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林軍,王兆順,陳浪波 ,王洪強,宋英芹
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威海市現代果茶產業發展
文/王林軍1,王兆順1,陳浪波1,王洪強2,宋英芹3
【導讀】 本文以山東省威海市果茶產業,特別是以當地支柱產業蘋果產業為基礎,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剖析,以此來回答為什么要實施新舊動能轉換、轉什么以及如何轉等問題,以期更好地推動果茶產業新舊動能轉化。
近年來,山東省威海市果茶產業以搭建新平臺、培育新主體、構建新支撐、展現新作風為主要措施和抓手,大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較好地實現了綠色發展、開放發展、集約發展和融合發展,促進以蘋果產業為主導的果茶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經營體制變革與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傳統果茶生產者的經營規模較小,戶均果園大多0.13~0.2 hm2,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日趨激烈,在國際化競爭中優勢正在失去。一是小規模經營主體量多,新型經營主體數量少且整體規模不大,主要以果茶的初加工為主,深加工能力不強,帶動能力有限、競爭能力較弱;二是農民合作組織運行不規范,管理粗放、經營能力不強,穩定性差,難以有效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有些合作社“有名無實”;三是經營理念落后,管理水平不高;四是科技含量低,新產品研發能力差,大多數主體不具備自我發展能力,不變革就沒有優勢。
在生產成本增加、勞動力數量減少以及效益日趨降低的多重擠壓下的必然選擇。我國蘋果栽培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分別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90年代中期及2000年后形成了3次栽植高潮,目前全國蘋果種植面積已超過266.7萬hm2。而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蘋果種植業中從業人員的老齡化趨勢日漸明顯。一方面是種植規模的持續擴大,另一方面是從業人員的減少及年齡結構的老化,形成了蘋果生產中的突出矛盾。目前,農村勞動力人口快速流失,在水果套袋、采摘、疏花疏果等用工時節,已經很難找到適合的作業者,而果茶生產的化肥農藥、土地租金、機械設備、人員工資等生產成本卻在逐步上漲,市場終端的果茶產品的銷售價格起伏較大且有很大的下行壓力。由此導致果茶生產者的利潤空間受到空前擠壓且日漸趨薄,小面積的生產者受到成本等因素無法下降的剛性制約,不變革就沒有未來。
來自蘋果產業更新換代變革期下的自主作為和有利選擇。我國現有蘋果園有相當一部分是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甚至為更早時期所建的蘋果園,普遍存在栽培品種老化、樹齡老化、低效運行的現象;還有相當一部分果園栽植在次適宜區或者不適宜區內,環境惡劣,難以生產出優質蘋果。針對這兩類果園,全國蘋果產區已經開始了產業結構調整。威海老齡果園占比超過50%,樹齡普遍超過20~25年,今后幾年內將陸續被淘汰掉。我國蘋果產量占到世界56%,是蘋果生產大國但不是蘋果生產強國,與歐美果品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主要表現為產品成本高、果品質量差,主要原因是栽培模式落后,機械化和標準化程度低,采后處理和營銷水平較低。意大利、新西蘭、美國等國家,目前蘋果生產全部實行矮化密植,機械化程度高達80%以上,每667 m2用工5~10個,果樹栽后第1年掛果,2~3年豐產,5年生每667 m2產量上萬斤,優果率90%以上,成本約1~1.2元/kg。我國目前90%的蘋果園以喬化稀植為主,機械化程度低,掛果遲,產量低,優果率更低,每667 m2用工量50~60 個,大多數果園 3~4 年掛果,5~7 年豐產,每667 m2產量大多徘徊在1 500 kg左右,成本高達2~3元/kg,是歐美國家的 1~2倍。尤其2015年以來,大多數果園產出效益低,有的入不敷出,不變革就沒有出路。
