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娜
非洲欠發達地區手術患者全麻恢復期的護理體會
閆麗娜
目的探討非洲欠發達地區患者全身麻醉(全麻)手術后恢復期的護理經驗.方法對非洲盧旺達(RWANDA)東方省衛生部直屬的基本古省醫院(KIBUNGO HOSPITAL) 收治的58例接受全麻手術患者的恢復期進行密切觀察, 并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 總結分析護理經驗.結果58例患者, 在全麻恢復期給予針對性的觀察及護理工作, 患者均在血壓、呼吸平穩, 意識清楚、情緒穩定的情況下轉送回病房.所有患者中有1例因躁動將氣管導管自行拔出, 2例發生蘇醒延遲, 未出現因護理原因而產生并發癥.結論加強非洲欠發達地區全麻術后患者的針對性觀察及護理, 可以提高麻醉恢復期的安全性, 及時發現術后并發癥, 對保障援外醫療手術的質量、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全身麻醉;麻醉恢復期;援外護理
麻醉恢復期是指從患者停止使用麻醉藥開始到患者完全清醒, 生命體征平穩的過程[1].這期間麻醉作用尚未完全消失, 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心肺功能也尚未完全恢復正常, 常伴有意識模糊、躁動不安、氣道梗阻、誤吸等危險,重視此期的護理, 對患者安全轉送回病房及預后恢復尤為重要.特別是醫療條件尚不發達的非洲國家, 其醫療設施不完善, 醫、藥、物資匱乏, 百姓身體健康狀況差, 多種傳染病肆虐, 而且患者中多數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 如瘧疾、艾滋病等, 從而大大增加了醫療風險, 故在全麻蘇醒期間更應嚴密監測、精心觀察、正確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本文總結2014年10月~2015年10月非洲RWANDA東方省衛生部直屬的KIBUNGO HOSPITAL 收治的58例采用全麻手術患者麻醉恢復期的針對性觀察和護理體會,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0月~2015年10月非洲RWANDA東方省衛生部直屬的KIBUNGO HOSPITAL 收治的58例采用全麻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39例、女19例, 年齡8~71歲.KIBUNGO HOSPITAL屬國家級綜合性醫院, 本組病例涉及手術科室為骨科11例、普外科31例、婦科15例、五官科1例;其中急診手術18例、擇期手術40例,均為靜脈復合麻醉經口腔氣管插管.
1.2 護理方法
1.2.1 基礎護理 因KIBUNGO HOSPITAL的醫療條件與當地手術習慣, 一般配合完成手術的人員為1名手術醫師和1名手術室助手(護士)及1名麻醉醫師, 也就是說一人要擔多職, 當手術時護士擔任手術一助與手術醫師共同完成手術,術后協作麻醉醫師完成患者的復蘇.術后的復蘇過程也均在手術間內, 避免了患者在搬動過程中出現危險.并且護士對患者的病情、術中用藥、麻醉方法、麻醉藥物使用種類、劑量、手術方式及術中發生的各種情況都相對了解, 所以對患者在恢復期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和并發癥評估相對完善, 能及早提出對策進行預見性護理, 提高了麻醉恢復期的安全系數.由于當地電壓很不穩定應多次檢查供氧、吸引器、監護儀等設備的功能處于完好狀態.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及氧飽和度, 每5分鐘檢測記錄1次.注意患者皮膚、黏膜的色澤,由于當地患者均為黑色人種, 對皮膚色澤的觀察困難較大,容易出現誤判等情況, 所以要經常對患者的眼瞼結膜和甲床進行觀察.
1.2.2 針對性觀察及護理 全麻患者術后的恢復主要是意識恢復, 心血管功能穩定, 呼吸功能穩定, 直至呼吸功能恢復正常[2].只有對患者針對性的觀察采取有效的護理才能預防相應的并發癥.①神經系統:以對患者眉間輕叩及高聲聽覺刺激來判斷患者意識狀態, 觀察眼球活動度、瞳孔變化、各種神經反射及肌張力恢復程度.如瞳孔大或正常、睫毛反射存在、呼吸淺速表示即將蘇醒[3].②循環系統:密切監測患者血壓、心率、心電圖、血氧飽和度、及尿量, 注意有無血壓、心律異常.充分補足循環血量, 保持出入量平衡, 調節酸堿度及電解質的平衡.對老年人、小兒及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補液速度不易過快、過多, 以防引起心力衰竭(心衰)、肺水腫.③呼吸系統: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 通氣導管安置合理,防止管道堵塞、脫落、打折、受壓.選擇氣管拔管最佳時機,自主呼吸恢復, 潮氣量、分鐘通氣量在正常范圍, 空氣呼吸5min, 血氧飽和度>92%, 有吞咽動作, 血流動力學穩定, 意識清醒前拔管[4].對大劑量反復使用芬太尼的患者可導致延遲性呼吸抑制, 在復蘇過程中患者意識清醒, 卻表現出呼吸遺忘, 不刺激患者會自動停止呼吸, 應每3分鐘喚醒患者.并以吸痰、指導患者正確的呼吸、咳嗽, 來刺激患者預防遺忘性呼吸停止.注意觀察呼吸頻率、深度、節律、及有無呼吸困難, 防止發生舌后墜、喉頭水腫、喉痙攣等并發癥.據報告盧旺達約有20萬艾滋病患者[5], 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陽性及急診患者, 吸痰拔管過程中應做好個人防護, 戴防滲透口罩、防護眼鏡、雙層手套并穿隔離衣.
