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輝 陳國興 王育光
糞菌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分析
楊勇輝 陳國興 王育光
目的 探討糞菌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效果。方法 6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根據患者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行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行糞菌移植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臨床癥狀評分、疾病復發情況。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86.67%高于對照組6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56,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腹痛評分、腹瀉評分、腸黏膜病變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腹痛評分、腹瀉評分、腸黏膜病變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疾病復發率6.67%低于對照組2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5)。結論 采用糞菌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效果,迅速改善其臨床癥狀,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有效控制疾病復發,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推廣和應用價值。
糞菌移植;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療效
為了探討糞菌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效果,本院選取了60例患者進行了回顧性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選取60例進行研究。入選者均符合如下納入標準:①均經過病理學診斷或結腸鏡診斷確診;②左下腹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③大便隱血試驗的結果均為陽性;④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研究內容,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根據患者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0~78歲,平均年齡(50.64±9.73)歲;病程3個月~8年,平均病程(4.21±1.27)年。觀察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21~76歲,平均年齡(50.45±8.57)歲;病程2個月~9年,平均病程(4.52±1.79)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行常規藥物治療,具體方法:1 g柳氮磺胺吡啶、3 g蒙脫石散(思密達)、50~10 mg氫化可的松片、165 mg膠體酒石酸鉍膠囊(比特諾爾)混合成灌腸藥液,在大便排空的基礎上,于睡前30 min進行灌腸。
1.2.2 觀察組 行糞菌移植治療,具體方法為:選擇合適的供體,在移植前72 h口服萬古霉素,0.5 g/次 ,2次/d;于移植前24 h行腸道準備,停止用藥。移植當日,于術前6 h從供體內取60 g糞便,加入350 ml生理鹽水攪拌均勻,過濾,取300 ml細菌懸液,置于4℃環境下保存,然后借助盲腸鏡將其輸注到患者的盲腸內,保持4~6 h左側臥位,并禁食6 h。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其評價標準參照《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1,2],具體如下:臨床癥狀徹底消失,結腸鏡檢查顯示腸黏膜基本恢復正常為痊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檢查顯示腸黏膜有輕度的炎癥反應,或者存在假息肉為有效;臨床癥狀和結腸鏡檢查結果和治療前相比無變化甚至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有效)/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腹痛、腹瀉和腸黏膜病變等臨床癥狀的評分變化。③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6個月的隨訪,統計其疾病復發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痊愈12例,有效1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6.67%;對照組痊愈9例,有效10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為63.33%;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56,P<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變化比較 對照組治療前腹痛評分為(2.74±0.47)分、腹瀉評分為(2.64±0.55)分、腸黏膜病變評分為(2.43±0.48)分,治療后評分分別為(1.32±0.31)、(1.44±0.38)、(2.02±0.46)分。觀察組治療前腹痛評分為(2.41±0.79)分,腹瀉評分為(2.47±0.58)分,腸黏膜病變評分為(2.44±0.51)分,治療后評分分別為(0.91±0.30)、(0.95±0.31)、(1.34±0.73)分。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腹痛評分、腹瀉評分、腸黏膜病變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腹痛評分、腹瀉評分、腸黏膜病變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疾病復發率比較 經隨訪發現,對照組有8例復發,疾病復發率為26.67%;觀察組有2例復發,疾病復發率為6.67%;觀察組疾病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38<0.05)。
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較高,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和膿血便[3-6]。該病的發病高危群體為中青年,主要的發病部位集中在直腸和乙狀結腸部位,甚至還會對其他臟器造成一定的影響,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7]。目前,醫學界對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機制還未形成統一看法。目前,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治療以藥物保留灌腸為主,但是治療效果就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治療并不徹底,病情反復發作[4,8-10]。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86.67%高于對照組6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56,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腹痛評分、腹瀉評分、腸黏膜病變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腹痛評分、腹瀉評分、腸黏膜病變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疾病復發率6.67%低于對照組26.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5)。觀察組采用糞菌移植治療取得了顯著效果,主要原因為:病變部位在結腸,糞便內炎癥指標比循環指標更能直觀的反映疾病活動度,且糞便鈣衛蛋白(FC)可以穩定存在,因此,可良好地反映患者的疾病活動度,其中糞便鈣衛蛋白是中性粒細胞更新的標志物,屬于重要的炎性蛋白[11-14]。
綜上所述,采用糞菌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可以明顯提高治療有效率,迅速改善其臨床癥狀,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有效控制疾病復發,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推廣和應用價值。
[1]牛武學.對116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特征分析及治療體會.當代醫藥論叢,2014,11(2):268-269.
[2]韋瑤,龔劍峰,朱維銘,等.糞便菌群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9例臨床分析.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4,10(29):970-973.
[3]崔麗君,張艷,韓濤,等.中藥聯合干細胞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研究述評.遼寧中醫雜志,2015,3(17):662-665.
[4]倪小冬,李幼生,張永良,等.PEC途徑行糞菌移植加腸內營養治療復發性潰瘍性結腸炎.腸外與腸內營養,2015,1(27):29-33,38.
[5]江學良.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中華消化病與影像雜志(電子版),2015,5(14):211-213.
[6]林裕民.美莎拉嗪輔助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分析.當代醫學,2011,33(10):132-134.
[7]許夢雀,曹海龍,曹曉滄,等.糞菌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匯總分析.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5(9):790-791.
[8]邱效慧,楊路希,嚴祥.糞菌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有效性.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6(6):80-82.
[9]文艷,梁健,李芳蘭,等.糞菌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觀察及護理.中國臨床護理,2016,8(6):486-488.
[10]安瑩瑩,曹海龍,許夢雀,等.經結腸鏡糞菌移植序貫口服糞菌膠囊治療重度潰瘍性結腸炎一例.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16,33(4):258-259.
[11]韋瑤.可溶性膳食纖維聯合糞菌移植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作用及其機制研究.南京大學,2016.
[12]孫橙橙,江學良.糞菌移植在潰瘍性結腸炎治療中的臨床應用.臨床薈萃,2016,31(8):838-842.
[13]馬嫦娥,彭南海,孫慶玲,等.1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行糞菌移植的護理.護理學雜志,2014,29(10):41-42.
[14]劉鑫,閔敏,劉巖,等.糞菌移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進展.中國醫刊,2017,52(1):23-2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6.067
2016-11-02]
516211 惠州市第六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