痕跡,所以我們能看到個體的芳不止流百世,臭也不止遺萬年[1]。人之所以為人,我們不得不思考自身的價值定位與道德需要,“就人類生活自身而言,道德是人類生活的內在目的之一。”[2]于是,社會涌現出各種獨具特色的個體道德人格,可敬可佩的英雄模范與可恨可憎的宵小同時存在我們生活的周圍。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戚戚小人,難以為朋。道德人格是一個人比較穩定的內在道德精神世界[3]或道德人格是一種決定人的道德行為方式的內在心理機制[4],“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它體現著一個時代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體現著做人的方向和人格標準。”[5]
道德人格問題是倫理學如何走向實際生活的重大理論課題[6],也是學校德育的研究內容。因而,有人提出[7]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是一種德育新觀念,社會生活和現代教育的發展都呼喚著“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隨著對道德人格的認識越來越深,近些年來對于小學階段學生道德人格的研究也逐步增加。本文聚焦小學生道德人格的研究,對其相關研究進行梳理,一則希望能為今后相關研究提供一些借鑒,二是希望能夠為新時期的小學生道德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一、小學生道德人格發展現狀
1小學生道德人格發展存在的問題
國內的相關研究主要是通過調查的方式來了解小學生的道德人格現狀,發現了一些問題。有調查發現小學生在道德品質上存在勞動習慣欠缺、環保行為滯后等現象[8];中小學生存在誠信不夠、責任感不強等明顯缺失的一面,自信與自負、快樂與焦慮等矛盾的一面[9];中小學生道德行為大多與道德認知存在一定的差異[10],中小學生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相脫節,“知善”但不“行善”以及“道德不作為”現象十分普遍[11]。留守兒童的道德人格現狀更為堪憂,王姿頤的研究指出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關愛,在道德人格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如心理自卑、逆反等[12]。這些問題的發生容易造成兒童行為的道德失范,嚴重的則會造成道德人格發展的扭曲,因此也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13]。
2小學生道德人格發展的積極健康面
研究者們也同時發現小學生道德人格發展有許多積極、健康面,不是全盤否定。如有較強的自我意識,樂觀自信、敏感務實、富有同情心、富有創造精神的學生在群體中所占比例較大;中小學生大部分都比較認同社會主流的價值觀,相對傳統的價值觀而言,他們表現出更明顯的時代特色,在道德判斷上傾向于主流。趙麗霞對全國小學生道德品質狀況的調查結果表明:多數小學生誠實守信,遵守秩序,語言文明,尊敬師長,勞動意識、環保意識強烈。
二、小學兒童道德人格發展的影響因素
1影響小學兒童道德人格發展的客觀因素
家庭因素。比較一致的是研究者們認為家庭在個體道德人格或道德品質的發展過程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如吳寒斌、陳勃的調查發現家長學歷、家庭經濟狀況及家庭氛圍與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頻率、孩子在家中的行為舉止、對家庭成員的態度以及家長督促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頻率、對孩子道德品質總體滿意度等均呈顯著相關[14]。徐文認為,家庭中的親子關系、家教方式、家庭結構、家庭氛圍與父母榜樣影響未成年人道德人格的發展[15]。也有研究發現,學生自身認同父母的言行對自己的思想行為有影響[16]。
學校因素。有些教育者在研究兒童人格或品德的發展中,特別強調學校及教師因素所產生的重要作用,認為“在學生的品德教育施行者中,教師較之家長更具有道德典范和說服力,對身心處于快速發展的青少年帶來巨大的塑造性影響”。關玉芝調查發現,教師的行為方式與學生成為好學生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17]。劉沙[18]認為,學校的校園文化、同伴關系及教師期望是影響學生道德人格的主要因素。
社會因素。王姿頤的調查發現農村社會的不良風氣(如“各掃門前雪”、網吧等公共場所管理松懈等現象)削弱了人格教育的有效性。其他如大量低俗的報刊雜志、影視作品和網絡中暴力、色情、偽科學等不良信息對身心正在成長過程中的未成年人的影響也是深重的。張野、楊麗珠通過人格類型的性別比較發現,認可型女生的人數比重要顯著高于男生,而拒絕型女生的比重要顯著低于男生,而這個結果與社會對男女兩性的認識是趨于一致的[19]。這些研究說明了小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社會印象管理等在影響其道德人格的發展。
2影響小學兒童道德人格發展的主觀因素
