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立崗 石琴 柳煒(新疆兵團第十二師畜牧獸醫工作站 830009)
林下生態養雞技術與管理
袁立崗 石琴 柳煒(新疆兵團第十二師畜牧獸醫工作站 830009)
利用豐富的林地資源,選擇抗病力強、適應性好、靈活性強、羽毛美觀的地方土雞品種,將現代養雞技術與傳統飼養模式相結合,將種植與養殖相結合,飼養出綠色安全的雞肉、雞蛋,滿足市場需求、提高農民收入。
養雞;林下;生態;技術
林下生態養雞就是充分利用樹林下(果林、山林)的天然飼料資源,利用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和明媚的陽光,將傳統養雞與現代科學養雞技術相結合,養出綠色、安全、營養豐富、品味優良的肉雞或蛋雞,以滿足現代人回歸自然的消費觀念。為了提高林下生態養雞的生產水平和效益,現就飼養管理與疫病防治技術總結如下。
林下養雞的品種要求是:抗病力強、覓食能力強、機動靈活、羽毛豐滿、羽色光亮美觀、腿細、雞肉風味佳。因此,適于林下養殖的雞多為地方品種的優良土雞。優良的地方土雞品種包括:肉蛋兼用型或肉用型土雞,如新疆的拜城油雞、北京油雞、江蘇的狼山雞、河南的固始雞、吐魯番的斗雞等。蛋用型土雞品種有廣東清遠麻雞、石岐雜雞、綠殼蛋雞等品種。優良的地方土雞品種應具備的性能:林下生態養雞活動范圍大(一般半徑在0.5~1km之間),30~40%的飼料靠天然覓食,所以,要求品種靈活、易動、喜雜食,特別是食草性、啄蟲性能強,抗病力強。不僅如此,放養時早出晚歸,還要適應性強、合群性好,對天敵的自我逃脫能力強。而我國優良的地方品種土雞,在過去傳統飼養下,經過幾百年的自然繁衍,能生存下來恰好就有這種特性和習性,善于野外奔跑和自由覓食,肌肉緊湊,肉中水分含量低,粗蛋白及氨基酸含量高,肉質優良、肉品鮮嫩、營養豐富、滋補性好,而且羽毛濃密美觀,補飼少、成本低,抗病力強,春季育雛,成活率可達到98%。除地方優良的土雞品種外,適于林下養殖的雞還有現代培育出的高產蛋雞的蛋公雞,雖然比不上土雞的性能和風味,但也能較適應林下放養。而近代培育出的其他高產蛋雞、快、大型肉雞等品種,雖然其長速快、產蛋、產肉水平高,其靈活性也差,肉品質差,補飼量大,營養要求高,不適于林下放養。
林下養雞環境要求選擇遠離生活區、工業區、主干道、污水池塘的果林、平原林、山林等,但果林下養雞在前期要防止啄果。這就要求林地上的天然飼草料資源越豐盛越好,如動物性飼料昆蟲及嫩草、草籽、樹葉等植物飼料。林地四周要設有圍欄,為了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和資源再生,可將林地用網隔成塊實行輪牧放養。密植低的林地,也可以人工種植葉菜、飼草、豆科類植物等,如苜蓿草、茴香、大蔥等,這樣可提高林地的附植草料,從而提高放養雞的肌肉品質及飼料蛋白。林地生態養雞的飼養密度,與林地草料資源的豐富程度有關。一般每畝林地可養50只左右,每群可飼養200~500只,過大或過小都不利于管理。為了防止農藥中毒,提高雞肉品質,林地生態養雞要最大限度的減少農藥、化肥、除草劑的使用量。
林下生態養雞也是現代畜牧新技術與傳統飼養的結合。飼養模式分兩個階段:即舍內育雛階段,采用現代養雞新技術,封閉式高溫育雛,全期42d(6周),飼喂全價配合育雛料。在育雛期要完成各種應免疫苗的免疫接種,育雛末期,平均體重達到500g以上,而且精神飽滿、羽毛整齊、眼睛有神、行動靈活。培育林下雞的育雛舍最好建在林地中間、地頭,既作為育雛舍用也可以作為放養后的歸巢用,又有利于轉群和放養。為了提高育雛雞的成活率,出殼后的雛雞應24h后開始飲用加入多維素的涼開水。在飲水前,小雞在育雛環境下要放夠2h。飲水后2~5h才能開食。選擇高溫網上育雛,是防止舍內溫度波浪式忽高忽低的最佳模式;選擇地面育雛要鋪厚草墊,防止地溫太低引起白痢、感冒及爆發球蟲病。應做好舍內消毒,及時分群。