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愛紅 ,周堅 ,袁愛清 ,萬偉紅 ,周浩然
(1.新余市現代農業科技園管委會,江西新余 338000;2.江西省農業機械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44;3.江鈴控股有限公司,江西南昌 330200;4.江西農業大學,江西南昌 330045)
新余市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轉型發展的思考
林愛紅1,周堅2*,袁愛清3,萬偉紅2,周浩然4
(1.新余市現代農業科技園管委會,江西新余 338000;2.江西省農業機械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44;3.江鈴控股有限公司,江西南昌 330200;4.江西農業大學,江西南昌 330045)
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是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產業集聚的重要載體,農業科技成果培育與轉化的創新高地,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平臺,也是科技扶貧、精準脫貧的示范基地。截止目前,科技部共批準200多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其中新余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曾在科技部中期評估中獲得在建國家農業科技園第一名。本文在調研的基礎上,全面梳理了新余農業科技園發展的優勢和主要短板,并針對性地提出了轉型發展的幾點思考,為其他地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轉型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新余市;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轉型升級
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是中國改革開放、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促進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舉措[1]。2001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建立標志著我國農業科技園區走上了規范發展的道路[2]。實踐證明,國家農業園區的成功運行,為現代農業發展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3]。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已經成為推動農業產業技術集成創新的載體和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創業的平臺,更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園地[4]。但是,從整體上看,現代農業園區發展不平衡、缺少資金支持、發展后勁受限、同質化競爭激烈、高新技術人才匱乏等問題依然存在,這些問題制約著我國現代農業園區的持續及深度發展[5]。
新余市,為江西省地級市,是江西省的一個新興工業城市。新余國家農業科技園的建設,是新余市市委市政府為加快全市現代農業產業轉型發展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之一。園區于2008年5月啟動建設,目前已建成核心區面積486.7hm2,共落戶企業20家,形成了花卉苗木、特色果業、蔬菜、農產品深加工、休閑農業五大主導產業[6]。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園區先后被批準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國家“星創天地”、國家科技特派員創業基地、全省鄉村旅游示范點、江西省優秀科普示范基地、新余市首屆人才工作示范點等榮譽稱號。2012年11月在科技部中期評估中獲得“在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第一名”。2015年11月18日,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王志剛同志專程到園區進行調研,對園區工作給予了大力肯定。
市層面成立了高規格的園區建設領導小組,區層面成立副縣級的新余市現代農業科技園管委會,使園區建設既有領導的高層推動,又有具體的經辦人員,確保園區各項建設具體落實。
園區位于新余市主城區和高鐵新余北站之間,距離新余主城區僅4km,是高鐵站外來客商進入新余的第一個“項目桌面”,是大仙女湖區旅游的“旅游界面”。滬昆高速、長南杭高鐵側畔而過,創業大道、鐘靈大道、新歐公里貫穿園區,獨特的區位優勢讓園區路、水、電、氣、訊等與城區同步發展。
園區核心區占地面積486.7hm2,是一個獨立完整、集中連片的區域。其中,政府征用土地約260 hm2,園區企業流轉土地220hm2。目前,征用土地中沒有招商和開發層次較低,能夠進一步開發的土地僅有113.3hm2;同時園區周邊湖陂村、茂山村、杭橋村仍有大量未開發的山地和耕地,集中連片面積可以達到1333.3hm2左右。這些土地讓園區有較大的空間來發展大農業、大產業。
園區先后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10所科研機構和高校建立了合作,組建了國家級柑橘無病毒種苗繁育中心、果樹研究所、油茶產業技術研究院、中藥材組培繁育市級工程中心等多個技術研發平臺,引進了11位技術顧問和16位省級科技特派員,組織并實施了國家、省市各級科技項目31項,解決了柑橘脫毒種苗繁育、油茶種苗繁育和深加工、葡萄綠色生產、蔬菜無土栽培等一批關鍵技術。
