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李鼎鵬 謝興文 鄭先麗 許偉 徐世紅
1. 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2. 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甘肅 蘭州 730020 3. 甘肅省中醫藥研究院,甘肅 蘭州 730050
膝關節滑膜炎是骨傷科常見疾病,是因膝關節受到急性或慢性勞損時,導致滑膜損傷或破裂所引發的一種以關節腫脹、疼痛、功能障礙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非感染性炎癥反應疾病[1]。臨床上分為急性創傷性滑膜炎、慢性滑膜炎及退行性滑膜炎三類,膝關節滑膜炎的成因主要包括外傷和慢性勞損,后者含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關節內游離體等,均可繼發形成本病[2]。本病目前在臨床上雖然有很多有效的治療方法,如現代外科手術療法、口服藥物療法、中醫藥外敷療法、針灸推拿療法、膝關節穿刺療法、納米療法等,但是由于治療后易復發、關節活動度下降、治療周期長、治療費用高昂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使部分患者無法徹底治愈,而且近年來發病有著年輕化和逐年上升的趨勢,患者需要長期忍受肉體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折磨,尤其是承擔很多社會和家庭責任的中青年患者,已成為影響他們生活和工作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膝關節滑膜炎疾病已經成為了全世界醫學工作者研究的熱點與難點問題之一。通過對以往流行病學、基礎和臨床醫學的深入及大量的研究,經驗表明我們對祖國醫學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可以為膝關節滑膜炎的臨床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通過查閱文獻并進行篩選,闡述中醫外治法為主治療膝關節滑膜炎的概況,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祖國醫學認為“膝為筋之府”,膝關節滑膜炎屬于“癖癥”、“筋傷”之范疇,多因肝脾腎虧損起病,加之外感風寒濕邪所致,或因勞損過度、跌打與損傷所致,氣血不能順暢運行,使濕邪流注于關節。追溯到宋代《三因極·病證方論》中就有“濕流關節”之論述,《素問·癖論》中亦指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癖也”之論述,而最早關于本病的病因病機記載可見于《內經》“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脾主肌肉、四肢,主運化;肝主筋;腎主骨。”在諸多之病因中,尤以濕邪最為常見,其乘虛而侵襲機體,從而導致血脈不暢,濕獨流注于關節,故可導致疼痛、腫脹及關節各種功能障礙的發生。由此可見,祖國傳統醫學認為本病主要與“濕、虛、瘀、寒”等因素有密切關系,歷代醫家多在此思想的指導下,通過大量的研究與實踐對本病的癥狀、病因病機、治則及轉歸進行不斷的闡述與研究。目前臨床上主要依據各邪所偏盛,對膝關節滑膜炎進行辨證施治,主要從消腫止痛、行氣活血、利濕清熱、補肝益腎等方面著手,既可采用單純內服或外敷法,亦可兩者同用并配合其他療法,均可取得有效的療效。
膝關節屬于人體中結構最大的關節之一,同時構造也相對復雜。膝關節的滑膜面積與全身的滑膜相比較也是最大的,膝關節在運動時產生的熱量較大,也是損傷機會較多的關節。膝關節在創傷、關節畸形和內分泌代謝紊亂后,這些急性或慢性誘因都能改變關節的生物力學穩定性,造成局部軟骨受損。軟骨降解產物進入滑膜液,引發機體固有免疫,成為引起滑膜炎的初始因素。隨后壞死細胞釋放胞內蛋白質,關節腔內無機鹽(尤其是鈣鹽)結晶沉積,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內血漿蛋白漏出,繼而局部炎性細胞浸潤,補體激活,同時滑膜細胞、軟骨細胞和脂肪墊也釋放多種炎性介質,最終產生滑膜炎[3]。