對掠奪式、低效益生產方式的反思催生轉變動力。傳統高密度栽培造成的環境郁閉、病蟲害滋生,清耕制導致水土流失,大量使用肥料和農藥導致土壤酸化、生態環境變劣和潛在的食用風險,水果套袋等高強度勞作,不計成本的惡性競爭導致市場秩序紊亂等問題,已經引起從業人員的深思,產業內部自發調整的序幕已經拉開,不變革就沒有蘋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培育新型生產模式,增強產業發展活力。為推動威海現代果業的發展,集中力量推進矮砧集約栽培模式,加快蘋果產業的轉型升級,威海市政府印發了 《關于加快推動現代果業發展的意見》(威政辦發〔2013〕57號),威海市發改委印發了《威海市“十三五”果業發展規劃》,威海市財政局和農業局印發了 《威海市現代蘋果產業發展資金獎勵辦法》(威財農〔2014〕17號)等相關文件,加大政策和資金等扶持力度,培育新型主體,全力推動蘋果產業的轉型升級。在政策的引導和專項資金的扶持下,威海蘋果矮砧集約栽培實現了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歷史跨越,促進了威海現代果業的轉型升級。
落實園區建設,提升產業規模化水平。積極爭取省財政 《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蘋果產業項目》《高效特色農業發展平臺蘋果產業項目》和《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以獎代補(現代蘋果產業)政策項目》在威海的實施,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帶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到現代蘋果產業,陸續建成一批高質量、高標準、示范帶動效果明顯的示范園區,如榮成華峰果業、悅多果業,臨港的櫻聚緣、51號農場,文登的匯潤果品等。全市共爭取各級財政扶持資金1.2億元,帶動社會資本近38億元投入到現代蘋果產業,現代蘋果產業面積達到了2.13萬hm2,走在了全省前列;其中面積超過66.7 hm2的示范園10處。這些政策、資金和措施的落實,促進了蘋果矮砧集約栽培的規模化發展,解決了長期以來制約蘋果園掛果遲、產量低、技術復雜、管理環節多、勞動強度大、土壤流失和酸化等深層次問題,使蘋果生產由繁雜技術轉為簡單易行的“傻瓜”技術,由“累心累力”果園成為快樂休閑果園,示范與帶動作用明顯。
重視技術人才,提高現代果業技術水平。立足產業需求和問題導向,籌劃成立了“現代果業專家大院”,在國內邀請到了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韓明玉等11位權威果樹專家入駐;在國外邀請到了意大利庫特·沃斯等6位國際知名專家定期來訪,集國際國內頂尖果樹人才為產業發展所用,及時解決生產上遇到的技術難題。威海市農業局印發的《蘋果矮砧輕減集約化栽培技術意見》,集結技術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對推動全市栽培模式變革和技術普及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建立健全苗木繁育技術體系,奠定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與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合作,在威海建立了 “國家落葉果樹脫毒中心威海蘋果中心”,開展優良蘋果資源的脫毒和無毒資源合作,不斷擴大威海無毒資源保存量。通過開展技術交流,從國外引進大量脫毒砧木資源和蘋果品種,不斷豐富威海地區脫毒砧木和品種資源,為大批量繁育脫毒優質大苗和蘋果品種更新奠定了堅實基礎。2014年印發《威海市市級果樹苗木繁育基地認定管理辦法》,在全市范圍內認定了8處市級果樹苗木繁育基地,規范苗木繁育操作規程,實施苗木繁育可追溯制度,形成了以脫毒蘋果矮化砧木繁育技術和蘋果矮化優質大苗繁育技術為基礎的蘋果苗木繁育體系。
狠抓品牌建設,不斷擴大威海蘋果的品牌影響力。威海市始終將品牌建設作為推動果茶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抓手。近年來,威海市順應形勢發展需要,引導社會多方參與,深入實施品牌強農、強市戰略,不斷加大政策獎勵扶持力度,推進品牌建設。自2010年起,連續舉辦了7屆蘋果擂臺賽,提升威海蘋果的知名度、增強市場的競爭力,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2017年6月底,組織舉辦了以 “首屆國際蘋果種植設備技術展覽會”,圍繞著 “中國和世界蘋果產業創新與升級”的主題,共同研討了世界蘋果產業最前沿技術和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及對中國蘋果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和策略。威海市農業局公開向全社會征集威海蘋果的品牌圖案、卡通形象和廣告語,最終從11 207件作品中篩選出了威海蘋果的品牌圖案、卡通形象和廣告語,取得了形象征集和宣傳推介的雙重效果。
