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芳 湯愛珍 周小勇
·臨床案例·
中成藥致系統性接觸性皮炎2例
朱小芳 湯愛珍 周小勇
2例患者依據病史局部外用骨炎拔毒膏并口服中成藥后, 出現境界清楚的片狀紅斑, 全身出現多形紅斑樣皮損, 后經治療皮損消褪。中成藥成分復雜, 可能導致系統性接觸性皮炎, 需要通過適當的方法進行預防。
接觸性皮炎;系統性;中成藥
病例1, 患者男, 50歲。因右側髖部起疹伴癢半月, 發至全身5 d, 于2016年7月3日至本院就診。半個月前因右側髖部疼痛于當地骨科醫院就診, 給予口服活血止痛片(當歸、三七、乳香、冰片、土鱉蟲、自然銅)等活血化瘀治療, 同時外用骨炎拔毒膏(當歸、紅花、乳香、沒藥、牛膝等)貼敷,使用一次后右側髖部出現大片狀境界清楚的紅斑, 伴瘙癢,未給予特殊處理, 繼續使用骨炎拔毒膏貼敷, 24 h更換1片,皮疹逐漸擴大, 伴瘙癢腫脹, 搔抓后局部皮疹表面破潰, 滲出不明顯一直未治療;5 d前雙下肢開始出現散在粟米至甲蓋大小紅斑, 伴瘙癢, 未給予特殊處理, 繼續口服上述藥物,皮疹迅速增多, 泛發至全身, 瘙癢重。患者既往從事搬運工,經常負重工作, 長期飲酒, 于2010年6月發現右側股骨頭壞死, 2011年6月于武漢市六七二醫院行鉆孔減壓術, 間斷口服止痛鎮痛藥物, 右下肢肌肉較前萎縮, 但不影響行走。否認其他特殊病史。皮膚科情況:頸、軀干、四肢見泛發性散在或稍密集分布粟米至蠶豆大小圓形或橢圓形水腫性紅斑、斑丘疹, 大部分皮疹中央伴見點狀結痂, 呈虹膜樣損害。右側髖部可見大片狀水腫性鮮紅斑, 境界清楚, 邊緣脫屑, 局部表面剝失, 滲出不明顯。眼、口、外陰黏膜未見糜爛、破潰。實驗室檢查:白細胞3.27×109/L, 紅細胞3.62×1012/L, 血紅蛋白123 g/L, 血沉18 mm/h。尿常規、糞便檢驗、肝腎功能、電解質、心肌酶譜、血糖、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肝炎全套、C反應蛋白(CRP)、總免疫球蛋白(Ig)E測定未見明顯異常。診斷:系統性接觸性皮炎。治療:枸地氯雷他定片8.8 mg/d、馬來酸氯苯那敏片4 mg t.i.d.;復方甘草酸單銨S 0.16 g、門冬氨酸鈣0.75 g、維生素C 2.0 g, 均1次/d, 靜脈滴注;外用糠酸莫米松、尿素軟膏。患者入院第3天因私事要求出院, 出院后繼續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8.8 mg/d、馬來酸氯苯那敏片4 mg t.i.d.、復方甘草酸苷膠囊 2粒 t.i.d., 外用糠酸莫米松、尿素軟膏鞏固治療, 電話隨訪, 皮損基本消退。
病例2, 患者男, 49歲。因左膝關節處反復起疹伴癢11 d,泛發全身5 d于2016年7月13日至本院就診。半個月前因雙膝關節疼痛于私立醫院就診, 給予骨炎拔毒膏外敷于左膝及自制中成藥(獨活、桑枝、牛膝、丹參、防風、當歸、益母草、乳香)口服治療后, 左膝關節出現數個針帽至米粒大小的紅疹, 自覺輕度瘙癢, 少許脫屑, 但僅1 d皮疹即消退。4 d前左膝關節再次出現密集分布的粟米大小紅疹, 伴瘙癢不適, 后逐漸增多并融合成境界清楚的片狀紅斑, 上見2個綠豆大小水皰, 遂至當地衛生院就診, 給予撲爾敏口服及無極膏外用, 皮疹控制欠佳, 逐漸發至軀干、四肢、頸部, 部分紅疹中央見針尖大小的水皰, 伴癢, 局部皮疹處灼熱。患者于2014年發現雙膝關節滑膜炎, 關節腔內有積液, 未治療。2016年6月29日于私立醫院行雙膝關節磁共振, 提示關節腔積液。否認其他特殊病史。皮膚科情況:頸部、軀干、四肢見散在或稍密集分布粟米至蠶豆大小圓形或橢圓形水腫性紅斑、斑丘疹, 大部分皮疹中央伴見點狀結痂, 呈虹膜樣損害。左膝關節處見大片狀水腫性紅斑, 境界清楚, 其上見2個綠豆大小水皰, 皰液澄清, 皰壁緊張。眼、口、外陰黏膜未見糜爛、破潰。實驗室檢查:血尿糞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心肌酶譜、血糖、梅毒-HIV、肝炎全套、CRP、電子自旋共振(ESR)、總IgE測定、抗自身抗體、腫瘤標志物、心電圖未見明顯異常。診斷:系統性接觸性皮炎。治療:枸地氯雷他定片8.8 mg/d, 清血解毒合劑 50 ml b.i.d.;復方甘草酸單銨S 0.12 g、門冬氨酸鈣0.75 g, 均1次/d, 靜脈滴注;外用丙酸氟替卡松、硅油乳膏、爐甘石洗劑及紅光照射等治療。入院第6天軀干部皮損顏色稍淡, 出現脫屑, 但雙前臂皮疹融合成大片, 且有新發水皰, 故抽取皰液后, 給予復方倍他米松針1 ml肌內注射1次, 3 d后皮損逐漸消退出院。