中藥外敷法是目前臨床上中醫治療采用較多的方法之一。中醫認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也。”中醫學強調整體施治、治病求本的醫學思想,因此可以用中藥外敷的方法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強筋壯骨的療效,通過局部用藥使藥力直達病所,同時可以避免口服藥物對胃腸道帶來的刺激和不良反應,臨床上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治療效果[4]。現代研究表明[5],中藥外敷藥物吸收的主要途徑是透皮吸收,藥物通過皮膚外表的毛囊孔、皮脂腺、汗腺等微細通道直接吸收敷貼的藥物,通過這樣吸收的藥物可避免首過效應,減輕了藥物的毒副作用,有著療效持久、穩定、使用方便及隨時停藥的優點。
周小萍[6]將200例膝關節急性滑膜炎患者分為4組,對其中治療的三個組實行四妙湯內服后藥渣濕敷患膝的療法,并在溫度上從10~40 ℃,每10 ℃為一個檔,與先冰敷后常規熱敷(50~60 ℃)相比較,在治療第6、12天分別抽取關節液檢測IL-1、IL-6、TNF-α,結果4組患者的IL-1、IL-6、TNF-α平均值均有所下降,但治療3組的平均值均低于其他組。表明四妙湯在30~40 ℃的外敷溫度下對患者機體的炎癥癥狀改善效果最好,最大限度的發揮外敷藥物調節神經體液、促循環、間接消炎的作用。進一步提示:30~40 ℃外敷護理溫度下對膝關節液中炎性因子的改善效果要優于傳統50~60 ℃先冰敷后常規熱敷的護理方案。李建飛[7]采用中藥和西藥外敷對照治療120例膝關節滑膜炎患者,中藥組給予院內自制的清熱通痹膏,西藥組給予扶他林軟膏,兩組總有效率為93.3%和85.8%,結果顯示,中藥外敷不良反應小。金必成[8]將兩組各18例滑膜炎患者,分別采用十棗湯原方外敷和膝關節內封閉、抽液療法,兩組患者均少行走,多臥床休息。結果十棗湯組總有效率優于關節內封閉、抽液組,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有明顯統計學意義,說明十棗湯外用治療膝關節滑膜炎有一定的療效,可較好的消除膝關節積液,達到止痛效果。蘇玉亭[9]將150例膝關節滑膜炎患者隨即分為三組,治療組給予中藥袋熏蒸后外敷,對照一組給予復方南星止痛膏外敷,對照二組給予活血止痛膏敷貼,三組治療4周為一個療程,共治療一個療程。一個療程結束后臨床療效比較發現治療組療效略優于對照組,療效比較無統計學意義。但活血止痛膏和復方南星止痛膏均由中藥組成,體現了外用藥物直達病處,不經過胃腸道及肝臟代謝,消除了藥物的首過效應,提高了藥物的生物利用度,臨床運用安全可靠。黃黎明[10]通過微波爐加熱中藥熱療包,外敷患處,與傷濕止疼膏對比發現,活血止痛、祛濕散寒、溫經通絡的中藥外敷具有起效快、作用持久、使用方便、不良反應小等特點,臨床依從性好,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黃美州[11]對臨床診斷明確的膝關節滑膜炎患者分為中藥外敷治療組和口服西藥對照組,分別治療3周后,運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表、VAS疼痛評分表和綜合療效等指標對治療后1周、2周、3周、4周和3個月對觀察對象進行評估,得出運用中藥外敷治療膝關節急性創傷性滑膜炎療效顯著,復發率低,是一種值得臨床推廣的治療方案。
中藥外用熏洗是一種傳統療法,局部可以直接吸收后發揮其藥理作用并可以大面積和長期使用。中藥熏洗使藥力和熱力有機結合,可從皮到肉,從筋到骨,由內到外,層層滲透,使中藥有效成分透過皮膚,刺激皮膚神經末梢感受器,促進神經系統新反射形成,破壞原病理反射,可使患部活血化瘀、通調氣血、祛痰除濕、消腫止痛,改善局部微循環,恢復關節內供血,減輕水腫和炎癥反應,促進炎腫消退,達到鎮痛、促進關節及肢體功能活動恢復的目的[12]。
高曦[4]將治療組滑膜炎患者只給予骨科洗藥治療,每次洗患膝30 min,每日一次;對照組將蘸滿骨科洗藥的紗布墊敷于患膝上。10天為一療程,兩個療程后評定療效,治療組從有效率和治愈率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治療組前后的差值亦優于對照組。叢建秀[13]對慢性膝關節滑膜炎患者在根據關節液檢驗結果進行沖洗后用地塞米松保留灌注的基礎上,中藥組加用靈仙三妙湯熏洗治療,西藥組總有效率為71.43%不及中藥組的92.86%,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SS、VAS評分較治療前均有顯著改善,但中藥組癥狀改善優于西藥組,說明在常規關節腔沖洗灌注基礎上加用靈仙三妙湯內服結合外熏洗聯合治療可獲得理想療效,有利于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王康振等[14]對80例膝關節穿刺均出現淡黃色和粉紅色液體的膝關節滑膜炎患者分組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行西藥消腫、止痛的關節腔封閉的基礎上,采用中藥復方煎湯水洗,兩組均每日一次,治療兩周后進行功能評分和治愈率比較,結果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表明,中藥熏洗治療膝關節滑膜炎臨床效果顯著,治療過程中能發揮利關節、祛風濕及消腫止痛等多種功效,消除炎癥,促進關節滑膜修復,治療效率高,操作簡便,具有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
