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娟+陳世雷
摘要: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我國的農業生產也面臨著很大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農產品生產已經不再單純的追求產量和效益,而是對安全和優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作物在生產過程中均會受到病蟲害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安全、高效的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為了適應新形勢,我們在病蟲害防治技術方面也應提出新的方法、措施,為農作物穩產增收保駕護航。因此,一定要重視農業生產,并且對其中出現的問題要盡快解決。
關鍵詞: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逐步加強,對安全無污染的農產品需求與日俱增。近年植保工作的發展狀況,不僅體現在防治技術的改進,更主要是通過不斷總結正反經驗,深刻認識工作方向。在生產中如何控制農藥污染,降低農藥殘留,提高農產品品質,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大家需要認真面對的重要課題。
一、農作物病蟲害常見防治技術
首先,藥物防治。為了預防和治理病蟲害,我們通常會使用傳統的化學藥物治療,使用農藥噴灑,可以有效殺死病害原體和各種害蟲,從而阻止農作物病蟲害問題的蔓延:一是對于蛾類病蟲害的治理。這種害蟲是薯類農作物中,數量最大,危害最大的種類之一,蛾類害蟲會在薯類作物生長的不同時期,采取不同的攻擊,導致作物不同程度的損害,而消滅蛾類害蟲,一般會在幼蟲三齡期之前進行,而且噴灑農藥最好的時間段是黃昏,因為此時蛾類飛蟲會飛出來,施藥效果好。我們可以使用20%的殺滅型菊酯油和20%的滅幼脲制劑配制200~500倍稀釋液,或者50%的馬拉磷硫和40%魚藤精配制2000倍稀釋液。二是甲蟲類病蟲害。甲蟲對薯類作為的危害也很大,同時它的生命力強,我們最好在甲蟲孵化期和二齡期之前進行治理,在甲蟲生命力并不旺盛的期間施藥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三是不管是不是以上的兩種害蟲類型,那也應該盡量在成蟲盛期或者孵化盛期施藥,通常采用18%~21%的雙水劑制成2000倍稀釋液,或者70%~78%的敵敵畏配制1000~1500倍稀釋液進行殺滅。但我們要注意的是,雖然化學藥物有很好的殺蟲效果,但是也容易對植物本身、周圍環境帶來污染和危害,這些化學藥物中的有害成份會跟隨植物進入到人體,給人的健康帶來威脅。同時由于各類病蟲害抗藥性、耐藥性的增強,化學藥物的殺蟲效果會逐漸降低,所以我們應該合理用藥,并對實施過殺蟲處理的農作物進行人為添加富含各類元素的營養液,補充作物缺失的養分,提高植物的營養成分和安全性。
二、物理防治
采取物理防治,是保護環境,減少污染和毒副作用的有效手段。在實踐中,我們通過人力、機械和其他外部設備,破壞害蟲的孵化、生長,以此降低病蟲害對農作物的損害。也有采用維護一條合理穩定的食物鏈的方法對病蟲害進行控制,這樣能更環保對害蟲數量進行控制,結合這樣的方法在大型的生態農場里應用,對綠色生態農產品等級有一定的提高,還能降低病蟲治理的費用,除了技術上的支持,農民也要及時清理田間雜草,減少蟲源,定期翻土,清除可見蟲害。物理治療效果顯著,且符合自然規律,值得我們推廣和應用。
三、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措施就是以選育抗性品種為基礎,利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的各種耕作技術和方法,創造有益于農作物生長發育和有益微生物生存繁殖,不利于病蟲生長和大量繁殖的生態環境條件,達到作物增產和質量提高的目的。①選用抗性品種。根據當地的主要病蟲害情況,合理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抗性品種,是一種高效而又經濟的防治方法。大量選用抗病蟲害的水稻、小麥、玉米、辣椒、果樹品種,提高抗病品種的種植面積,增強作物自身對病蟲害的抵抗力。如抗褐飛虱水稻品種可有效降低稻飛虱對水稻造成的危害;使用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種可減輕稻瘟病損失;選育耐番茄枯萎病的番茄,可減少病害發生機率。②輪作倒茬和清潔田園。輪作可以改變農田生態條件,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增加生物多樣性;同時還可以免除和減少某些連作所特有的病蟲草害,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如不同的農作物可實行至少3年的輪作換茬,具有減少和減輕病蟲害和增產的明顯效果。交叉輪換品種,在栽培上配套綜合防控技術,可有效長期提高產量。大多數病原微生物和害蟲殘留在病葉或者病果中,將病殘體和病果全部清理出田進行銷毀或深埋,可提高農作物對病蟲害的抵抗力,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侵染。如棉花種植過程中將拔除下來的廢、蟲、弱苗帶出田外,可減少棉蚜量70%~80%。③深耕曬垡。大量的病原菌被埋在深土中,運用深耕技術,將土壤中的病原菌或害蟲翻到地面,經過嚴寒或者曝曬可清除病殘體和害蟲,除去土壤中有害生物。如對往年棉葉螨、棉鈴蟲發生重的田塊進行深耕曬垡,可有效壓低害蟲和病原菌的基數,明顯降低來年蟲害的發生和危害。④科學施肥。科學施肥有利于促進作物的生長和提高作物抗性,還可使受害植株迅速恢復生長。根據農作物種類合理配比氮、磷、鉀,增施有機肥,不僅能改善土壤營養狀況,促進作物生育健壯,還可增加產量和提高植株抗病性。如增施農家肥和鉀肥,可提高水稻抗稻瘟病能力,增強植株抗倒力。⑤合理灌溉。灌溉應根據天氣、作物需求狀況、土壤濕度等因素來定,以達到合理適中。因此,宜盡量采用滴灌技術,控制大水噴灌、漫灌,否則易造成土壤濕度過大而誘發病蟲害發生,遇大雨后應及時排水以免內澇。同時要合理密植,注意通風,以保持田間適宜的濕度,提高農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⑥調節播期。在不影響作物生長的前提下,根據病蟲害發生特點,有的作物可以晚播或者早播,避開病蟲害危害高峰期,從而減輕病蟲危害。如春甘藍選用早熟品種,可避開菜青蟲的危害,從而減輕病蟲害的發生。
總之,農業生產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都有很大影響,因此,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一定要對農作物的病蟲害影響進行重視,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證農業生產安全,同時也能更好的保證國家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余發根.無公害蔬菜生產中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的防治探討[J].江西農業學報,2007(9).
[2] 張崇海.皇甫自起.朝天椒病毒病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J].河南農業科學,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