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冶 高偉民
右室Tei指數和BNP的變化與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臨床預后的關系
張冶 高偉民
目的 探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時右室Tei指數和腦鈉肽(BNP)的變化與患者臨床預后的關系。方法 7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測定癥狀發作后24 h內血漿BNP水平,所有患者在第5天或第10天內行心臟多普勒超聲檢查,測定患者左室射血分數(LVEF)和右室Tei指數,住院期間至發病后3個月記錄死亡事件及主要不良心臟事件(MACE)。結果 根據75例患者右室Tei指數的平均值,分為Tei指數≤0.35組(45例)和Tei指數>0.35組(30例)。Tei指數≤0.35組和Tei指數>0.35組血漿BNP水平分別為(121.24±76.24)pg/ml和(342.55±180.42)pg/ml,Tei指數≤0.35組血漿BNP水平低于Tei指數>0.35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分析顯示,BNP與右室Tei指數呈正相關(r=0.52,P<0.05)。隨訪3個月無死亡事件發生。Tei指數≤0.35組和Tei指數>0.35組患者在住院期間MACE發生率分別為4.44%(2/45)、13.33%(4/30);Tei指數≤0.35組和Tei指數>0.35組患者在發病后3個月MACE發生率分別為4.44%(2/45)、16.67%(5/30)。多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右室Tei指數>0.35獨立于各因素預測住院期間、發病后3個月MACE發生率。結論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室Tei指數與血漿BNP濃度呈正相關,右室Tei指數>0.35能較好預測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短期MACE的發生率。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腦鈉肽;右室Tei指數
國內相關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1-3]:隨著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的日益升高,急性心肌梗死患病人數的不斷增加,因急性心肌梗死而導致死亡的人數日益增多,嚴重影響了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身心健康。趙磊[2]通過大量的回顧性病例調查分析發現:在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人群中,大約有50%~70%的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的癥狀,而出現嚴重心肌梗死的患者約占總人數的1/4。本研究旨在探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室Tei指數和血漿BNP濃度變化與患者預后的關系,為預測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臨床預后提供有價值的指標,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取完全隨機的原則,選取本院2016年1~9月門診及住院7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心肌梗死的臨床診斷標準[4,5];②年齡≥18歲,性別無限制。排除標準:①有腦血管意外以及惡性高血壓等重癥病史者;②哺乳期、妊娠期以及惡性腫瘤患者;③伴有精神病的患者;④合并有肝、腎、心以及機體造血系統異常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通過GE Vivid E9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右室Tei指數進行測量,患者入院后24 h內抽取肘靜脈血查血漿BNP,采用美國博適公司BNP測試儀,使用干式快速免疫熒光法定量測定BNP值。所有患者在第5天或第10天內行心臟多普勒超聲檢查,測定患者右室Tei指數。
1.3 觀察指標 臨床隨訪住院期間至發病后3個月記錄死亡事件及MACE,患者出院后通過門診或電話進行隨訪,MACE事件主要包括再發心絞痛、再梗、心源性死亡、繼發心力衰竭和再入院等復合終點的發生情況[6]。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通過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明確右室Tei指數和BNP的變化與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相關性。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右室Tei指數與血漿BNP水平的關系 根據75例患者右室Tei指數的平均值,分為Tei指數≤0.35組(45例)和Tei指數>0.35組(30例)。Tei指數≤0.35組和Tei指數>0.35組血漿BNP水平分別為(121.24±76.24)pg/ml和(342.55±180.42)pg/ml,Tei指數≤0.35組血漿BNP水平低于Tei指數>0.35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分析顯示,BNP與右室Tei指數呈正相關(r=0.52,P<0.05)。