目前臨床上西醫多采用外科手術、內服藥物、關節腔沖洗及封閉注射藥物等方法治療,中醫多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進行辨證論治后采用中藥內服外用,或者結合針灸推拿進行治療。近年來,有關中西醫結合療法對膝關節滑膜炎治療的臨床報道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認識到中西醫結合對慢性滑膜炎的治療療效凸顯[15]。
郭豐存[16]將辨證為氣滯血瘀證的186例膝關節滑膜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在對照組服用雙氯酚酸鈉腸溶片,每日50 mg,每日兩次的基礎上加用滑膜炎湯,每日1劑,并用金黃散與蜂蜜適量,調成糊狀,外敷患處,每日1次,兩組均以10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治療組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結論滑膜炎湯聯合金黃散治療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療效滿意。張斌[17]將120例膝關節滑膜炎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在加味四妙湯的基礎上進行化裁,針對不同證型進行加減,同時外敷滑膜膏,對照組給予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外涂擦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 (扶他林乳膏)。兩組均以2周為一療程。兩組均要求減少負重,盡量制動、休息。2個療程后,治療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0.8%和76.7%,治療組患者隨訪一年后發現僅有1例患者出現膝部輕度酸痛不適感,均經外敷滑膜膏3~5次后癥狀消失。修士寬[18]將有關節積液的膝關節滑膜炎患者進行膝關節穿刺后的關節腔沖洗,膝部壓痛點行強的松龍+利多卡因混合液局部注射,再加以芒硝濕敷,將芒硝顆粒溶于溫水中,毛巾浸透后濕敷于患處。結果顯示,37例患者,無效3例,用芒硝外敷可促進滑液的吸收,減少滑液的滲出,臨床應用效果滿意。肖琳[19]將關節外科收治的90例患者,分別進行玻璃酸鈉治療、中藥艾灸外敷治療、玻璃酸鈉注射液治療結合中藥艾灸外敷治療,治療前、治療后分別抽取關節液采用酶聯吸附試驗檢測IL-1和TNF-α的水平。結果顯示三組均有效果,但中西醫聯合治療療效更好,說明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與免疫反應的激活和抑制平衡調節機制有關。李順利[20]將每組80例膝關節滑膜炎患者進行不同療法治療,治療組給予5-氟尿嘧啶關節內注射,中藥蠲痹湯口服,舒筋通痹袋外敷并配合功能鍛煉;對照組曲安奈德+利多卡因關節內注射,配合局部短波治療。兩組治療治療四周后比較臨床療效,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7.5%,對照組76.25%,通過臨床對比中西醫綜合治療方案治療膝關節滑膜炎療效優于西醫常規治療。
針刺和艾灸合用可發揮雙重作用,在刺激穴位、調節經氣的同時使熱力透達患部,且灸療產生熱力通過刺激皮膚感受器,激發調節神經系統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代謝,可對軟組織發揮活血通絡、松解粘連,減少水腫滲出,促進炎癥物質消散吸收,消除對神經不良刺激,使局部肌肉、神經、血管得到充分營養,從而消除腫脹、疼痛,使膝關節功能得以恢復。研究證實,溫針灸可提高白細胞數和增強單核巨噬細胞吞噬作用,促進抗體形成[21]。達到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祛寒除濕的功效。