1.2.3 保暖護理 麻醉過程中患者體溫中樞受到抑制, 術中大量輸液、輸血、腹腔沖洗、手術切口大、暴露時間長以及當地雨季手術間陰冷潮濕的影響, 非洲患者多數營養狀況差, 皮下脂肪較薄不易保存體溫, 易發生體溫下降從而引起患者復蘇時間延長, 寒戰、血液循環障礙等并發癥, 故應加強保暖措施, 及時加蓋棉被, 必要時使用熱水袋或電熱毯[6, 7].
1.2.4 躁動護理 由于KIBUNGO藥物種類有限, 對患者術后鎮痛并不完善, 是引起躁動的重要原因之一, 應提前實施保護性束縛, 防止墜床.妥善固定各種引流管并在管外做好標記, 以便隨時觀察管道的位置.同時密切觀察傷口有無滲出物, 預防出血及切口裂開, 分析引起躁動的原因, 配合醫生給予相應糾正處理.
1.2.5 心理護理 患者清醒后應予以耐心解釋, 告訴患者已安全、順利完成手術, 但仍需配合治療和護理, 使患者樹立信心、減輕壓力、消除畏懼緊張心理.RWANDA官方語言為英語和法語, 但多數只會講當地盧旺達語或斯瓦西里語,遇到交流障礙的患者, 配合肢體語言, 輕輕擦拭患者額面部、握握手、拍拍肩來增強患者的信心, 從而減輕顧慮[8].
58例患者, 在全麻恢復期給予針對性的觀察及護理工作后, 患者均在血壓、呼吸平穩, 意識清楚、情緒穩定的情況下轉送回病房.所有患者中有1例因躁動將氣管導管自行拔出, 2例發生蘇醒延遲, 未出現因護理原因而產生并發癥.
RWANDA屬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東方省又是經濟落后的省份, 當地衛生狀況差, 醫療物資十分匱乏, 在這嚴峻的環境下更需要援外護理工作者有豐富的護理經驗,敏銳的觀察能力及預見性, 針對全麻恢復期的特點, 以呼吸、循環、神經系統的癥狀、體征密切觀察, 針對性的采取護理措施.對各系統可能出現的并發癥要做到心中有數, 避免出現護理盲點, 以保證患者在麻醉恢復期安全順利度過.同時需要手術團隊之間緊密協作、密切配合、并有高度責任心.麻醉恢復室(postanesthesia.care unit, PACU)是麻醉恢復期患者繼續進行嚴密觀察和監測, 直至患者生命體征恢復到穩定狀態的場所[6,9], 也是麻醉科重要責任崗位之一.對于手術后患者的安全保障和提高手術室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故KIBUNGO HOSPITAL對PACU的設立勢在必行, 以提高圍麻醉手術期的安全性, 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 覃芳. 全麻術后恢復期的安全護理與防護. 心理醫生雜志,2012(12):217.
[2] 賀月珍, 陳玉珍, 吳巧蘭. 術后全身麻醉病人的復蘇護理. 全科護理, 2013, 11(14):1297-1298.
[3] 鄧小明, 姚尚龍, 于布為. 現代麻醉學. 第4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4:1037-1040.
[4] 陳善桂, 張正琴. 全麻恢復期選擇拔管時機的探討. 臨床護理雜志, 2012, 4(11):45.
[5] 武志峰. 盧旺達KIBUNGO醫院醫護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及防護. 內蒙古醫學雜志, 2012, 44(12):1519.
[6] 宋萍. 麻醉恢復室常見并發癥分析與護理. 當代醫學, 2012,18(34):118.
[7] 余俊英, A. BEN. ALI. 非洲欠發達地區老年患者的圍手術期處理. 中外醫學研究, 2015(12):15-16.
[8] 楊會麗. 全麻術后恢復室的安全問題防護探討. 中國醫藥指南,2012(25):579-580.
[9] 駱春蘭, 馮秀萍, 劉娟. 20例老年患者全麻恢復期的安全管理及護理. 青海醫藥雜志, 2009, 39(10):50-5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2.104
012000 烏蘭察布市中心醫院
2017-10-09]