人格因素。關于人格其他層面(如情緒特征)對個體道德人格的影響的研究既有思辨性的認識,也有實證性的研究,來證明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如杜時忠、劉德林認為:“正是怨恨導致學生的道德人格處于分裂狀態,其真實的道德自我被遮蔽而將虛假的道德自我呈現在世人面前。”[20]因而怨恨是引起學生道德人格扭曲的原因之一。更早的研究發現肥胖在兒童少年時期即可引起某種人格特點的改變,使其呈現獨特的人格特征,如身體肥胖的中小學生比一般人更隨和、熱情和本分,在情緒穩定性方面肥胖樣本和正常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21]。
個體經歷。個體生活經歷尤其是重大事件往往對個體人格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如有研究[22]發現小學生人格的人際關系特質存在性別差異,人格特質的形成受虐待經歷的影響,除性虐待外,其他虐待形式分別與謹慎、人際關系總分呈負相關,提示兒童受虐待程度越重,其在人際交往中越傾向于斤斤計較、易怒、冷漠、缺乏熱情、主動性差。另有研究[23]也發現小學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質存在性別差異,外向性特質的形成可能受受虐待經歷的影響。
三、小學生道德人格的培養
1小學生道德人格培養的內容
道德人格培養的內容是對道德人格結構認識的反映,這類研究比較少。查到相關資料一篇,研究者徐文認為,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培養的內容有正確的榮辱觀、明確的自我意識、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健康的審美觀、較強的適應能力、良好的學習心理、優秀的性格品質、獨立的創新意識等。
2小學生道德人格培養的途徑
有的研究者從家庭、學校、社會三者之間的協調(配合)來討論小學生道德人格的培養。如王姿頤研究提出了農村留守兒童道德人格教育問題的解決路徑,包括家庭道德人格教育——從缺失走向關注、學校道德人格教育——轉變觀念與路徑、社會道德人格教育——重在引導和扶持、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協調發展等。徐文提出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培養的基本途徑有:營建溫馨的家庭氛圍、塑造友愛互助的同伴群體、構建和諧的學校教育、制定完善的教育方針和政策、創建健康的社會文化環境、強化大眾傳媒的導向功能。
其他關注比較多的是討論如何在學科教學中落實培養小學生道德人格。王忠平[24]認為,數學教學課堂承載著德育的重要功能,從而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能夠真正將數學知識、文化、人格辯證統一于一體。鄭慧俐[25]認為,兒童文學是一種表達兒童情感,能滿足兒童道德人格成長需求的文學樣式。吳團勝[26]認為,將儒學運用到小學教學當中,不僅有利于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且能夠提升小學生的道德教育水平。
四、小學生道德人格研究的不足
1小學生道德人格的結構劃分不清晰
從研究者們的調查維度或分析角度來看,對于小學生道德人格的結構劃分是各行其是。究其原因,或是目前沒有形成對道德人格較為清晰的一致認識所致,這或許也反映了道德人格的復雜性,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小學生道德人格研究的針對性還值得懷疑。
2小學生道德人格的研究內容還處在表面化狀態
研究者們重視小學生道德人格的現狀描述和教育意義強調,也對小學生道德人格的發生發展機制做了一些思考,但從研究的情況來看,嚴重缺乏深層次的研究,如很難找到有關小學生道德人格的發展性研究。在小學階段,個體道德人格發展是否階段性特點呈現?是否有規律性的發展脈絡?道德人格的教育應該遵循一些什么樣的邏輯?目前都還看不到這樣的成果。
3小學生道德人格培養的研究類型上缺乏實踐性研究
關于小學生道德人格的培養,已有的研究探討了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甚至具體到了家長的個性、教養方式、師生及同伴之間的交往對兒童道德人格的影響,但大多是思辨性的成果,缺乏實踐性研究。也有研究提出從學科教學(數學、兒童文學)來討論兒童道德人格的培養,但此類研究只是在闡明學科教學的道德人格教育意義的基礎上提出的一些思考意見。由于缺乏實踐的支撐,該類的研究成果的價值還需要進一步加以驗證,在被引用和借鑒的時候缺乏一定的說服力。
4小學生道德人格發展中對內(主體)關注不夠
“道德源于人的需要并服務于人的需要。”如果不考慮小學生自身的道德需要就不利于主體性道德人格的發展。而現有的研究關注主體之外的因素較多,如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等,就道德主體——小學生的生理基礎、道德需要、情感及自我意識等在道德人格發展中的意義與作用等嚴重缺乏關注。雖然有個別研究者也意識到了個體自身在道德人格發展中的作用,但也只是在極小的范圍內進行聯系式的分析,缺乏深度。
五、小學生道德人格研究的展望
從文獻整理的情況來看,我國小學生道德人格研究成果不突出,成果數量少而且不精,研究還只能說是處于起步階段,徐徐前行,相關研究有待加強。
1需要開展實踐性研究,探索小學生道德人格的發展過程
對于小學生道德人格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價值意義層面的討論上,認識需要提高,而且要去開展實踐研究,探索小學生道德人格教育的理論依據。如小學生道德人格結構有何特點?小學生道德人格發展的過程是什么?過程之間有哪些可以稱為規律的認識?這都需要通過實踐性的研究來予以解釋和證明。