王為[22]將90例膝關節滑膜炎患者隨機分為3組。治療組給予溫針灸膝四穴配合消腫利水方熏洗治療;溫針組和中藥熏洗組分別給予溫針灸膝四穴和消腫利水方熏洗單獨治療。治療結束對患者進行評估,結果表明溫針灸膝四穴配合消腫利水方熏洗治療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可一定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改善患者癥狀和體征,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劉渝松[23]將膝關節滑膜炎患者分為3組(每組30例),分別為治療組(溫針灸配合中藥熏洗)、溫針灸組(溫針灸膝四穴)、中藥熏洗組(中藥熏洗),在治療后比較三組患者的跛行、支撐、交鎖、疼痛、腫脹、爬樓梯等癥狀體征,觀察表明,單獨用中藥熏洗治療或溫針灸治療對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均有一定療效,但綜合治療方法療效更佳。吳紅梅[24]在常規針刺的基礎上加以溫針灸治療膝關節滑膜炎患者,觀察結果顯示,溫針灸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針刺,得出了溫針灸具有消腫止疼等作用,能夠明顯改善膝關節功能,療效確切,有效降低復發率,值得在臨床應用中推廣。
田小剛[25]將36例膝關節滑膜炎患者的39個膝關節納入治療,對膝關節穴位行常規針刺后將白芷研細末,每次50 g,用陳醋或黃酒調成糊狀,敷于患部,并用保鮮膜包扎。經過3個療程的臨床療效觀察該方法治療膝關節滑膜炎療效顯著,有效率達94.87%,值得進一步推廣運用。武玲麗[26]把門診收治的32例膝關節滑膜炎患者,進行針刺穴位配合TDP燈烤穴位,內服除痹消腫止痛方,再以藥汁浸白布或毛巾熏洗熱敷患處,每次30 min,每天2次。32例患者中無效1例,總有效率達96.8%。余氏等[1]對于膝關節滑膜炎的外治法采用分期的治療原則,在腫脹期主要外敷金黃膏,起到清熱解毒、消腫的功效;在非腫脹期除了給予中藥貼敷外還外加超短波、微波治療以及中藥熏蒸床熏蒸。在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辨治原則下通過分期治療達到滿意的療效。任詠梅[27]選用本院自制滑膜膏涂抹患處,厚度為2 mm,再將紅外線治療儀對準涂藥部位,距離15 cm,穿透力為20 cm,照射30 min,總有效率超過98%,患者治療時間最短10天,最長30天,平均20天。王野[28]對78例膝關節滑膜炎患者均用外治法,一組用扶他林軟膏輕輕揉搓使扶他林乳膠劑滲透皮膚,1日3~4次以4周為1療程;另一組采用蠟餅+中藥封包治療+超短波治療,每日1次,每次20 min,4周為一療程。觀察兩組治療后膝關節臨床癥狀及體征情況,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采用問卷調查進行疼痛和功能評分,理療組治愈率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中醫在服用中藥的同時也在局部外敷藥物,通過標本同治,可以提高臨床的治療效果[29]。中藥外敷治療能使藥物直接作用于患處,藥物透過肌膚、腠理,直達病所,藥效能迅速通達整個關節,促進血液循環,迅速修復關節軟骨和韌帶的退行性病變,調節骨質的均衡代謝,使骨細胞和滑膜組織的新陳代謝功能提高[30],中藥內服和外敷結合可以快速起到舒筋活血、清熱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促進關節的積液吸收和功能的恢復[31]。
劉占京[32]運用加味五苓舒筋湯配合藥物外敷對膝關節滑膜炎患者進行治療,觀察全部患者的癥狀改善狀況,并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無效21例,總有效率為89.76%,得出了五苓舒筋湯加味配合藥物外敷治療膝關節滑膜炎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李大龍[33]對98例膝關節滑膜炎患者采用甲潑尼龍注射聯合局部紅外線理療與內服加味五苓湯聯合外敷中藥的治療相對比,通過臨床癥狀體征的比較,中藥內服、外敷的療效優于西藥的療效,加味五苓舒筋湯配合外敷治療膝關節滑膜炎療效確切,可提高臨床療效,改善膝關節滑膜炎的臨床癥狀體征,可在臨床推廣應用。