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娟
(云南省紅河州蒙自市畜牧技術推廣站661199)
山地生態雞養殖技術要點分析
薛麗娟
(云南省紅河州蒙自市畜牧技術推廣站661199)
生態雞俗稱 “山雞”,通常放養在草場、林地、果園、農田、荒山、竹園和河灘等一些開闊地勢的養殖雞統稱,其肉質堅韌,富含氨基酸,是營養價值極高的無公害優質雞。本文簡單介紹山地生態雞的相關養殖技術要點。
生態;山地養殖;放養雞
生態雞養殖技術是近年來養殖人將傳統養殖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開發的養雞技術。該技術實行雞群自由放養,讓其以覓食草料、昆蟲、籽實和腐殖質等自然飼料為主,人工科學補料為輔,嚴格控制飼料成分,通過良好的飼養環境、科學的飼養管理,最大限度提高雞群生長力和免疫力。并以此項技術進行標準化生產,使肉、蛋產品達到無公害食品標準,滿足現代飲食業對純天然的追求。
為了養殖出無污染的山雞,場地選址應在生態環境優越的天然草原、田野、山地等適合放牧的開闊地勢,且5km范圍內不應設有大型污染源。鑒于雞體型不同于大型四肢哺乳類動物,養殖場地形應盡量平坦,且坡度不宜大于10°。另外,選擇水源充足、取水方便的地方建廠,既滿足雞的食物供給需要,又便于管理員準備飼料。
山地放養生態雞需要具有較強的運動能力和抗病能力,應選用肉質堅韌、生長能力強的品種。一般以選擇當地土雞為主,兼用型雞種最好。
養殖場地可用竹草、舊漁網等一些有隔離作用的植物等作柵欄,也可用磚砌柵欄,高度在1.2~1.5m,防止雞跑出和其他動物進入[1]。
雞舍能夠為雞遮風擋雨,是保證雞的休息和補充飼料的處所。應具備采光通風和干燥保溫功能。一般用雜木搭建2m高的簡易屋架,四周用秸稈或轉砌筑,頂部可蓋石棉瓦。雞舍內需設置食槽、水槽以及棲息架。
為了利于生態雞放牧飼養,選擇合理的育雛時間。合適的育雛季節一般在春夏季,該季節陽光充足,氣溫逐漸升高,對雛雞發育成熟有不可或缺的益處。1~3周齡的雛雞需要在溫室中飼養,在這3周內養成強壯體質,對它們日后的健康生長極為關鍵。隨著時間推移,經歷夏季的雛雞一般成長為中雞,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使生態雞具有很長的舍外活動時間,使其體質得到充分鍛煉,對后期放養采食、預防天敵的侵害非常有利。
放養山雞的主要食用范圍是天然草場,草料、植物籽實和各種昆蟲,其天然飼料的質量取決于該地的自然環境。另外,也需人工補料其他營養。用于生態雞人工補給的飼料最好是天然有機飼料,同時根據其生理需要和營養價值,針對性地配置各階段合適的飼料,以保證山雞健康、優質地生長。
放養的規模以適度為宜,密度過大,會因山雞采食不足而對雞的肉質和蛋的成熟度產生影響;密度過小又會造成場地資源的浪費,降低生產效益。適宜的放養密度為每群500~1000只雞,這樣可以降低風險,穩定收益,也便于養殖人員管理[2]。
放養時間應根據季節氣候、天氣狀況以及雞本身的日齡綜合考慮。夏秋季節飼料豐富,可長時間放養,冬季宜早歸晚出,初期放養以3~4h為宜,成熟的雞可逐日遞增。應派專人看護雞群,防止野獸或其他動物侵擾雞群,并對山雞實時補充足夠水分。如遇雷雨、暴風等惡劣天氣,又或烈日下舍外溫度過高,應及時將雞趕回雞舍,防止其受寒或中暑。
預防雞群疾病,基礎工作就是要搞好場地的衛生環境。管理人員應定期觀測、記錄雞群的采食、飲水、糞便狀況,對每只雞進行排查,發現精神狀態不佳的情況應及時對其做隔離、診斷。對于病死雞應做深埋處理,還應為雞群定期做疫苗接種。
總之,山地生態雞養殖是目前養雞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培育優質產品雞的重要技術措施。相關人員應該在其養殖的各個階段精心管理,確保雞群的健康和產量。
[1]漢菲.淺談山地生態雞養殖技術要點[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6(9):101.
[2]李麗平,鐘福生,許美解,等.封閉式山地雞生態養殖技術探究 [J].嘉應學院學報,2015(5):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