“十三五”期間,科技部將協同地方重點抓好30個國家農業高新區、300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3000家省級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這標志著農業科技園區將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綠色化方向發展。與轉型要求相比較,新余市現代農業科技園區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園區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大方向和有效載體,應制定長遠發展規劃。目前,園區建設過程中存在短期思想,沒有站在全市乃至全省現代農業發展格局中考慮園區建設涉及的各層次、各要素;沒有立足市情制定合適的產業規劃,并按規劃分步、分階段招商實施,培育主導產業并推動主導產業向規模化、設施化、標準化方向發展;未區分好園區與本市其他四個農業園區、與周邊農業項目的功能定位差異;未建立“四區四型”(四區:生態種養區、精深加工區、商貿物流區和綜合服務區,四型:綠色生態農業、設施農業、智慧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的一體化發展模式。
要實現園區的跨越式發展,打造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的“新引擎”,就必須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并構建農業全產業鏈。目前,市層面未出臺專項的園區管理辦法和扶持政策,無法有效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集成科技、信息、資本、人才、政策等創新要素;也無法調動園區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農民等各方面的積極性。
現代農業園區在生產功能的基礎上,還應有觀光、娛樂、休閑、科普以及養生康體等作用。目前,新余市園區高效農業、設施農業、循環農業、質量農業、科技農業、品牌農業發展不足,“旅游+”、“生態+”等模式融合不夠。
無論是主導產業的選擇和培育,還是項目運行管理和產品品牌建設,每一步都離不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高新技術人才。受政策、資金、工作環境等多方面影響,新余園區還難以吸引高科技人才前來工作和創新創業較難,所以創新人才不足,導致了園區轉型發展的動力不足。
目前,新余園區的部分企業尚處于產業鏈末端,停留在種植層面,一定程度上是“代替農民”而不是“帶動農民”;部分企業自身產業化程度偏低,生產基地自給自足,不能與周邊農戶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園區核心區與示范區、輻射區之間的技術擴散和聯動機制還不夠高效,增強園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輻射帶動能力還偏弱。
新余市現代農業科技園區轉型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主動適應新常態,重點做好“工、小、美”三篇文章,“工”就是以工業化的理念發展園區,重點發展生態型加工和工廠化生產,延長產業鏈;“小”就是大力發展總部企業,對入園企業合理控制用地規模,僅留科技研發、種植示范、加工、銷售等功能板塊,而把種植基地放在示范區和輻射區;“美”就是按照一二三產融合的要求,大力發展創意農業,打造生態建筑,提升景觀水平。
3.1.1 圍繞主導產業打造產業園區
圍繞新余市農業七大主導產業建鏈補鏈,大力發展蔬菜(食用菌)生產、種苗繁育、中藥材種植、特色水果設施栽培項目;發展葡萄酒、油茶、蔬菜、植物提取、中藥材、特色水果等農產品生態加工項目,以及創意農業、電商農業、涉農服務業等。力爭“十三五”期間核心區落戶企業數目達到35~40家,龍頭企業比率超過80%。建設星創天地打造創業園區。大力推動“星創天地”建設,打造農業信息科技服務平臺、科技金融平臺、品牌文化平臺,強化創業服務支撐能力。借鑒工業園區建設工業廠房經驗,新建一批創業大棚和創業基地,吸引科技人員、大學生、社會返鄉青年、農村技術能手到園區創新創業,將現代科技、生產方式和經營模式引入農村。
3.1.2 立足綠色生產打造品牌園區
建立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實現園區農產品無公害化生產,實現“三品一標”整體推進和全覆蓋。推動企業創精品樹品牌,努力打造著名商標。做好示范引領打造智慧園區。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精準農業技術,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各環節的智能化管理,培育綠色農產品;利用“互聯網+”努力打造園區線上線下結合的電子商務平臺。
3.2.1 打造城市農業公園
新余現代農業科技園毗鄰仰天崗國家森林公園和孔目江國家濕地公園,包括孔目江、湖陂村、觀巢村、茂山村等地,占地面積達到1300~2000hm2,整個區域有良好的交通設施、美麗的自然風景、成熟的農業產業、濃郁的鄉村文化,可以探索國家公園體制,打造成新余主城區到高鐵之間的綠色屏障和城市農業公園。
3.2.2 打造國家4A級旅游景區
以4A級旅游景區的標準編制園區休閑旅游發展規劃,開發建設一批休閑農業項目,逐步完善園區的道路體系、景觀體系、科普教育內容體系、旅游項目和旅游產品體系建設,打造成以青少年科普教育和市民觀光休閑為核心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
3.2.3 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的園區
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度假農業、會展農業、療養農業等新興業態,不斷增加現代農業發展的高效性和可持續性。嚴控園區建筑占地面積和表現形式,大力發展生態建筑、綠色建筑、臨時建筑、組裝建筑,做到“建筑即景點”。
圍繞新余市農業主導產業的關鍵技術問題實施科技創新,技術上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引進來”重點做好產學研合作和創新創業,儲備一批新品種和新技術;“走出去”重點抓住農民和大學生村官培訓,服務好“一鄉一業”和“一村一品”。
3.3.1 打造科技創新園區
打造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和農業創新創業基地,補充部分涉農科技人員,側重對接吸引省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層次人才和行業領軍人才,孵化培育科技成果。根據新余野生苗木、蔬菜、水果、中藥材等資源多的特點,通過技術研究院專家聯合研發培育、技術集成和示范推廣,努力實現“一個新品種就是一個產業”。
3.3.2 打造扶貧服務園區
建立“兩頭(技術服務和品牌銷售)在園、一頭(種植)在外”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做好示范、推廣和農民培訓,解決農業科技“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帶動新余本地農村,尤其是貧困村的農民創新創業、增收致富。
