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暉
非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冠心病的臨床分析
王朝暉
目的 探討非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冠心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100例冠心病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對照組采取傳統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CABG)治療, 觀察組則采取非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搭橋術(OPCABG)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7.43±2.73)h, 術中出血量為(603.23±81.47)ml, 住院時間為(25.63±8.26)d, 拔管時間為(21.39±4.65)h;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3.93±1.87)h, 術中出血量為(349.39±29.77)ml, 住院時間為(9.89±2.03)d, 拔管時間為(5.97±1.21)h;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 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拔管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冠心病患者采取非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 可以有效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 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冠心病
冠心病是臨床上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 其致病原因主要是冠狀動脈血管出現粥樣硬化病變, 造成血管腔受阻或狹窄,導致心肌缺氧、缺血或壞死, 從而誘發心臟?。?]。冠心病患者多伴有心律失常或心絞痛等癥狀, 病情嚴重時還有可能出現猝死或心肌梗死。而非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搭橋術由于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等特點, 故被廣泛應用于冠心病治療中[2]。本文將2014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選取為研究對象, 對非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冠心病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探討,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女27例, 男73例;年齡最大81歲, 最小45歲, 平均年齡(61.33±7.33)歲。所有患者均確診為冠心病, 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絞痛病史。其中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28例, 穩定型心絞痛患者72例;最大左室射血分數(LVEF)71%, 最小44%, 平均LVEF(46.11±9.43)%;心功能分級:Ⅱ級43例、Ⅲ級33例、Ⅳ級24例;術前經造影檢測發現, 伴有左主干病變者7例, 伴有2支血管病變者35例,伴有3支血管病變者58例;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1例,伴有高血壓疾病93例, 伴有糖尿病37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0例。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傳統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即采取體外循環轉流, 在實行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時保證患者心臟停搏[3]。觀察組則采取非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 具體操作如下:先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 接著切開患者的胸骨正中部位, 將心臟充分暴露, 將左乳內動脈斷開之前, 先靜脈注射小劑量肝素0.0015 g/kg, 并將全血激活凝固時間(ACT)控制在300~400 s[4], 然后暴露左前降支, 選取心肌固定器固定靶血管, 并選用冠狀動脈分流栓進行局部止血, 加上注射器打水便可保證術野清晰[5]。之后, 縫合好左前降支和左乳內動脈后, 可開始縫合后降支、對角支、鈍緣支、后外側支、右冠狀動脈, 最后縫合升主動脈和大隱靜脈[6]。另外, 選用魚精蛋白來中和肝素, 安放好心包縱膈引流管之后便可止血關胸[7]。術后應使用硝酸甘油,如患者伴有高血壓疾病則應選用丙泊酚和硝普鈉, 以達到暫時鎮靜的效果, 最后帶氣管插管轉移至心臟外科監護室[8]。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拔管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短暫性缺血性改變、圍術期心肌梗死、術中室顫、呼吸功能不全、術后腦卒中)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對照組患者有5例發生術中短暫性缺血性改變, 1例發生圍術期心肌梗死, 3例發生術中室顫, 2例發生呼吸功能不全,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00%(11/50);觀察組患者有1例發生術后腦卒中, 1例發生術中室顫,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2/50);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手術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拔管時間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7.43±2.73)h, 術中出血量為(603.23±81.47)ml, 住院時間為(25.63±8.26)d, 拔管時間為(21.39±4.65 )h;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3.93±1.87)h,術中出血量為(349.39±29.77)ml, 住院時間為(9.89±2.03)d,拔管時間為(5.97±1.21)h;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 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拔管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冠狀動脈搭橋術又稱作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其是全球公認的一種最為有效的冠心病治療辦法[9]。冠狀動脈搭橋術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 其主要是通過更換梗阻的冠狀動脈,從而達到減輕患者心絞痛、改善患者心肌供血、降低患者死亡率的目的, 進而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有效改善。冠狀動脈搭橋術既可以在心臟安靜的情況下進行, 即傳統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 也可以在心臟運行的情況下進行, 也就是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非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搭橋術。在體外循環情況下, 人體處在控制性休克狀態, 極易誘發全身炎性反應綜合征, 從而損傷患者的組織與器官, 致使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功受損, 從而造成心律失常、心肌頓抑等癥狀, 進而誘發一系列的并發癥, 如腦卒中、心肌壞死等[10]。而非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搭橋術可以有效的彌補傳統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的不足, 其可以保證機體生理狀態的正常運行,而且因為術中只需使用少量的肝素, 可以有效的減少術中出血量;同時, 非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搭橋術的手術時間較短,可以有效的減輕術中并發癥的發生;另外, 由于其創傷較小,有利于患者術后快速恢復, 可以有效的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少患者的住院經濟負擔。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7.43±2.73)h, 術中出血量為(603.23±81.47)ml,住院時間為(25.63±8.26)d, 拔管時間為(21.39±4.65 )h;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3.93±1.87)h, 術中出血量為(349.39±29.77)ml, 住院時間為(9.89±2.03)d, 拔管時間為(5.97±1.21)h;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拔管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 非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搭橋術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冠心病治療方法, 其治療效果遠遠優于傳統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搭橋術。
綜上所述, 對冠心病患者采取非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 可以有效的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 降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 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1] 馬紅艷, 胡大清.冠心病合并左室室壁瘤行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未同期行左心室成形術的療效分析.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 2014, 21(2):207-211.
[2] 王 雷.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研究. 基層醫學論壇, 2015, 19(8):1032-1033.
[3] 匡明星.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冠心病的效果分析.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5, 7(9):47-48.
[4] 秦元杰.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老年冠心病的臨床療效分析.轉化醫學電子雜志, 2015, 2(2):138-139.
[5] 馮立鋒, 殷傳軍 .非體外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高齡冠心病患者的療效.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 21(19):3845-3846.
[6] 宋躍.308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搭橋術臨床效果分析.中國動脈硬化雜志, 2014, 22(1):72-74.
[7] 樸雄, 李星云 .非體外循環下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冠心病的臨床分析.中國醫藥指南, 2014(32):250-251.
[8] 楊殿濱, 吉占全, 徐化靜, 等.7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狀動脈搭橋術的臨床研究.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0(6):66-67.
[9] 劉勝中, 譚今, 向波, 等.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治療冠心病的療效分析.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16, 13(1):19-25.
[10] 張臻, 劉磊, 鄭雄, 等.冠狀動脈搭橋術治療老年冠心病的臨床效果分析.轉化醫學電子雜志, 2016, 3(5):18-1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7.021
2017-07-07]
121000 錦州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