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基于醫院的延續性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效果觀察
王娜
目的 探討基于醫院的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效果。方法 20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根據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102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采用基于醫院的延續性護理。采用改良式歐洲心力衰竭自我護理行為評價量表(EHFSCB-9)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前(出院時)、護理后(出院后6周)自我護理能力變化情況。結果 護理前, 對照組EHFSCB-9總分為(24.48±3.32)分, 觀察組為(24.51±3.31)分,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EHFSCB-9總分為(14.52±1.98)分,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4.41±3.26)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施以基于醫院的延續性護理干預,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廣價值。
慢性心力衰竭;延續性護理;自我護理能力
慢性心力衰竭的特點是容易復發、治療復雜、合并癥多、病死率高等, 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極大的影響。當前我國的護理主要集中在住院期間的護理, 而患者出院后由于種種原因往往不能遵循醫護人員交代的注意事項, 加之回家后家庭氛圍的改變, 導致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自我意識降低, 嚴重影響疾病的預后[1-3]。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醫院的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效果, 以期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提供臨床實踐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心功能Ⅱ~Ⅲ級;②居住本市便于家訪;③同意電話隨訪;④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評分<22分;⑤患者知情同意并且簽署書面協議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惡病質者;②肢體功能及認知功能明顯障礙者。根據隨機原則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102例。對照組中男80例, 女22例;平均年齡(61.12±5.63)歲;原發疾?。悍卧葱孕呐K病2例, 高血壓性心臟病14例, 冠心病38例, 擴張型心肌病38例, 其他10例。觀察組中男81例, 女21例;平均年齡(61.16±5.68)歲;原發疾?。悍卧葱孕呐K病3例, 高血壓性心臟病13例, 冠心病37例, 擴張型心肌病37例, 其他1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原發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 包括入院的一般護理、飲食護理、病情觀察、心理護理、用藥護理、健康宣教、出院指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采用基于醫院的延續性護理, 具體護理措施如下:①住院信息的延續。患者入院后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出院計劃, 主要包括出院后如何利用好就近的醫療資源, 并讓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參與。在患者出院時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手冊日記》發放給患者及其家屬, 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讓其學會如何規范填寫?;颊叱鲈汉笠噪娫捫问竭M行隨訪, 出院1周后進行家訪, 以了解患者的居家護理能力情況。②住院管理的延續。每一名護理人員管理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出院后3 d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 出院后1周對患者進行家訪, 以后每周1次電話隨訪, 共隨訪6周。隨訪的內容主要包括飲食管理、用藥管理、居家環境管理、社區資源利用管理情況等。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采用EHFSCB-9量表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前、護理后自我護理能力變化情況。EHFSCB-9分值為16~56分, 分值越低表示自我護理能力越高。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 對照組EHFSCB-9總分為(24.48±3.32)分, 觀察組為(24.51±3.31)分,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EHFSCB-9總分為(14.52±1.98)分,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4.41±3.26)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延續性護理是指在患者從一個科室到另一個科室或從醫院到家庭過渡期間對其實施的連續性、妥協性護理措施, 主要包括個性化的出院計劃、患者回歸家庭后的持續隨訪[2,4-6]。與以社區為基礎的延續性護理模式不同, 本研究基于醫院的延續性護理干預更關心患者出院返回家中后如何利用醫院的有效信息對患者實施延續性的護理。本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前, 對照組EHFSCB-9總分為(24.48±3.32)分, 觀察組為(24.51±3.31)分,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均處于較高的水平, 結果表明,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均較低, 可能與住院期間對患者的健康宣教未落實到具體的實踐有關。而經護理干預后, 觀察組EHFSCB-9總分為(14.52±1.98)分,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4.41±3.26)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明, 實施基于家庭的延續性護理對改善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有效。分析原因可能是與出院后對患者的持續電話隨訪及家訪有關。通過出院后的電話隨訪和家訪, 可強化患者的自我照顧行為, 同時還能積極解決患者的疑惑。此外, 自我護理日記卡的運用對患者也可起到一個提醒的作用[7,8]?;颊呙咳胀瓿梢豁椚蝿蘸髮ζ渥陨矶砸矊儆谝环N激勵, 同時患者的自我護理行為得到護理人員的充分肯定后, 可促進患者養成自我護理行為的習慣[3,9]。同時,在患者入院后, 即根據患者的具體家庭情況制定個性化的出院護理計劃, 讓患者在出院后, 也可在自身熟悉的家庭氛圍中接受必要的延續性醫療護理, 同時在家屬的協助下, 患者也建立了自我護理行為模式[10]。
綜上所述, 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施以基于醫院的延續性護理干預,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 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廣價值。
[1] 林春梅, 崔世紅, 繆紅莉. 延續性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保護能力的影響.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 2016, 39(7):917-918.
[2] 劉紅梅, 劉曉梅, 王小娟, 等. 延續性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 2016, 33(4):749-751.
[3] 秦玉霞, 李惠萍, 韋學萍, 等. 基于醫院的延續性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 中國全科醫學, 2014(21): 2517-2520.
[4] 殷潔, 張麗莉, 肖坤. 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 2012, 4(6):568-569.
[5] 王彩云. 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慢性心衰患者自我護理行為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4(17):159-160.
[6] 朱冬敏, 林征, 劉洪珍, 等. 延續性護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中的應用效果. 中國健康教育, 2016, 32(11):1002-1005.
[7] 張業榮. 延續性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 中國急救醫學, 2016, 36(1):314-315.
[8] 金世玲. 延續性護理對慢性心衰患者自護行為及預后的影響.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12):4-7.
[9] 孫永敏. 連續性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控制和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 33(1):148-150.
[10] 吳長麗, 趙躍武, 唐丹. 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16, 24(11):861-86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15.090
2017-05-08]
118000 丹東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