曹永飛[34]將120例均有關節腫脹、疼痛及不同程度功能受限的滑膜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口服滑膜炎沖劑,每日3次,7天為一療程,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合自擬中藥方外敷治療,每日1次,7天為一療程,兩組均治療4個療程,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88.33%,優于對照組的70.0%。湯中華[35]對膝關節滑膜炎的患者進行內服中藥桃紅四物湯合外敷消炎散與口服布洛芬緩釋膠囊合外擦扶他林乳膠劑對比治療。結果中藥組總有效率優于西藥組,得出桃紅四物湯內服配合消炎散外敷治療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能顯著改善患者的疼痛腫脹和日常功能活動障礙。米仲祥[36]將急性創傷性膝關節滑膜炎患者隨機分3組各42例,治療1組用消定膏外敷治療,治療2組用消定膏外敷+消腫止痛合劑口服治療,對照組用復方七葉皂苷鈉凝膠外用治療,3組治療2周后觀察臨床療效,結果顯示,3組在緩解疼痛、減輕腫脹、改善關節功能等方面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中消定膏外敷聯合消腫止痛合劑口服能較好地改善創傷性膝關節滑膜炎患者的疼痛與腫脹,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其他兩組。
中醫學認為疾病的治療應遵循“動靜結合,內外兼治,筋骨并重”的基本原則。功能鍛煉是任何疾病任何階段都不可缺少的輔助治療項目之一,可以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作用,符合中醫治未病的診療思維,其具有促進康復、恢復功能、增強體質,甚至可以促進療效、預防疾病發作等作用,對于身體功能、精神及心理方面的康復亦有巨大的功效[37]。因此通過膝關節適當的功能鍛煉,可使局部氣血通暢,舒經活絡,調節整體功能,從而加速病理產物的代謝,促進炎性滲出物快速吸收。
李江山[38]將136例門診膝關節滑膜炎患者,給予中藥內服后藥渣外服,并用下肢石膏托或支具將膝關節固定在功能位(屈曲5°左右),固定2周,最后指導患者練習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活動,同時練習直腿抬高活動,腫脹消退后即可拆除外固定,進行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訓練,同時囑患者平時多練習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活動。治療前后采用VAS評分和局部腫脹評估進行比較,總有效率為88.2%,治療后VAS評分和局部腫脹及關節功能指標變化均優于治療前。結果表明,滲濕通絡中藥結合肌力訓練治療膝關節滑膜炎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且本療法操作簡單,實用,價格低廉,適宜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并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談立明[39]將90例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患者在診斷明確后予以關節穿刺抽出積液,膝關節行小夾板制動,患者禁止負重活動,臥床休息稍抬高患肢指導患者進行四頭肌等功能鍛煉和踝關節屈伸功能鍛煉。在此基礎上分為兩組,一組給予云南白藥噴霧劑治療,一天兩次;一組外敷院內自制三黃膏,一貼5 h,每天兩貼。兩組共治療8天,一個療程。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評分及總積分,兩組均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說明三黃膏結合功能鍛煉能明顯的改善患者的疼痛癥狀和功能障礙,適合于急性創傷性滑膜炎的治療,且見效快。董健[40]通過中藥內服外敷相結合,石膏托外固定上端起自大腿中段,下端至足趾,膝關節固定在微屈位。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活動練習,相對制動時間1~2周。治療14 d后判斷療效。無效4例。總有效率90%。說明局部固定和股四頭肌鍛煉,可以使患膝得以休息,減少不良刺激,有利于滲出液的吸收,促進腫脹消退,加速滑膜修復。