2有待深度發掘小學生的主觀因素在道德人格發展中的價值作用
挖掘小學生主觀因素在其道德人格發展中的作用就是基于學生的角度來探討學生的發展,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發展)的主體性地位和挖掘其內在的自我教育力量。主體性道德人格的形成需要充分挖掘小學生主觀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價值作用,如人格的尊嚴與自我意識、人格發展與道德需要等等之間的關聯及積極作用的發揮。
3加強全面探討促進小學生道德人格發展的教育機制與手段
小學生道德人格的發展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各個方向的作用力如果不能協同,就可能會出現作用力此消彼長的現象。因此,如何建立一種有效教育機制來予以保障就很有必要。另外,也需要去討論如怎樣挖掘學科的道德人格教育意義,在學生閑暇生活中、家庭休閑生活中怎樣施加道德人格的影響等各種各樣的有效教育手段。
參考文獻:
[1]胡適.胡適哲學思想資料選(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342.
[2]杜時忠.人為什么要有道德[J].中小學德育,2013,(6):1.
[3]唐凱麟.道德人格論[J].求索,1994,(5):45—51.
[4]劉善仕.簡論道德人格及其結構[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4):28—30.
[5]陳宣.德育生活化:青少年學生道德人格培養的一種新視角[J].教學與管理,2012,(6):68—69.
[6]彭定光.道德人格再認識[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2,(3):50—54.
[7]肖川.德育新觀念: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J].北京教育,1998,(5):19—20.
[8]趙麗霞.全國小學生道德品質狀況調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0,(8):38—41.
[9]張永玉,等.當前中小學生的人格現狀及原因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5):39—42.
[10]楊小微,等.中小學生道德價值取向的新變化[J].教育科學研究,2008,(8):32—38.
[11]趙麗霞.當前我國中小學生的基本道德品質調查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2,(7):76—79.
[12]王姿頤.我國農村留守兒童道德人格教育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4.
[13]東長孟.轉型期家庭道德教育對兒童道德人格養成影響研究[D].武漢:湖北大學,2014:27.
[14]吳寒斌,陳勃.家庭教育對未成年人道德人格發展的影響[J].當代青年研究,2006,(9):73—75.
[15]徐文.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培養探析[D].南昌:南昌大學,2007.
[16]趙成文.道德人格及其社會功能初探[J].社會科學,1999,(7):54—57.
[17]關玉芝.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與未成年人道德人格培養的關系[D].南昌:南昌大學,2007.
[18]劉沙.學校影響因素對小學生人格發展的研究概述[J].現代教育科學,2015,(3):62—63.
[19]張野,楊麗珠.小學生人格類型及發展特點研究[J].心理科學,2007,(1):205—208.
[20]杜時忠,劉德林.學生怨恨滋生與道德人格扭曲[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1):130—135.
[21]李春靈.肥胖中小學生人格特征研究[J].中國校醫,1995,(6):420—421.
[22]李翔,等.受虐待小學生人格的人際關系維度分析[J].徐州醫學院學報,2008,(7):464—466.
[23]高海燕,朱湘華.受虐待小學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質[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3):285—287.
[24]王忠平.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與小學生人格塑造的辯證關系[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4,(S3):289.
[25]吳團勝.淺談儒學與小學生道德教育[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5,(4):117—120.
[26]鄭慧俐.試論兒童文學與兒童道德人格的構建[J].教育學術月刊,2010,(9):53—54,96.
(責任編輯: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