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懿,丁雪梅,卞策,鄭宇蕾,王夢思*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中醫“治未病”源流探析與發展探討
張婧懿1,丁雪梅1,卞策1,鄭宇蕾2,王夢思2*
(1.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2.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對有關中醫“治未病”文獻進行解讀與梳理,總結中醫“治未病”的發展源流、思想內涵、并結合臨床應用,對如今大數據驅力下中醫“治未病”研究的新發展形式,進行有效探討,闡明中醫“治未病”發展的時代價值與緊迫性。
中醫治未病;源流;發展;大數據
幾千年來,中醫藥在預防和治療疾病的實踐中始終散發著活力。《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如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1]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意思是:最好的醫生善于在人們還健康的時候,告誡人們要注重保健養生,保持健康。如果已經生病了再來醫治的話,猶如人口渴才想來鑿井,為時已晚。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指出:“21世紀的醫學,不應繼續以疾病為主要研究對象,而應以人類健康作為醫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可見“治未病”逐漸成為中醫、西醫共同的研究方向。
中醫“治未病”一詞源自中國古代“防患于未然”的避禍、預防思想。中醫“治未病”理論的萌芽于《周易》:“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2]。中醫“治未病”的理論首次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書中三次提到“治未病”的醫學思想并深入闡述,其論述內容可總結為:未病要先防、治病在萌芽、待衰時則刺、既病要防變。中醫“治未病”思想發展于東漢時期張仲景《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傷寒雜病論》中云:“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3],警示人們提前預防疾病,如果有病要提早醫治。中醫“治未病”思想成熟期代表思想為清朝時期葉天士,在《溫熱論》中指出“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他提出“驅邪瀉熱,盡務盡早,保津養陰,貴在未匱”的治未病思想。
中醫“治未病”思想經歷了醞釀、萌芽、體會、領悟直至誕生,是歷代醫家經過長期實踐與理論結合的過程中通過反復推敲、總結、提煉而成,是中國醫藥史詩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
隨著中醫藥文化的不斷進步,中醫“治未病”思想得到歷代醫家的推崇和學習,并不斷對其進行擴充和完善,形成中醫養生保健和防治疾病的預判思想。
東漢名醫華佗,繼承了前人的學術思想,發揚養生理論,創立“五禽戲健身法”,號召大家通過運動來改變身體狀況。張仲景整理了《黃帝內經》中的治未病思想,梳理出行之有效“治未病”思想體系,大力發展中醫“治未病”的理論思想,深入“治未病”的臨床應用。
晉代葛洪,極其重視人的“精”“氣”,對養生防病、治未病有豐富的經驗,他主張“養生以不傷為本”。唐代“藥王”孫思邀,他經過長期臨床論證,科學地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總結歸納出一套動與靜相結合、藥材與食材相結合等治未病方法。與此同時,唐宋時期我國醫學家們摸索出了種痘接種法,這是人類首次提出人工免疫法,為世界預防醫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宋代陳直著有我國第一本關于防治老年病的專著《養老奉親書》;張果《醫說》曰:“若要安,三里莫要干”。竇材在《扁鵲心書》中提出運用針灸療法以防病攝生。王懷隱《太平圣惠方》中記載“便須急灸三里穴與絕骨穴”預防中風。
金元時期,國家頻繁戰亂,流行疾病盛行,有識醫家都在積極思考,采取各種措施預防疾病,最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他們分別用清熱、攻邪、補土、滋陰等方法防治疾病。
清代溫病學極為盛行,葉天士根據溫病衛氣營血的規律及熱邪易化燥傷陰的特質,主張“驅邪瀉熱,盡務盡早,保津養陰,貴在未匱”[4],這對后世影響深遠,一直沿用至今。
總之,中醫“治未病”思想經過歷史悠久的考量,后世醫家在此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各有所長有所發揮[5],是歷代名家醫學傳承的精髓,這一偉大思想的確立,奠定了我國預防醫學的基礎,樹立了醫療發展的更高追求,由此中醫“治未病”的理論思想逐漸深入人心。
國務院在《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在發展規劃通知中強調:“中醫藥強調整體把握健康狀態,突出治未病,養生保健作用突出,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健康服務資源。”在規劃中,將“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放到了重點任務的首位,可見國家已將“治未病”的重視程度提到了中醫藥發展的首位。