包括接雞前育雛舍消毒和接雞后環境消毒,育雛密度由前期的50只/㎡左右,逐漸減小為5~8只/㎡,并按時接種疫苗,按體重大小分群并飼喂。育雛期末對各種疫苗的免疫效果進行監測評價。林下養雞育成期的時間較長,一般為90d左右,為保證育成階段能健康成長,其管理要求:在林地中或地頭要建有歸巢,即可避風遮雨,也可晚上夜宿、集中補飼、群體藥物預防。由半放養逐步到全放養,注重調教馴化,如敲擊臉盆、吹口哨、吆喝等,一般天亮放出,日落歸巢。實行輪牧制利于草地恢復和相對邊遠林地的充分利用。每兩周進行稱重,對達不到體重標準的雞要分群放養。正確進行補飼,定點、定時、定量。補飼的時間一般在歸巢后,補飼次數一天一次,地點在地頭放置固定補飼槽或在歸巢舍邊。每次補飼量要結合體重標準,不能剩余為好。補飼的飼料可選喂粒狀原糧或育成期的全價飼料(多為體重偏輕者),選用何種飼料還要根據出欄雞肉的品味。有條件的也可將菜葉、胡蘿卜絲、瓜皮等作為補飼飼料。但不能散在地上,防止污染。飲用流動的水,嚴防飲水器中的水在日光下暴曬或高溫下久放,防治病原微生物繁衍,造成拉稀。禁止飲用地上的雨水,水渠、池塘邊的污水。補飼料槽、飲水器等要定期刷洗,保持清潔。要防獸害,如老鷹、地鼠、蛇、黃鼠狼。
雖然優良的地方品種雞抗病力強,適應性強,林下放養的雞密度小、空氣好,但為確保生態雞健康,提高成活率,必須按照現代技術對雞馬立克氏病、禽流感、新城疫、傳染性法氏囊、傳染性支氣管炎以及禽出敗(巴氏桿菌)、雞白痢(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病進行疫苗和藥物的預防,也要對腸道寄生蟲病以及霉菌病、中毒病進行預防。按照現代育雛要求,一般在放養之前(50d)完成各種疫苗的免疫接種,有條件的要在放養前對各種疫苗,特別是禽流感、新城疫等免疫效果進行監測,對達不到免疫保護要求的要進行補免;如果有必要可在育成期(放養階段),由于時間長,有必要在80~90日齡時,追加一次禽流感、新城疫的免疫。在70、110日齡時,根據需要應各驅蟲一次,主要是消化道驅蟲,可在補飼料中加0.03~0.04%呋喃唑酮拌料或每只雞0.5片雞蟲凈研碎拌料。要防止氣溫變化引起感冒,農藥中毒引起死亡、防止各種腸道菌引起拉稀。
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不同氣候、不同林地生產管理均不同。新疆是春秋短、夏冬長,開春晚入冬早,夏季干燥炎熱,冬季寒冷。因此適宜的林下放養時間應在5月下旬至10月上旬,5個月左右。土雞育雛期42d,育成期90d左右,出欄體重2kg左右。因此,最早計劃8月出欄的雞4月上旬接雞,9月出欄的雞5月上旬接雞,10月出欄的雞6月上旬接雞。同一片林地一年可飼養生態雞1~2批,每畝地放養密度50只左右,每群放養雞以200~500只為宜。春雛(3~5月接雞)比夏雛(6~7月)成活率高,實踐證明4月份接雛的育成率要比6月份高10%以上。林下養雞的成本與收入:每只林下生態雞出欄時體重平均2kg左右,直接成本在15~20元(主要是雞苗、飼料、人工費),而市場售價35元/kg,每只雞出欄收入70元/只(如果論只不論斤賣,每只100元左右),凈收入50元/只以上,每畝林地增加收入2500元左右,每戶增收(5畝~10畝林地)1.25~2.5萬元,每年如果飼養兩批,經濟收入更高。
林下生態養雞,既有利于林地病蟲害防治,減少農藥及除草劑的使用,又可增加林地肥力,更重要的是利用自然資源,提高農民收入,豐富市場綠色、有機禽肉、禽蛋,其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均可觀。推廣林下生態養雞技術和管理也有利于種植業和畜牧業的有效結合,推動綠色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袁立崗(1965-),男,推廣研究員,研究方向:養殖技術與動物疫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