2.2 右室Tei指數和血漿BNP水平與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關系 隨訪3個月無死亡事件發生。Tei指數≤0.35組和Tei指數>0.35組患者在住院期間MACE發生率分別為4.44%(2/45)、13.33%(4/30);Tei指數≤0.35組和Tei指數>0.35組患者在發病后3個月MACE發生率分別為4.44%(2/45)、16.67%(5/30)。在多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中,右室Tei指數>0.35:住院期間:r=1.8764,OR=6.858,95%CI =(1.814,24.487),P=0.035<0.05;發病后3個月:r=1.8548,OR= 6.975,95%CI=(1.845,27.458),P=0.039<0.05。BNP>340 pg/ml:住院期間:r=1.5497,OR=4.459,95%CI=(1.958,23.5687),P=0.084>0.05;發病后3個月:r=1.5620,OR=2.568,95%CI=(1.875,86.5601),P=0.093>0.05。右室Tei指數>0.35獨立于各因素預測住院期間、發病后3個月MACE發生率。
室壁張力增加和缺血是BNP釋放的重要刺激因子[7-9]。急性心肌梗死發作時心室收縮和舒張功能急劇下降和容量負荷的相對過重,使心室壁張力上升,快速誘導心室肌BNP的基因表達增加,血漿BNP水平升高[3,10-13]。當臨床有心功能衰竭表現時,心室等容收縮間期(ICT)和等容舒張間期(IRT)延長,射血時間(ET)縮短,Tei數升高[14,15]。本研究結果發現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與Tei指數≤0.35組相比,Tei指數>0.35組血漿BNP水平顯著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分析顯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室Tei指數與血漿BNP濃度呈正相關,所以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時同時檢測BNP和Tei指數也可能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右室Tei指數>0.35能較好預測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短期MACE的發生率。
本研究提示,雖然BNP在預測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近期臨床預后方面效果欠佳,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時,右室Tei指數>0.35獨立于各因素,能較好預測住院期間和發病后3個月MACE發生率,并為臨床上評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短期預后提供了一個方便可行、易于操作的客觀指標。
[1]史改英.Tei指數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預后的關系.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8):267-268.
[2]趙磊.Tei指數評價心肌梗死后心臟功能及與血漿N-末端腦鈉肽前體的相關性.中國基層醫藥,2014,21(4):518-520.
[3]曲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治療后血漿NT-proBNP與Tei指數的變化及其與心功能分級的關系.海南醫學,2013,24(3): 329-331.
[4]姚丙南,仇萍,韓世琴,等.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下腦鈉肽水平及Tei指數與患者預后關系的臨床研究.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12,16(5):369-371.
[5]張莉.急性心肌梗死臨床預后的無創性評價研究.上海交通大學,2007.
[6]趙茹.急性心肌梗死血BNP及NT-proBNP的預后意義.天津醫科大學,2009.
[7]時貴閣,鄧又斌.組織多普勒顯像測量Tei指數評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功能的臨床價值.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8,31(25):40-41.
[8]郭艾武,王愛琴,崔勤,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漿腦鈉素峰值濃度的變化與預后的關系.臨床薈萃,2006,21(7):472-474.
[9]李憲倫,焦媛,柯元南,等.B型鈉尿肽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及預后的評估.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08,22(3):137-138.
[10]余小林.首發AMI患者急診PCI術后BNP水平與Tei指數的相關性研究.石河子大學,2010.
[11]李國慶,余小林,王恒.首發AMI患者急診PCI術后BNP水平與Tei指數的相關性研究.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2,21(3): 321-324.
[12]彭云蓉,蘆芳,宋雅玲.組織多普勒超聲結合Tei指數評價心肌梗死患者右心室功能.臨床醫藥實踐,2008,17(2):86-89.
[13]彭云蓉.組織多普勒超聲結合Tei指數評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右心室功能.山西醫科大學,2008.
[14]劉鳳.Tei指數在評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功能方面的應用研究.蘇州大學,2007.
[15]顏如玉,白蓉,吳文海,等.Tei指數評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臨床研究.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7,27(2):127-12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6.032
2017-01-19]
117000 本溪市中心醫院功能科(張冶),影像科(高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