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景樂
【摘要】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不斷發展,我國未來城市建設必將向智慧城市發展。智慧城市是數字化城市發展必然階段,在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上建立起來的物聯網環境是未來生活環境基礎,本文就物聯網中智慧城市發展趨勢展開研究。
【關鍵詞】 物聯網 智慧城市 發展趨勢
當前全球城市發展趨勢為大規模城市化,因此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需建立有效的物聯網基礎,未來社會生活節奏必然更快,因此有效推動城市產業結構已經成為當代城市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智慧城市概念被提出。智慧城市建立在物聯網技術基礎上,基于此需對智慧城市未來發展趨勢進行研究。
一、智慧城市與物聯網
1、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就是指利用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對整個城市的運行系統進行收集分析,得到各種需求響應,其中包括民生、安全、安全、城市服務、商業、工業等各種需求。智慧城市實質就是利用先進的通信技術、信息技術,對城市的運行進行有效管理,從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城市中的人提供美好的生活,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2、物聯網。物聯網是近些年提出的未來社會發展趨勢,是未來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物聯網技術的核心仍舊是互聯網,其用戶端由原先的電子設備延伸到物品上,各物品間可實現物物相息。通過物聯網技術可實現對所有物品的遠程控制。物聯網技術通過感知、識別、通信技術將所有物品融合到互聯網中,因此物聯網被廣泛認為是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之后的第三次信息產業浪潮。
二、 物聯網中智慧城市發展趨勢
1、城市基礎設施。基礎設施是城市發展建設的重點,物聯網環境下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與計算機云計算平臺聯系起來,從而提高基礎設施的數據收集和數據處理能力,并通過通信技術將信息傳遞至數據處理中心和云終端。對城市基礎設施的管理主要通過實時監測進行信息掌控。例如對于城市居民基礎用水設施,可通過可采用綜合設備管理信息系統進行實施監測,對水的流量、壓力、水質、漏水等進行數據在線收集,并將數據存儲于云終端。當出現信息異常時便將信號發送至數據處理中心,由工作人員技術處理,由此實現對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在線控制,提高管控效率,有助于及時解決異常情況,保證智慧城市的正常運轉。
2、城市政務。智慧城市的運行奠定在高效政府管理基礎上。政府通過物聯網技術結合通信技術,將社會管理各項信息及時收集, 促進政府管理不斷智能化。城市政務的智能化管理首先需要將通信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政府管理服務等進行有效整合,促進政府各項服務像高效、智能、便捷化發展,實現精準有效的公共服務和政務管理,為社會民眾提供更好的服務。智慧城市的發起點是政府管理,因此為提高物聯網環境下的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建立信息環境下的政府職能管理系統,未來政府管理必將更加高效。
3、城市安全。智慧城市的安全建立在物聯網、互聯網、通信技術基礎上。在城市全系統進行安全信息的感知及協同運作,實現整座城市資源的有效共享,建立科學有效的社會安全系統及緊急情況應急處理機制,當社會上出現公共安全時將啟動應急聯動系統。智慧城市安全系統不僅對較大的社會安全問題有一定作用,對較小的安全問題也能起到及時響應處理。例如對于社會偷盜問題,物件均實現物聯網,相當于在物件上裝上無線傳感器,當物件被別人偷盜時便會觸動自動報警系統,將相關信息通過通信技術發送給物件主人,物件主人即可將自主判斷是否需要采取進一步措施。
4、城市交通。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未來城市交通管理必將更加困難,基于此可在物聯網技術基礎上實現對城市交通的智能化管理。交通系統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實現智慧城市建設發展必須建立智能化城市交通管理系統。首先通過物聯網技術和通信技術將交通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資源共享,實現交通信息的有效掌控。例如當前公交系統已經實現網絡連接,可查詢公交到站信息及位置,未來必將實現所有車輛的聯網,足不出戶便可掌握路況信息,便于居民選擇最佳出行方式。
5、城市生活。物聯網環境下的智慧城市需要將城市居民的生活與網絡系統有效連接起來,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實現途徑。居民可將所有家庭用品實現物聯網連接,如居民在外即可實現家庭晚餐的準備。如居民可通過智能化手表、首飾等與醫院健康網絡相連,當居民身體出現異常時醫院便會通過通信系統將信息傳遞到居民用戶終端,提醒居民及時就醫,對身體進行合理治療及調理。其次家長可將通過孩子的物品將孩子在學習的學習和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動態。通過以上提高城市生活質量。
結束語:物聯網基礎下的智慧城市建設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已經取得一定成效,未來智慧城市發展必將取得更佳效果。
參 考 文 獻
[1]房輝. 物聯網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與思考[J].信息系統工程.2016(1):85
[2]劉增賢. 基于物聯網與GIS的“智慧上海”建設研究[J]. 地理信息世界.2014(8):34-38
[3]馬文婷.云計算及物聯網技術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J].通信技術.2015(9):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