系統性接觸性皮炎(systemic contact dermatitis SCD)是在已具有接觸致敏的個體, 當半抗原通過口服、吸入、皮膚或靜脈進入機體到達皮膚而發生的一種炎癥性皮膚病[1-6]。大部分患者均有明確的接觸過敏史, 過敏源主要為藥物(抗生素類、抗組胺藥、皮質類固醇類、其他藥物)、金屬、食物、裝飾材料、油漆、乳膠漆、夾板等, 臨床表現多為非特異性的,常見的有:汗皰疹、屈側皮炎、泛發性斑丘疹性水皰、過敏反應和蕁麻疹、多形紅斑和血管炎、既往斑試陽性部位的皮損復發、狒狒綜合征[7-12]。2例患者均為外用骨炎拔毒膏,口服中成藥后引起接觸部位皮疹, 后累及全身, 符合系統性接觸性皮炎的診斷。目前中成藥臨床應用極其廣泛, 由多味藥物組成, 部分成分注明不齊全, 且每味藥物本身成分也相當復雜, 因此對其過敏性的研究帶來很多難度。采用原藥斑貼試驗可獲陽性結果, 但對單味藥物的檢測更有意義, 文獻上已有一些報告[13,14]。斑貼試驗對明確診斷及保證中成藥安全性有很大幫助, 其運用有待進一步的普及和規范。
[1] 趙辨.臨床皮膚病學.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 601-602.
[2] 曹偉, 王小媛, 翟曉艷, 等.不同過敏原檢測方法在系統性接觸性皮炎患者中的應用.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6, 15(2):89-91.
[3] 徐廣芬, 晏洪波, 張晶, 等.疝修補網片所致的系統性接觸性皮炎.臨床皮膚科雜志, 2016, 45(3):200-203.
[4] 江彬彬, 江濰巖, 王秋楓, 等.汞致系統性接觸性皮炎1例.臨床皮膚科雜志, 2015, 44(11):710-711.
[5] 李摯.鎳變應性接觸性皮炎皮損組織鎳濃度分布微區分析暨北京市區致敏花粉研究.北京協和醫學院, 2015.
[6] 周淑玲.PICC相關接觸性皮炎的研究及護理進展.消化腫瘤雜志(電子版), 2016, 8(3):181-183.
[7] 劉汝元, 張迪展, 田洪青.大漆接觸性皮炎1例.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15, 31(11):688.
[8] 王杰穎, 連石.變應性皮膚病外用藥治療新進展.實用皮膚病學雜志, 2015(3):240.
[9] 程鋒剛, 盧小紅, 李笑春, 等.維生素K1致系統性接觸性皮炎1例.臨床皮膚科雜志, 2013, 42(5):307-308.
[10] 張建紅, 余春曉.1例汞致系統性接觸性皮炎的臨床分析.中國工業醫學雜志, 2010(2):158.
[11] 呂寧, 顧禮忠.避孕環引起的系統性接觸性皮炎1例.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12, 28(8):577.
[12] 路永紅.系統性接觸性皮炎研究進展.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09, 6(4):150-152.
[13] Lee TY, Lam TH.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due to a Chinese orthopaedic solution Tieh Ta Yao Gin.Contact Dermatitis, 1993, 28(2):89-90.
[14] Lee TY, Lam TH.Myrrh is the putative allergen in bonesetter's herbs dermatitis.Contact Dermatitis, 1993, 29(5):279.
Chinese patent medicine-induced systemic contact dermatitis in 2 cases
ZHU Xiao-fang, TANG Ai-zhen, ZHOU Xiao-yong.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430060, China
After receiving local external use of Guyan Badu unguent combined with oral administr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2 patients showed flake erythema with clear boundary and multiform erythema skin lesion, which was relieved after following treatment.Complex components in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may induce systemic contact dermatitis, therefore appropriate method for prevention is necessary.
Contact dermatitis; Systemic;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7.080
2017-02-21]
430060 湖北中醫藥大學
周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