《正體類要·序》所載:“肢體損于外,則氣血傷于內,營衛有所不貫,臟腑由之不和。”按摩手法可起到舒筋活絡、宣通氣血、松解粘連、增加關節血液循環和關節液的代謝,提高肌腱彈性、增加關節活動范圍,具有活血通絡、理通筋脈的功效。通過膝關節適當的手法治療,可使局部氣血通暢,舒經活絡,調節整體功能,從而加速病理產物的代謝,促進炎性滲出物快速吸收。同時運動可有效地調節肌力平衡及肌張力,提高肌纖維合成酶的活性,強壯肌纖維,增強肌肉收縮力,因此傳統的手法應用可助推藥到病所,因人施宜,起到事半功倍之效[41]。
蘇天亮[13]將每組各100例滑膜炎患者分別給予獨活寄生湯加減后裝入棉布袋蒸汽加熱后按熱罨法治療配合推拿配合扶他林乳劑按摩和給予扶他林片劑口服,同時患處熱敷按摩。結果顯示,在進行膝關節腫脹度、VAS評分后中藥熱罨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于口服西藥,表明熱罨法加以推拿可以通過藥物與熱能的有機結合可改善局部的血液、淋巴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改善組織營養,調節細胞內環境的酸堿度,促進體內無菌炎癥的消散和吸收,促進損傷愈合。彭建雄[42]在口服西藥的基礎上,治療組給予中藥合手法治療,每周施手法兩次;并進行膝關節功能鍛煉,每天3次。兩周后兩組膝關節在疼痛度、腫脹度、活動度方面比較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證實中藥合手法是有效的治療手段。楊榮生[43]對68例膝關節滑膜炎患者均采用中藥內服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對膝周行滾法和捏法,對髕周行環揉推法,每次5 min,1周為1個療程。4個療程后評價療效,對照組有效率79.41%,觀察組有效率94.12%,說明和單純中藥內服治療相比,結合推拿手法治療膝關節滑膜炎可以更有效的緩解患者的疼痛,治療效果顯著。林濤[44]將納入研究的40例滑膜炎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扶他林軟膏,3次/d,治療組采用鄭氏按摩,1次/d,30 min/次,兩組治療在此之外均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4周為1個療程。治療后功能評測采用Lysholm膝關節評分系統評定,疼痛評分采用VAS評分法。兩組治療前后比較,有統計學意義。得出鄭氏按摩治療滑膜炎近期療效確切,但遠期療效及機制需要進行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滑膜炎是一種多發性疾病,其發病部位主要是膝關節,主要是因其關節腔大,滑膜面積廣泛,受到損傷后,滑膜血管擴張,產生大量滲出液,血漿和血細胞外滲,同時滑膜細胞分泌活躍,產生粘液素。滲出液中含有紅細胞、白細胞、膽紅質、脂肪、粘液素和纖維蛋白等[1],嚴重者呈血性。關節積液導致關節腫脹,關節活動受限,如不及時處理,可發生滑膜肥厚、粘連、軟骨萎縮等[45]。
近年來國內外的一些研究表明導致膝關節滑膜炎的重要環節主要是血管反應,除此之外某些如免疫系統、纖維蛋白系統以及關節腔內炎性代謝產物的釋放等因素的參與也是發生此病的充分因素[5],所以通常情況下西醫以對癥治療為主,如抽液、單純激素消炎或關節鏡下沖洗、抗生素使用等,但往往治療不徹底,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期,急性炎癥會在疾病反復發作中逐漸轉化為慢性期,導致滑膜增生肥厚、瘢痕粘連,引起關節加速退行性病變[9]。中醫外治法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但在清代的《理瀹駢文》中才將治療各科疾患的多種外治法歸納系統總結起來,因此被稱為外治之宗。中醫治療疾病均基于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膝關節滑膜炎的治療也無外乎此法,因此自古醫家不僅從局部外敷來治療,還結合了內服、功能鍛煉、針刺理療及現代的西醫療法,通過整體治療來使膝關節得到快速的修復以達到正常的功能。特別是老齡化社會到來后膝關節的問題作為老齡化最為突出的疾病之一,長期困擾著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嚴重降低了他們的生活質量。隨著機體的衰退,人體老年化以后膝關節內部關節液減少,關節軟骨更加容易增生和發生炎癥,因此我們通過一種盡量不改變膝關節內部環境的治療手段來進行治療,祖國醫學的外治法因為其可以疏通經絡,調節機體功能,防治肌肉萎縮的優點便成為了當前被患者易于接受,臨床醫生積極探索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