優化整合資源,不斷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積極培育農業新業態,加快互聯網+、云數據、物聯網等在產業中的運用,加速一二三產業融合,堅持以“生態高效、旅游觀光、產業集聚”為方向,積極發展特色果茶產業,推動傳統果茶業轉型升級。臨港區汪疃鎮整合資源,打造集生產種植、觀光采摘、蘋果文化、產后加工為一體的特色“蘋果小鎮”;高區初村在打造蘋果部落;乳山市籌劃成立北茶公司,推進“北茶小鎮”項目建設。
引入國際蘋果機械設備展覽會,搭建中國蘋果產業與國際交流的橋梁。從2013年起,威海與意大利方面就國際蘋果種植設備技術展覽會引進到山東,舉行了為期達3年之久的談判,2017年首屆中國國際蘋果種植設備技術展覽會于6月28—30日在威海成功舉辦,這也是中國國內唯一的一個蘋果產區的舉辦地,展會吸引到10個國家的71家企業參展,來自國內16個省份和國外17個國家或地區眾多企業參加,得到遠超預期的收獲。展覽會搭建起山東及至全國的蘋果產業與國際蘋果業之間的橋梁,實現了資金、人才、設備、信息的便捷和高效連接。
全面改革栽培模式,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集約化是實現果茶業規模化、機械化、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的重要前提,果茶園機械化是果園節本省工增效的關鍵環節,推行矮砧輕減集約栽培技術是保障產業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省工省力節本增效和環境友好是根本目的。徹底改變蘋果栽培模式,堅定不移地推進矮砧輕減集約栽培制度。堅持走高起點規劃、高技術引領、高標準建園、高品質生產、高效益經營的路子,強力推進大企業引領、大園區承載、大合作推進、大項目支撐、大服務保障,搶抓發展機遇,高質量地推進果茶基地規模穩步擴張。
采用工業化發展理念,促進產業融合。借助“工業化發展理念”整合水利、農業開發、農業、電力、林業等各類項目資金,重點用于扶持現代果茶業發展,由政府牽頭協調,水利部門負責解決水源等、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及整修道路、電力部門解決用電問題、林業部門對防護林建設提供便利,商業部門提供采后處理,農業部門提供技術支持等,以此減少新型生產經營者進入果業生產的壓力和擔憂,吸引人才、技術、資金更多地涌進果茶業。
創新營銷模式和品牌宣傳,擴大品牌知名度與影響力。將威海果茶與地域文化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威海的文化、旅游等資源,擴大品牌宣傳范圍,積極組織龍頭企業(或合作社)參與或承辦品牌推介會、展會等大型活動。創新果茶產品銷售模式,搭建果茶產品網上交易平臺,鼓勵企業、大戶通過網上交易平臺進行果茶營銷。制定品牌整體推廣規劃,在一些大城市建立實體銷售店,全方位多層次地推廣威海蘋果的品牌形象。加大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組織現代蘋果產業聯盟,將松散的生產主體聯合起來,加強技術交流合作,統一質量管理標準,規范生產經營秩序,共同打造威海高端蘋果整體性品牌。
繼續舉辦好具有世界級水平的國際蘋果設備技術博覽會,推動產業開放發展水平。
實施大數據管理,在所有環節推進標準化生產與管理。傳統果茶園經營管理主要依靠果農自身多年的種植經驗,而現代農業的特點是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經營,需要大量科學有效的數據作為支撐,比如勞動力調配、肥水施用量與時間、采收的最佳時期、貯藏條件和出庫等都需要通過科學的檢測和數據分析來決定。大力實施果茶園有機質提升、水肥一體化和綠色生態行動項目或計劃,提升品質、提高效益、對環境友好,守衛好人類共有的綠水青山。
1.山東省威海市果樹茶葉工作站(264200);2.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果業技術指導站;
3.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張家產鎮農技中心
王林軍(1966—),男,高級農藝師,現從事果樹茶葉技術推廣工作。E-mail∶whwlj2003@163.com
陳浪波。
2017-12-05
特約編輯:艾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