在發展傳統模式的基礎上,實施改革創新,打造農業體制機制創新試驗區,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思路。創新農業經營模式,探索園區參與農業設施建設、項目開發、技術服務等方面的經營能力,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創新農業投資方式,以PPP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是指政府與私人組織之間,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并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吸引社會資本等參與農業基礎設施、綠化景觀、項目開發等。創新農業融資方式,探索無抵押貸款、林權證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方式。創新農業金融產品,發展農業設施金融租賃、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產業發展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等。
[1]邵華.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規劃研究 [J].城市規劃學刊,2012,202(4)∶73-78.
[2]徐新福,徐永霞,李晉紅,等.寧夏吳忠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模式與運行機制研究[J].寧夏農林科技,2008,4∶36-41.
[3]龐昭進,王有增,王秀果,等.對我國農業園區發展實踐的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7,36(1)∶31-34.
[4]景麗,上官彩霞,張穎,等.農業科技園區三產融合發展的有益探索[J].中國農學通報,2017,33(2)∶160-164.
[5]成福偉.發達國家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模式及借鑒 [J].世界農業,2017,453(01)∶13-17.
[6]周堅,林愛紅,藥林桃,等.新余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成效和發展模式分析[J].江西科學,2016,34(6)∶886-890.
Thoughts on the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Xinyu City
LIN Ai-hong1,ZHOU Jian2*,YUAN Ai-qing3,WAN Wei-hong2,ZHOU Hao-ran4
(1.Xinyu 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Xinyu 338000,China;2.Jiangxi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esearch Institute,Nanchang 330044,China;3.Jiangling Motor Holding CO.,LTD,Nanchang 330200,China;4.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gchang 330045,China)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agricultural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innovative height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and cultivation,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rural public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and demonstration base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Up to now,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approved more than 200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of which the Xinyu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was first awarded in the mided-term evalu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reviewed the main advantage of Xinyu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as well as the hort board,and put forward some thoughts on the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which could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Xinyu city;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F306.3
A
1008-1038(2017)11-0050-04
10.19590/j.cnki.1008-1038.2017.11.014
2017-08-01
江西省“贛鄱英才555工程”項目,江西省科技合作計劃項目(20161BBH61049),江西省富民強縣工程項目
林愛紅(1983—),男,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科學與工程的研究工作
*通訊作者:周堅(1965—),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設施農業工程與裝備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