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鵬
深入推進我國果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易鵬
近日,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這是新世紀第14個關注“三農”的一號文件。今年的一號文件鎖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預見,一場新的農業改革大幕即將拉開。果業作為我國農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必須注重“四個優化”。
一是優化果業技術體系,強化科技創新驅動。積極適應我國果業轉方式調結構新要求,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圍繞我國果業科技創新前沿和重點方向,建立一批現代果業科技創新中心和科技創新聯盟,在新品種、新技術等領域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創新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方式,引入項目管理機制,推行政府購買服務,建立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農業技術推廣聯盟,促進“研發端”與“應用端”的互聯互通,打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田間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優化果業產業結構,提升果業發展效益。加大水果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做到適地適樹、適區適種,充分發揮品種特性。科學規劃好主栽品種,讓果農選擇最適宜的品種、最優質的品種,實現品種結構的優化,實現產量品質的提升。要在維護果農利益的前提下,逐步淘汰落后品種,引導非優勢區域適時適度退出果樹種植。針對蘋果、柑桔、梨、桃等主要水果的優勢品種,規劃生產最適宜區,吸引綜合實力強的企業建設優質品牌生產基地。積極發展獼猴桃、藍莓、楊梅、櫻桃等特色水果,形成一批特色果品優勢區。
三是優化果業生產方式,增強果業發展動能。大力推行高效生態循環生產方式,深入推進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倡導科學施肥、用藥,引導果農應用有機肥。建立健全水果產業生產監管體系及產品質量追溯系統,提升系統公信力和影響力,倒逼果品綠色生產方式的應用普及。充分發揮果業基地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游+”“生態+”“互聯網+”等模式,推進果業與旅游、教育、文化、養生、電商等產業深度融合,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水果產業鏈價值鏈。
四是優化果業經營模式,激發改革內生動力。積極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果農參與、社會支持的果業經營新格局。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監管職責,為果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發揮企業在果業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利用其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推動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提升產業效益。在果業種植基地配套現代化加工企業,開展果品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落實農村集體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制度,加快農村土地流轉速度,允許果農通過土地流轉、托管、代種、入股和就地務工等形式,參與果業經營。加快農村金融創新,有序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水果產業,彌補產業發展資金缺口,提升產業經濟活力。
(作者系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