3.1 開展以“中醫藥”為特色的健康管理
國務院關于《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的通知》中提到“將中醫藥的優勢與健康管理結合,以治未病理念為管理的核心,探索融合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與此同時加強中醫養生保健宣傳引導,積極利用新媒體發展應運而生的多種方式傳播中醫藥的養生保健知識,引導人民群眾更全面地認識健康,自覺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和精神追求。”現在面對醫療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各型的疾病,以及發病的年齡越來越年輕化,利用中醫“治未病”思想指導中醫養生、保健等各項中醫干預手段,進行預防保健服務無疑是最合適的方式。通過大數據、云服務、HIS醫療服務軟件等功能對中醫“治未病”診療信息化建設具有時代價值與緊迫性。制作“體質辨識量表”、開發簡易采集人體健康信息可穿戴設備等手段,搜集居民“治未病”大數據,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服務。
3.2 構建中醫“治未病”的云服務新模式
互聯網和大數據為中醫藥行業科學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為中醫藥的發展插上了翅膀,更加有效推動衛生健康服務的供給改革。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可穿戴與柔性電子技術、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等技術和方法,增強中醫“治未病”個體化服務能力,建立人體中醫特色健康監測系統。大規模、全信息采集、監測和存儲健康指標數據,及時評估居民健康狀態。充分利用國家中醫藥數據中心和省級分中心等基礎設施資源,建立中醫健康醫療信息云。在“治未病”信息云中集成提升中醫個體醫生“治未病”能力的設備、中醫特色健康狀態和保健效果評價設備、防治重大疾病和未病的中醫特色療法和知識庫,整體提升中醫預防保健能力。
3.3 中醫“治未病”大數據服務政府管理與決策
中醫藥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提供了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但傳統中醫藥組織機構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意識和能力不足、新業態發展面臨體制機制障礙、跨界復合型人才嚴重匱乏等問題,導致中醫藥相關數據分散,形成信息孤島,數據碎片化,很難整合應用,存在著“不愿開放、不敢開放、不會開放”的問題。加強中醫“治未病”的數據資源的統籌管理,優先開放中醫“治未病”的領域數據;建立國家中醫藥“治未病”醫療健康的大數據共享開放平臺和標準體系,是當前必須盡快邁出的一步。
中醫“治未病”大數據能夠提升政府醫療資源管理能力,支撐醫療改革政策的制定。例如某一地區痰濕體質居民數量偏多,則此地區決策部門要考慮是否對當地的針灸、內分泌、心內科學科加大學科建設力度,考慮是否對陳皮、半夏等燥濕化痰的中藥材增加藥材儲備。
在中醫藥發展的新時期新形勢下,建立“治未病”信息化安全、隱私、脫敏的策略,制定“治未病”數據的共享機制,樹立“治未病”信息化的應用示范,拓展公眾、業務和決策服務能力。使得“治未病”信息化支持民眾獲得更全面、精準、及時的健康服務、導診自診的應用服務、自我中藥用藥指導應用、對自我健康狀況的長期監測指導,以及促進全民普及健康知識,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利用“治未病”信息化平臺民眾反饋信息能夠促進政府、醫療機構及企業優化相關管理制度及措施。
[1]馬月香.中醫“治未病”理論源流探析[J].中醫藥信息,2009,26 (9):12-13.
[2]賈天奇,李娟,樊鳳杰.傳統體育療法與未病學[J].體育與科學,2007,28(4):12.
[3]何清湖,周興.論中醫“治未病”的源流[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12(7):7-9.
[4]吳莉.中醫“治未病”理論及其對衰老進程干預的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9.
[5]楊俊麗,郭文海,李海濤,等.發揮中醫“治未病”特色,調控亞健康[J].中醫藥信息,2012,29(4):10-12.
R22
A
1002-2406(2017)02-0044-02
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No.16xwd03)
張婧懿(1984-),女,研究生,工程師,主要從事醫學信息工程、多媒體技術及醫學應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王夢思*(1985-),女,研究生,工程師,主要從事中醫診療數字化、數據挖掘、統計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016-03-12
修回日期:2016-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